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主網匯聚,性能問題終將暴露,擴容鏈會是新的投資方向嗎?

6月主網匯聚,性能問題終將暴露,擴容鏈會是新的投資方向嗎?

擴容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業界也是想破了腦袋,想要實現性能上的突破。EOS是性能神話帶起來的,ETH是因為性能問題飽受詬病的,而BTC這個老大哥,也是因為性能之爭而分道揚鑣的。至今,比特幣的擴容方案到現在還沒有蓋棺定論,是閃電網絡還是大區塊,各家都有各家的支持言論,剪不斷理還亂。

擴容的重要性有兩點,1是本身網絡性能的需要,2是迎接Dapp生態發展的需要。

從抽象的層面來看,很多經濟活動本質上都是信息和價值的傳遞,過去的100多年以來,從鴿子傳書到現在的信息互聯網,信息的傳播已經實現了光速飛躍,但價值的傳遞卻遠遠滯後,因為大國政治,金融分割。

6月主網匯聚,性能問題終將暴露,擴容鏈會是新的投資方向嗎?

信息和價值的不匹配會導致人類發展收到阻礙,造成的一個現象是,無論信息流轉的多麼的快,價值傳遞會跟不上,經濟活動的效率提升就上不去,就好比我吭哧吭哧的飛到美國談好億萬大膽,結果外匯管制說不能轉這麼多,涼涼。

人類發展如同行走在泥濘,步履維艱。

區塊鏈給我們提供瞭解決價值傳遞速度的機會,但目前的它只解決了部分問題,初級階段的價值傳遞實現的只是跨越中心化的可能性,但是實際應用中遠遠達不到足以撼動現存中心化體制的能力,貨幣也好,信息也罷,在速度上,也就是性能表現上,任重而道遠。

技術用戶對此表現的反應就是跟隨社區,韭菜反應就是跟隨短期漲幅,後者是大部分。也就說,大部分人對於技術無慾無求,給做技術改革的項目留的時間並不長。很多技術從業者很清楚這一點,在探索性能改進的過程中,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這裡的改進分兩個方向,1是針對現有鏈的,2是針對新的鏈。

新的鏈不用說,典型就是EOS,踩在無數屍體的道路上做演進,自成體系肯定是相得益彰,而且在對保證速度的節點激勵方面,做得格外出色,使得新鏈擴容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站著比較高的高度了。我們暫且拋開速度提升帶來的其他方面的衰減不說,單從性能上看,至少現在看,EOS無疑是成功的。

而先有鏈的擴容則有複雜的多,針對現有鏈的擴容方案也分來兩個方向,1是鏈上擴容,2是鏈下擴容。

現有鏈碰到性能瓶頸也挺尷尬的,像以太坊,本來就是個嬰兒,ICO的爆發對於以太坊來說,多少有點拔苗助長的意思,但拔都拔上來了,也不能慫啊,歷史機遇擺在眼前呢。

ETH現在慢的一點重要原因是每筆交易都要廣播給所有節點並確認,加上有物理距離,多節點的確認會延遲交易時間。針對鏈上擴容的方案的主流有兩種,要不讓礦工一次多處理些交易,即增發區塊容量,要不就讓不同節點處理不同交易,即節點分片。

增大區塊有點問題,意味著礦工需要承擔更多的硬件成本,同時,對於現存已經運行的區塊鏈項目來說,大區塊實際上會損失一定的去中心化。因為成本增加了,很多現有礦工或者新進來的礦工可能會因為成本增加而放棄節點工作。門檻就更高了會損失礦工數量,也就意味著去中心化也會有所損失。

分片(也叫Layer1 solution),節點不需要在平行處理所有交易,一部分節點處理A交易,一部分處理B交易,兩者互相處理不同的交易,一分為二,性能處理起來是double的情況。同理,可以一分二,同樣可以一分多,性能就會提升。

鏈上擴容的兩種方案目前都還在理論中,還沒有真正開始實踐。而且都是基於區塊鏈底層的,需要硬分叉才能得以升級。同時,鏈下方案因為其不需要硬分叉和可預見性也被推崇。

鏈下擴容(也稱layer2 solution),實際上是把現有的一些區塊鏈能力分散,同時將處理壓力轉移到鏈下。這種方案建立在區塊鏈的底層鏈之上,很像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也不需要硬分叉。

很多項目在專門做線下的擴容方案,像著名的ligtening network、Plasma、State Channel、Raiden等(這些項目一出來,在1、2級市場的表現都很好),今天我們要說的Celer也屬於鏈下擴容方案的一種。

鏈下擴容會涉及到很多技術細節,原理也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項目創造出了一些鏈下能力,這些能力能幫助主鏈分擔一些計算能力,同時能滿足一定的安全性要求,或將最終結果的狀態、或計算的最終結果同步給主鏈,以實現主鏈能行的提升

鏈下擴容方案可以是單獨的鏈,同時可以作為多個項目的子鏈。

這種關係好比銀行和支付渠道的關係,區塊鏈同銀行,以前的銀行只有網店才能提供服務,但網店的覆蓋畢竟有限,所以銀行為了覆蓋服務範圍,讓出部分利益讓一些小服務商幫助自己來擴大自己的服務範圍,省時省力。這裡的服務商就是這些鏈下擴容的項目。

Celer這個項目的新穎之處不在於擴容,擴容是個技術導向的方案,目前很多技術項目在競爭這一塊,但celer的起步並不快。讓我看中的是,這個項目採用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生態。

卡咩還是舉銀行的例子,小地方服務商想要拿利潤,總得看銀行臉色。為了擺脫臉色,有些小服務商在有流量的基礎上開始搭建自己的”生態”,他們召集當地的地主,放貸給有需要的人;聯繫當地的商家,賣點周邊產品;自己還做了點理財業務,投資地區建設。然後,小服務商的生意越做越多,開始轉型做私有銀行,然後自己增加服務網點,分銀行的利益。

這裡的小服務商吃銀行的生態策略,就是celer做性能優化後提出要建立的生態。Celer除了建立處理底層能力,在這基礎上還會建立操作層和Dapp層,提供開發套件給開發者開發Dapp,瞄準的就是Dapp生態的爆發。同時,給予出來一套側鏈的生態玩法,賺足了想像空間。

6月主網匯聚,性能問題終將暴露,擴容鏈會是新的投資方向嗎?

這樣主鏈就完完全全淪為了底層生態,有問題嗎?我覺得倒也不失一種好的策略,區塊鏈底層做記賬嘛,安心記下世界上所有的賬也是一種成功。所以,倘若所有主鏈都接了Celer這一套擴容方案,那Celer的發展不可限量了。

但,這也只是假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