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好!300亿违约潮后,央行、银保监雪中送碳,企业有救了!

厂长的话

今年上半年的主旋律是“生命不息,爆雷不止”。除了P2P,债券也是今年爆雷大户”,现在已有28只债券违约,追平2017年全年28只债券违约量,涉及债券余额达289.27亿元,厂长看得是心惊肉跳。但令人振奋的,从7月18日到7月19日,一天多的时间里冒出了多个利好。其中央行的动作最大,将产生的影响也将最大。

大利好!300亿违约潮后,央行、银保监雪中送碳,企业有救了!

中国版QE来了?

今天下午,债券市场突然有很多AA等级债券成交,且成交的利率低于估值!

比如16中企02、18中山城投CP001、10太仓港债、13漳州开发债,这些债券很多是老树开花,难得有成交!今日成交笔数创新高!

大利好!300亿违约潮后,央行、银保监雪中送碳,企业有救了!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央行支持商业银行增配“较低信用评级的债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对于信用债投资,央行窗口指导显示,对AA+及以上评级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评级按1:2给予MLF资金,要求必须为产业类,金融债不符合。

大利好!300亿违约潮后,央行、银保监雪中送碳,企业有救了!

所谓“信用债”,就是政府之外主体发行的债券,主要是企业发行的债券。

所谓“MLF”,中文名称是“中期借贷便利”,是央行向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讲,商业银行把一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主要是各种债券)抵押给央行,获得利率较低的融资。

根据21世纪的报道,假如一家银行购买了1亿元的AA+级信用债,就同样可以获得1亿元的央行低利率融资(MLF)。如果购买了1亿元的AA级信用债,则可以获得5000万元的MLF融资。

早在今年6月1日,央行就宣布:适当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的有三类: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这次央行的新举措,是在6月1日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银行购买较低评级的企业债券。这相当于央行间接印钞给企业,而且是给债券信用评级不高的企业!

去年以来,由于金融去杠杆的影响,较低评级的企业债很难发行,即便发行了也成交量极少,流动性极差。这样以来,等于断了相当一批企业的直接融资通道(发股票就更难)。

刚刚公布的6月金融数据显示,虽然正规渠道的人民币贷款增长不错,但表外融资大幅下降,所以上半年社会融资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比上年同期少2.03万亿元)。

而这,正是6月广义货币M2增速创下历史新低的原因。为什么央行在降准,在强调流动性的“合理宽裕”,而M2同比增速不断走低?主要原因是金融去杠杆,把整个社会的预期改变了。这个时候,需要“拯救信用”,让大家敢于借出去钱。

央行鼓励商业银行购买较低等级的企业债券,给开小灶(给予MLF资金),就是向缓解企业的融资困境,拉动经济增长。央行认为,这种定向的、间接的印钞给企业(让企业债券可以发出去),可以避免增量资金流入楼市,让调控更精准。

如果说上一轮印钞,相当一部分是通过PSL+货币棚改,给了三四线城市楼市;现在试图间接印钞给企业。

定向降息!

7月17日,在央行之前,银保监就已出手,发布通知,要求为民企及小微企业“雪中送碳”。

大利好!300亿违约潮后,央行、银保监雪中送碳,企业有救了!

当天上午,中国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带队到中国银行总行,召开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这次会议有以下两点提法值得高度关注:

1、积极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前期制定的有关计划和工作方案。大中型银行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价格,带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逐步降低对抵押担保和外部评估的依赖,从源头上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费用负担。

2、积极帮扶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要分类施策,为发展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雪中送炭”,谋求双赢,坚决摒弃“一刀切”的简单做法。

第一条明确提出了“定向降息”,此前央行也提出过;第二条则是要求银行避免“雨天收伞”。

“雨天收伞”是西方国家银行的惯常做法,这会加剧金融周期、经济周期的波动,是金融危机、“明SJ时刻”产生的根源。在中国,由于各大银行多是国有控股,所以有能力避免“雨天收伞”。

政策出台的背后

今年,债市天雷滚滚,搞得大家都没信心了,民企评级被进一步下调,发债困难,同时民企债券被抛售,连环违约给民企资金流带来很大困难!

于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1、低评级债券的流动性问题

2、民企资金流问题

第一个问题,在于谁去买?现在是央妈给钱,让大行买!

第二个问题,谁给资金?银行给资金,背后也有银保监的政策要求!

那么未来低评级的债券会不会有流动性呢?

目前看,还是看各行的执行,央行给你钱买,但出了违约还是银行自己兜,这么看,AA里资质好些的,比如城投就可能是银行的优选,另外有做一系列债转股的民企债,特定产业债也会是银行所中意的。

这结构性浇灌是什么套路?

我们可以从两个落脚点去理解当前“边去杠杆边宽松”的和谐的去杠杆政策思路:

1)明线:结构性浇灌。央妈的答记者问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定向降准,将钱向“债转股”和小微引导。前几年供给侧改革已经将很多民企和小微企业清理了一遍,活下来的龙头企业在这波去杠杆中确实被波及和误杀,整个融资环境太过扭曲,人人自危。

央妈的政策意图是金融、国企去杠杆,国家整体大杠杆控制住,为经济发展留下空间和弹性,以便更好的应对外部冲击,而不是希望将产业龙头和民企赶尽杀绝。大的政策意图把握清楚,就可以理解央妈不会让整体信贷都紧张和扭曲的现象持续下去。

延伸一点,之前人行负责人的答记者问有人认为央妈的OS是:“别逼我,我不会怂”。我的观点反而是央妈内心OS是:“你们的呼喊我听到了,我很重视,所来回复下,我会加强预判,稳定预期的。”

2)暗线:用发行货币平衡和填补去杠杆带来的信贷缩水。认为去杠杆的过程未必一定得绝对的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因为经历第一阶段的过程太痛苦,经济和社会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即使是历史上认为最好的去杠杆过程的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第一阶段也付出了雷曼兄弟等很多公司倒闭的代价。

我们可以不必经历倒闭等最痛苦的第一阶段的底气就来源于:政府对去杠杆主体强大的政策控制力度。金融去杠杆中的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利润是放在听党的话后面的,让收缩同业收缩同业、让多放贷款多放贷款。城投平台也是这样,即使有一定阻力,但是也是上面让消停就消停,该停工的停工。就是那些一直在借钱扩张的民企集团,无论是W达,还是H航,最近都在卖卖卖。近期去调研的一家民企集团,实际控制人也说战略调整了,计划把金融牌照都卖了,专心做主业。

去杠杆不可能无痛,但是政府方面的政策目的肯定是会尽量较少痛苦、控制去杠杆对整体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背景和政策目的下,现在这种用政策控制住需要去杠杆的企业让其去杠杆,然后在发行货币平衡和弥补信贷下降。

整体上看,运用这四种工具的结果就是“削减支出”和“债务减少”会带来通货紧缩,而政府需要通过“货币发行”带来的通货膨胀来平衡通货紧缩,最后实现和谐的去杠杆。

具体怎么投?

这波国企去杠杆对龙头民企绝对是有误伤的,也是监管不想看到的,监管出手救助符合现在的政策导向。但是各位想想央妈会就此将水一放到底么?会放弃国企去杠杆让城投平台重回荣光吗?

按照现在政策的思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应该都是否定的。即使这几天央妈和财政部的对怂让我们看到监管层有分歧,但这不代表会停止国企去杠杆。大家忘记监管和决心有多坚定了么?去杠杆去到一半放弃了只能让后面改革的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上,监管还是会坚定的继续将国企特别是城投的杠杆降下来。

央妈的吹风出来也许足够让市场兴奋几天,但是我们还是要在在市场比较兴奋的时候冷静下来做些逆向的思考(虽然不讨喜),具体到策略上的意见是:

1、“上下”不粘的城投还需谨慎:“上”是指和政府关系不大,不是主城投;“下”是指不贴近老百姓,做的事情公益性不大。上不粘的这部分城投企业政府救助意愿低,下如果有“市政交通”等还能勉强算是产业可以得到续借。风险方面首当其冲的是防范“建筑施工”性质的伪城投,跨出自己的地域甚至跨省从事了很多建筑施工的业务。按照国外的套路,城投融资方式会被市政债类似于现在的地方债取代,用一个老师的话说,正门已经开好了,就要渐渐堵上偏门,正本清源大势所趋。

2、有核心竞争力的民企推荐买。首当其冲是那些杠杆不高但一直有核心竞争力和龙头民企。其次是那些前期杠杆高传出风险,但是已经通过变卖资产稳下来的经营实体的大民企。

还是乖乖听话吧,要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党指哪就打哪~

不管怎么说,债发出去了,企业拿到钱周转,对债券基金、资管产品来说都是好事,明天厂长会再和大家细说下这方面的事情。

公众号:私募工厂。厂长和大家畅谈私募那些事,尺度大、说真话、爆猛料,更有实操性超强的投资策略。现在关注后回复“私募”,就可以获得掌管30亿基金的美女私募总监的课程券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