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警鐘:再瘋狂的樓市行爲,也掩蓋不了市場橫盤的本質

敲警鐘:再瘋狂的樓市行為,也掩蓋不了市場橫盤的本質

隨著創世紀、瀾天、蔚藍領秀等幾大紅盤陸續接近尾聲甚至結束,瘋搶的市場終於開始慢慢冷靜下來了。

冷靜,是市場趨於理性的開始;而理性,是市場迴歸正常的必須。

但實際上,2018年房產的最大特徵,不是瘋狂,也不是有的媒體動不動就粗暴唱多暴漲或唱衰暴跌,而是分化。這是斯文君年初就專門寫過的:有的板塊即將無房,有的開始激戰,市場就這樣在分化中,逐步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今天是2018年7月24日,農曆六月十二。六月雨,隔牛背。有的地方晴空萬里,局部地區有雨。一榮俱榮的場面,將逐漸冷卻。哪怕再瘋狂的搶房行為,也掩蓋不了市場已經開始橫盤的本質。

事實上,有的板塊已經橫盤一段時間了。

壹丨

這座城市在擁江發展,我們就從一江兩岸開始說起。

江南江北,近期都有土地出讓。南星橋的D-05地塊樓面價只有3萬6,這比隔壁濱江保利·上品地塊,低了8000。儘管算上配保等成本,這塊地樓面價並不低,但是各種殘酷的用詞依然被搬上當天的標題,暴跌也好,一夜跌到峰會前也好,都極具鼓動性和感染力。但事實上,這就是逐漸冷靜的市場自然的選擇。

為什麼?

因為錢江新城上城區塊的新房售價,被卡死在單價7萬以內,不管是信達濱江·壹品,還是保利濱江·翡翠海岸,都無法越過這個天花板。如果接下去長期橫盤,7萬不到的板塊均價被市場完全認可,而且這個價格已經是杭州市場的最高價,那麼,即便後期價格管制放開,市場是否能接受7萬以上的價格?未知!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控制成本。控制成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控制拿地價,因為在市場越來越透明的今天,建安、財務、稅費、精裝修、人工等成本,都是開發商自己可以把控的。

只有土地,不僅成本最高,主動權還不在開發商自己手裡。必須把最高的成本——土地成本控制在合理範圍,才有可能盈利。

當開發商們想明白了這個道理,一來自己不想拿的地,就不會去隨意哄抬價格、做損人不利已的事,二來自己真正想拿的地,也會盡量理性,儘量剋制。

敲警鐘:再瘋狂的樓市行為,也掩蓋不了市場橫盤的本質

南星橋D-05地塊,周邊豪宅雲集

由此可見,D-05地塊樓面價3.6萬,是確保在目前市場售價之下有利可圖的價格。如果此時的開發商依然像安徽置地以43929元/㎡的單價瘋搶景芳三堡地塊一樣,不計成本,風險必定大過機遇。

要知道,江邊的中海·錢江灣,售價也不過5.5萬,2016年下半年,留香園的尾盤就已到過這個價格,也就是說這個版塊,價格已經一年多沒有突破了。如果安徽置地這塊地最終面市時,做精裝修也只能賣到5.5萬的話,安徽置地這塊地,基本已註定虧損。

市場的邏輯,變了!

2016年初,信達拿下壹品地塊時的市場邏輯是,只要後續有更高的價格出來,前面的地王就能解套,市場的預期也會持續向上。這個邏輯,在隨後的申花、三堡、艮北新城、濱江、蕭山等等區域,一再被驗證。所以開發商可以肆無忌憚的舉牌,動不動一把加10億甚至直接封頂。

但是現在,在看不清未來行情走勢的情況下,開發商只能儘量根據目前板塊的售價,來倒推能夠盈利的土地價格。

與D-05地塊同一天出讓的濱江中心單元地塊,也是這個邏輯。柳岸曉風、濱江金茂府的高層房源售價,最終止步在5萬的門檻前,杭州壹號院,也是如此。如果未來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內,濱江的房價都沒法突破5萬,市場對區域就會形成5萬的心理認知,開發商就只能在這個價格預期內儘可能低的控制自己的拿地價格。

敲警鐘:再瘋狂的樓市行為,也掩蓋不了市場橫盤的本質

綠城與溫州時代先後競得的濱江地塊情況

所以前後不過10天,濱江的地價,就從綠城拿地的33625元/㎡降到了32638元/㎡。房地產逐漸進入薄利的今天,這降低的1000元/㎡,就意味著3%的成本。

市場開始橫盤的今天,開發商,已開始錙銖必較。

貳丨

如石投水,層層漣漪。連分別僅有兩三個樓盤在售的南星橋和濱江中心區域尚且如此,其他板塊,會如何呢?

先看蕭山市北。市北之前最高的樓面價是2017年3月,融信摘得的東單元1號居住地塊,靠近地鐵2號線建設一路站,樓面價30816元/㎡。板塊樓面價接近的,是同一天由恆大以樓面價30387元/㎡競得的東單元2號居住地塊。

而這兩塊地不遠處,就是在2015年這一波樓市升浪起來之前、啟動羊年第一降的華瑞·晴廬,最低的時候房價不到萬元。

而目前區域,離兩塊地最近的事保利融信·大國璟,均價3萬5。

如果市場持續維持現狀,按照這個售價反推,融信和恆大的地塊,已經註定虧損。那麼,其他開發商在拿地時,就不會再如此冒進。

事實也的確如此。市北後來的地價,再也沒有回到2017年3月的高點。一年多之後的2018年6月15號,濱江拿下的市北東單元地塊,樓面價是24390元/㎡,而兩週前的7月11號,新希望拿下的市北地塊,樓面只有23079元/㎡。

按照這個地價和板塊3萬5的預期售價,做毛坯或者簡裝,開發商還是能保本或是微利的。

那麼問題又來了:一旦開發商和客戶都接受了現行的價格體系,那麼現在所謂的“限價”,可能就不會是限價了,甚至它就是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售價了。

政府通過限價包給客戶的大紅包,通過土地價格的轉移,讓性質發生了變化。如果地價持續走低、當前限價未來真的成為市場售價,現在瘋狂衝進去的客戶,除了真的幸運抄到絕對低點的樓盤,其他有多少人真的能拿到這個大紅包,還是未知!

叄丨

再看2016年異軍突起、2017年高端樓盤扎堆的慶隆、申花。

很不幸,這一帶的管制價格,也是5萬元。儘管邊上有些二手房的價格早已突破5萬元,但是新房只能戴著鐐銬跳舞。

這個板塊的地價,從1萬多直接跳漲到3萬+甚至4萬+,並形成了綠城、濱江、萬科、融信、合景、金茂、天陽等一眾開發商雲集,以及城西銀泰、中糧大悅城、藍鑽天成等綜合體環繞的局面。有媒體甚至稱之為“中央豪宅區”。

地價跳上4萬+,房價始終突破不了5萬,留給開發商的選擇題,不是虧與不虧,而是多虧和少虧的問題。

畢竟這個板塊目前的售價,與濱江·錦繡之城2016年10月份加推時候的價格,相差無幾,轉眼已經一年多沒有突破了。而濱江入股河北天成的地價成本,不超過2萬1,可是如今隔壁的地王們呢?

所以綠城·沁園遲遲不銷售,實在是無奈之舉。40765元/㎡的地價,按照綠城做高端項目的成本,保本售價估計也在5.5萬以上了吧?只批一個類似宜和園、融信公館一樣4.8-4.9萬的均價,就是單方虧損起碼大幾千。

開發商畢竟不是慈善家,不賺錢可以出貨,這樣大出血,誰也吃不消啊。

何況像沁園這樣樓面價在4萬左右的地,還不止一塊。

敲警鐘:再瘋狂的樓市行為,也掩蓋不了市場橫盤的本質

綠城·沁園鳥瞰圖

前車之鑑!留給後面開發商拿地的啟示錄是,既然只能賣5萬,那就只能像融信公館、宜和園一樣,把地價“控制”在3.4萬以內。不僅得這樣控制拿地價格,還得在開發過程中精細化算賬和管理,也許才能稍微掙點錢。

雖然都是無奈之下被迫理性,但是現在理智,總好過狂熱之後一地雞毛。

只是可憐了最後一批全款加高價車位等捆綁條件衝進去的客戶,市場開始橫盤的狀態下,他們沒有趕上之前高槓杆買房的紅利,也沒有碰到後來搖號利用按揭的機會、以及去掉開發商搭售車位等附加的條件,一段時間以內,他們都是購房成本最高的一批人,沒有之一。

如果,這個板塊8月6號即將推出的地,開發商真的按照5萬的售價預期來剋制拿地價格,如果地價真的最終在3.4萬以內……

當然,如果它一不小心超過3萬6,比南星橋的D-05還高,就好玩了!

肆丨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哪怕許多偉大的歷史事件,變化也不一定是暴風驟雨,很可能是靜悄悄的發生,然後達到某個臨界點,朝夕之間,天翻地覆。

哪怕最近,個別樓盤近期還是有人在瘋搶,市場開始橫盤的本質,已經是既定事實。

市場橫盤的本質,也會逐漸會蔓延開去,由樓市向土地市場,由中心向邊緣,由新房向二手房。

事實上,近期的土地市場和二手房市場,已經開始有所表現了。

從2014年9月局部解除限購、2015年3月全面解除限購到現在,為期3年多的樓市升浪,終於開始由瘋狂轉化為冷靜,雖然還有一段路要走。

冷靜,才會思考。靜水方映月,斯文君高中時的滿分作文,寫過這樣的標題。

畢竟,集體無意識。只有思考,才會形成判斷和認知。

有判斷和認知之後,才會是整個市場真正迴歸寧靜。

這個時候不應該唱衰,相反,這是市場良性和健康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