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舉兵反清如果不犯下這兩大錯誤,還是有機會恢復漢人江山的

吳三桂舉兵反清如果不犯下這兩大錯誤,還是有機會恢復漢人江山的

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推翻明朝,大明王朝宣告結束。李自成入主北京後,並沒收買人心,鞏固戰果,而是搶錢搶糧搶女人,以至於民心大失,特別是李自成不顧及在外鎮守山海關手握重兵的吳三桂,依然還是殺掉了吳三桂的老爹吳鑲,霸佔愛妻陳圓圓,這豈不是逼他倒向滿清嗎?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李自成的軍隊迅速敗亡,滿清入主中原,之後吳三桂充當滿清的馬前卒,不遺餘力的剿滅南明政權,甚至親手勒死永曆帝,最後滿清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南。

滿清入關之後,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後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鬥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三桂等去鎮守。

吳三桂舉兵反清如果不犯下這兩大錯誤,還是有機會恢復漢人江山的

鑑於三藩的勢力太大,尤其吳三桂功高兵強,尾大不掉。但此時康熙雖然有撤藩的想法,也不敢貿然行動。直到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實質希望朝廷慰留,像明代沐英世守雲南的先例。康熙撤藩命下,吳三桂愕然失望,便開始與其心腹聚謀,暗中部署兵馬,禁遏郵傳,只許入而不許出,並勾結他省舊部,又與耿精忠聯絡應和,準備叛亂。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禮部侍郎哲爾肯等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等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諭,會同該藩及督撫商榷移藩事宜。九月,清廷命陝西總督鄂善總督雲南軍務,寧夏總兵官桑額提督雲南軍務。此時吳三桂與其黨正日夜加緊密謀。侍郎哲爾肯、學士傅達禮等既至雲南,催促起行。吳三桂表面拜詔,而屢遷行期,反謀益急,而難於舉兵之名。欲立明朝後裔以號召天下,但緬甸之役及殺害永曆帝無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據腹心之地舉兵,又恐日久謀洩。是年十一月,吳三桂起,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順從的官員,發佈檄文,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會臺灣鄭經,邀約響應。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隨吳三桂反。雲貴總督甘文焜在貴州聞變,馳書告川湖總督蔡毓榮,急走至鎮遠,被副將江義以兵包圍,甘文焜自殺,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在三藩之亂的初期。局勢是有利於他們的,吳三桂重新扛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明朝的遺老遺少紛紛聚攏在他的旗下。本來這一步棋下的非常好,造反起義肯定要有一個旗幟,當時清朝入關不久,而且還殘酷的鎮壓和屠殺漢人,激起了漢人極大的反抗,吳三桂反清復明自然就得到很多人的擁護,明皇室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做出反應。此外,三藩舉起反清旗幟後,四川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響應。

大義已經佔據了,但吳三桂在1679年(康熙十七年)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這樣自然就使那些漢人看清了吳三桂的真面目,再想起吳三桂殺害永曆帝,於是就不再支持他了,手下離心離德。這一步棋使吳三桂喪失人心,你既不復明,單純的反清沒有多少人會跟著乾的。

吳三桂舉兵反清如果不犯下這兩大錯誤,還是有機會恢復漢人江山的

吳三桂和滿清六次殊死決戰,結果是吳三桂勝多敗少,吳三桂最盛時的兵力達到滿清的2倍,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上都要優越。叛亂之初可以說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勢力一下子推進到了長江。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就在如此的優勢之下,吳三桂竟然裹足不前,想要和滿清劃江而治。吳三桂軍至松滋,竟屯駐了三個多月,而不是一鼓作氣收復中原,客服兩京,使滿清有了喘息之機,調兵遣將,從容的備戰。而後滿清逐漸掌控局勢,逐個擊破。在康熙十五年西北的王輔臣首先被擊敗,西北局勢穩固下來。康熙集中主力南征吳三桂,同時停撤平南、靖南二藩。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戰場形勢開始有利於清軍,耿精忠勢窮乞降,尚之信也繼而降清。這樣反抗勢力就只有吳三桂還在堅持了。 康熙十七年八月,吳三桂在衡州暴病身亡。其孫吳世瑤即大周皇位,改元洪化。他見勢不妙,退居貴陽。清軍在解決兩翼之後,開始戰略反攻,進入湖南。康熙十八年正月,清軍攻克嶽州。 接著勢如破竹,一路收復長沙、常德、衡州。至此,湖南、四川、貴州、廣西被收復。康熙又下令兵分三路,進軍雲南,康熙二十年十一月,昆明城破,歷時八年的內戰以吳三桂的覆滅而告終。

吳三桂舉兵反清如果不犯下這兩大錯誤,還是有機會恢復漢人江山的

吳三桂反清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如果不是吳三桂兩大錯誤,先是猶豫不決,妄想與清軍和談,劃江而治,給了清朝的緩衝時間,沒有一鼓作氣直接越過長江,同時與全國各地的反抗勢力建立聯繫,形成合力,給與清朝致命一擊。二是在中後期吳三桂竟然放棄了反清復明的大旗,自立為帝。一下子把這些跟隨他反抗的人心都傷透了,紛紛離去。就不能立個傀儡做做樣子,非得自己這個降清的漢奸自己當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