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好傳統薪火相傳—米脂縣高西溝村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報導之二

一個黃土高原上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如何變成了山清水秀的“塞上好江南”?一個基層黨組織如何在近60年時間裡堅持帶領村民推進水土保持工作?

6月11日,記者在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的黨建展覽館中看到的一幅幅圖片、一段段文字揭曉了其中的答案。

要入黨,先種樹

讓好傳統薪火相傳—米脂縣高西溝村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報道之二

現在的高西溝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要入黨,先種樹”。除了要求具備一名共產黨員的基本條件外,高西溝村黨支部書記姜良彪還要求村上新發展的黨員必須至少栽植100棵樹苗,且要保證存活率在90%以上。

“種樹是為了讓村上新發展的黨員親身體驗老黨員們當年植樹造林的艱辛,提醒他們不要忘記高西溝村過去的艱苦,要時刻繃緊環境保護這根弦。”姜良彪說。

2001年以來,高西溝村共發展了6名黨員,每人都按規定完成了種樹任務。姜良彪說,除了“要入黨,先種樹”的要求外,全村黨員每年都要自覺植樹種草。這是高西溝村每名黨員每年的“必修課”。

黨員高治玉告訴記者:“高西溝村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堅定信念、不屈不撓、尊重規律、依靠群眾、勇於探索,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要想富,強支部

“水冷浸骨寒,清淤不畏難。”在實幹苦幹中,高西溝人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道溝,建成高產農田777畝、淤地壩121座、蓄水池7個、水庫2座,為全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西溝村先後產生過4任黨支部班子。從第一任班子開始,高西溝村黨支部就在水土治理的行動中逐漸形成了不屈不撓、敢叫天地換新顏的堅定信念,培養了精誠團結、奮發圖強、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奉獻的過硬作風,並在班子新老交替中不斷傳承和發揚。每一任班子成員都對村上的發展思路非常清楚,保證了發展規劃、優良傳統得以延續。

“村黨支部認識到‘水土保持是山區生產的生命線’,就一直堅持溝坡兼治、林草齊上,山上造林修梯田,溝掌打壩,以此保持水土,實現糧食增產。”姜良彪說,“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時候,村黨支部堅持‘林不分、樹不砍、草不毀’,把1660畝生態林留歸集體管理,從而使這片生態林完好無損地保留至今。”

原高西溝村大學生村官、現米脂縣高渠便民服務中心副主任牛菊說:“在高西溝村,黨員、幹部都得能吃苦。高西溝村的每名村幹部都有專門負責的環境衛生清潔責任區、林草保護責任區、道路養護責任段、優質蘋果示範區等,村黨支部也有集體負責的生態林示範區、經濟林試驗園。高西溝村的每一名黨員、幹部都在用實際行動帶領村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保護青山綠水。”

大家事,大家議

在高西溝村,“群眾的事群眾定、大家的事大家議”。從1963年水土流失治理辦法的出臺,到1983年土地承包方式的確定,再到1987年用“數豆豆”方式選舉村主任等,村上的每項重大事務都由村民大會集體討論決定。

“幾十年來,我們村只要用高音喇叭通知,村民便會準時到會,踴躍發言,並堅決執行會上的決定。”姜良彪說。

村民對村黨支部的信任源自高西溝村大事小事全部公開的好制度。從1980年起,高西溝村就建立了由村黨支部書記任組長的村務公開領導小組。村上先後制定了《黨務公開制度》《村委會“一事一議”制度》等,堅持凡是村上重大決策必須公開、凡是財務收支必須公開、凡是群眾關心的問題必須公開。

同時,高西溝村還成立了理財小組。全村的財務賬目每月審核一次、每季度公示一次、每半年報告一次。村上還建立了村務管理登記制度。每次討論決定事項後,與會人員都要在登記表上簽字摁手印。村上將登記表保存歸檔,以備查詢。

村民高六連說:“如果沒有高西溝村幾任黨支部班子的堅強領導、沒有村民民主自治的良好制度,高西溝村近60年的生態文明建設肯定不能進行得如此堅決!”(記者 雷魏添 姚志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