《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文 | 西橙

@我今天不喪了:如果痛苦這件事 它有盡頭的話 其實我願意等的 我願意等到燈火通明的那一天的。

@賬號已註銷:我當然知道人都是會變的,也從未指望過你永遠如初,但感覺到你對我不似從前的時候,還是忍不住偷偷難過了很久。

@蘇菀: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吧,反正一輩子也沒有多長。

@魚大叔Uncle:用青春有太多的來不及,往事說聲對不起,若有一天你明白,我活的也不太容易,也許你能夠放棄,面對過往的偏激,就像那年冬天無人問津的夜裡,我曾深深愛過你

@everstrongconversations : 我無法控制自己對你的難以忘懷,但是關於你的一切,再也沒有了期待。

以上這些,是《後來的我們》在網易雲音樂裡的評論。這首歌,是我在五月天演唱會上唯一聽哭的歌。

沒想到,《後來的我們》這部電影又是一個催淚彈,在電影院看的時候一邊抑制著自己的情緒卻還在不停地掉眼淚,尤其在出片尾字幕時看到路人舉著牌子的樣子,徹底繃不住了。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這部電影的故事和五月天的那首歌其實並沒有什麼關係,它改編自劉若英書裡的一個小說叫《過年,回家》,講述一對男女10年間發生的變化,他們在大城市工作,每年回家的時候都是不一樣的狀態,有時是朋友,有時是情侶,有時已經分手卻還假裝在一起。但《過年回家》早已經是一部電影名了,直到有一天劉若英在聽歌的時候聽到五月天《後來的我們》,發現很像自己電影裡的感覺,就問阿信,這個名字可以不可以給她用,他說好。

要我客觀地去評價這部電影,恐怕是做不到的,因為或許它有一些槽點,也有作為導演處女作表達比較生澀的地方,但它的的確確抓住了我心裡的每一根弦。

劉若英說:“我拍這樣一部電影,就是要來感動你的。聽我的歌會覺得那不是劉若英的歌,那是你的歌。看我的電影,我希望那不是我的電影,你是在裡面看到了你自己。”

她做到了,這就夠了。

1.

拍起電影,劉若英不是一個新手

劉若英的情感經歷在外界總有一些傳言,雖然她的真實經歷除了當事人沒有誰能真正瞭解,但劉若英曾在演唱會上唱起《後來》時崩潰大哭,我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把歌曲唱得如此深入人心,同樣也只有劉若英,最有資格把《後來》拍成電影。

第一次做導演,劉若英是幸運的,不僅有張一白擔任監製,還請到了7次獲得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攝影,並分別憑藉《花樣年華》和《長江圖》在戛納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上斬獲了技術獎項的李屏賓擔任攝影指導,此外還有剪輯指導廖青松和孔勁蕾、美術指導翟韜、造型指導吳裡璐、聲音指導杜篤之和吳書瑤等等,還有張艾嘉也做了幕後指導。這樣一群專業的幕後人士,可以說是華語電影的頂配水準,保障了電影在技術上的純熟。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當然,做導演這件事,劉若英也是有備而來。導演特輯中有個片段,她指著田壯壯的毛衣說“這個衣服我想讓它再有一點起毛球的感覺”,她一定是很長時間地觀察過導演的工作,用常年片場的經驗加上她認真的態度和細膩的心思,才能把導演的身份做得如此好。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就演員來說,主演周冬雨、井柏然在電影中的表演特別真摯有感染力,看不出表演的痕跡,他們自己用盡全身的情緒去投入,所以很容易帶動觀眾和他們一起感同身受。還有老戲骨田壯壯老師,更是承包了片中所有關於親情的淚點。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電影的好幾首主題曲,從劉若英的《後來》,陳奕迅的《我們》,到五月天改編的《後來的我們》,還有田馥甄《愛了很久的朋友》。這四首歌名串聯起來,就好像說完了一個故事。加上戳心的臺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不得不說,它的引爆是理所當然。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2 .

十年不長也不短,卻剛好讓我錯過你

電影講述了方小曉(周冬雨)和林見清(井柏然)兩個來自同鄉的北漂年輕人在2007到2018年發生的故事。很巧的是,最近的熱播劇《北京女子圖鑑》講述的也是這10年間的故事,但不同於劇中女主的平步青雲以及對北京描繪的華燈璀璨,電影中兩個人的北漂生活更加真實,更具有煙火氣息,也更像我認識的那個北京。

這裡有擁擠的地鐵,狹窄的出租房,逃難一樣的春運,房東的一句話,就能讓你流落街頭。這裡也有每天不一樣的新鮮感和無數的可能,很多人來到這,就是為了不在老家過著一眼望到底的生活,同時也為自己在這裡的明天感到迷茫。電影中這些熟悉的情景,會讓每個有北漂經歷的人都有所感觸。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方小曉和林見清起初只是朋友,一個一心想找個男人嫁了留在北京,一個想創業掙錢衣錦還鄉。他們擺小攤、修電腦,相互幫襯著在北京打拼。當他們在一起了之後,小曉的願望卻只是希望時間能永遠停留在和見清在一起的時刻,一個從垃圾堆撿回來放在他們出租屋裡的破沙發,就能承載她所有的快樂;而見清變成了想拼命留在北京的人,他認為這樣就能給小曉想要的生活。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片中有兩個情節讓我最為觸動,一個是他們倆很晚還在路邊等公交,見清提議打車回去,小曉攔住說打一次車的錢都夠吃兩頓飯了,見清笑著說我們很快就會發財的,然後拽著小曉去打了車。出租車上小曉把身子探出車窗放聲大喊“北京,我們馬上就要發了,你聽見了嗎?”

那個時候他們都為彼此心疼和著想,為了滿懷希望的未來努力著。彷彿只要他們在一起,再細微的小事都是快樂的。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另一個情節是在小曉決定離開見清時,見清正在家裡打著遊戲,小曉在一旁吃著泡麵,她舀著醬發現醬快沒了的時候停住了,用鍋蓋把面蓋上,跟見清說“面我給你留了一半,我走了。”然後拎上行李,出了家門。

即使是分手,也不忘把面留你半碗,把醬留你一勺。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電影將兩個人相處的細枝末節體現得很好,越是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動作,越是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情節,就越戳人心,也讓每個人都能看見自己的影子。

他們相愛相知相伴,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留下了化不開的羈絆,最終卻還是沒在一起。

我不是不愛你了,只是愛錯了方式。

就像見清說,“我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可惜太慢了,太晚了,也不再是方小曉想要的樣子了。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3.

如果伊恩沒有找到凱莉,

那麼這個世界將會失去色彩

電影分為黑白和彩色兩個部分,彩色畫面的是回憶,黑白畫面的是現在,這個設定是讓我很驚喜的一個地方。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但是唯一覺得不好的是,黑白部分的臺詞有些生硬,情緒過於悲切。

當林見清和方小曉再次相見的時候,細數他們過去十年的點點滴滴,表現得如此痛惜和遺憾,讓人不由得心生疑問:既然現在這麼痛苦,那麼為什麼當初分手之後,見清已經功成名就地回來找方小曉,方小曉卻沒有回頭?後來的林見清為什麼也不再等方小曉,娶妻生子過上了自己的生活?

因為人生往往是因為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而改變的,他們早已做出了選擇,在方小曉離開時,林見清沒有追上車的那一刻,他們的人生就已經分道揚鑣。

所以我認為比起兩個人面對面痛哭流涕,他們的情緒應該是更加隱忍的。

我深知離開你是我做過最痛心的決定,但如果回到當初我還是會做同樣的選擇。

我深知我還愛著你,可是我已經沒有資格了。

後來想想,也許是我們心中想哭的,電影讓他們幫我們哭了出來,也正好讓在電影院中的我們,有了哭的藉口。

4.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這部《後來的我們》,是很多人的後來吧。以前總覺得說結婚和談戀愛是兩碼事,是因為不夠愛。

後來才慢慢明白,無法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其實是生活的常態。

或許是因為當時的我愛你,卻更愛自己;

或許是因為當時的你是最好的你,而後來的我才是最好的我;

最好的我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

如果方小曉沒有離開林見清,可能林見清也不會成功;

如果他們當時結婚了,可能後來也會離婚;

如果沒有如果,誰知道呢。

有的人,就是來到你的生命裡,陪你走這麼一段路。

如果他沒有來過,你不會是現在的你;

如果他沒有走,你也不會成為以後的自己。

影片結尾林見清的父親給方小曉的一封信裡說道:我知道見清身邊的女孩不是你,但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早已成為了一家人。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電影或許讓我們揪心了,但我認為電影更想做到的是讓我們從中釋然。

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

卻沒有了我們。

若是不能在一起,

就努力讓各自過得更好吧,

才不負,

我錯過的你。

《後來的我們》,也是我們的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