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人情世故不可不知啊!

南懷瑾老師:人情世故不可不知啊!


南怀瑾老师:人情世故不可不知啊!

不管是為政或做事,是要靠人生經驗的累積。而人生經驗累積成什麼東西呢?簡單的四個字——“人情世故”。

《論語》上孔子講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這一點要特別注意,由此我們看東西兩方面的文化,人類的歷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

而自艱苦中站出來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對一個人的成就來說,有時候年輕多吃一點苦頭,多受一點屈折艱難,是件好事。

我經常感覺這二十多年長大的這些青年們,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畢業了,連一步路都不要走。

在這麼好的環境中長大,學位是拿到了,但因為太幸福了,人就完蛋了,除了能念些書,又能夠做些什麼呢?人情世故不懂。真正要成大功、立大業、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

老實說,我們這老一代,比他們都行。為什麼?我們所經歷過這一時代的大亂,今日的年輕人看都沒有看到過。

逃難、餓飯、國破家亡的痛苦,更沒有經歷過;也許說在電影上看過,但那是坐在冷氣室裡的沙發上看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

講到人情世故,中國人現在往往把這個名詞用反了,這是很壞的事。如果說“這傢伙太世故了!”便是罵人。

尤其外國人批評中國人,幾年前我就看到這樣的文章,說中國人什麼都好,就是太重人情了。

南怀瑾老师:人情世故不可不知啊!

這裡一般年輕人的反應,認為這個外國人的文章寫得非常透徹,我說你們不要認為外國人在中國留學兩三年,就能懂中國文化,那你們都是幹什麼的?幾十年的飯是白吃了。

中國文化一直在講人情,所謂“人情”,不是過年過節的時候,提著一隻火腿,前街送到後巷,左鄰送到右舍,在外面送來送去地轉了個把月,說不定又轉回來物歸原主了。

這只是情禮的象徵,中國文化所講的“人情”是指人與人之間的性情。人情這兩個字,現在解釋起來,包括了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等學問都在內,也就是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的感情。

“世故”就是透徹瞭解事物,懂得過去、現在、未來。“故”就是事情,“世故”就是世界上這些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就叫做人情世故。

但現在反用了以後,所謂這傢伙太“世故”,就是“滑頭”的別名;“人情”則變成拍馬屁的代用詞了。就這樣把中國文化完全搞錯了,尤其外國人寫的更不對。

中國傳統文化所謂的“人情世故”,人有情緒,有他的需求,凡事聯想到他人的需要,推己及人,相互諒解,互通有無,這個叫人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