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從小到大,都在被要求懂禮貌

討好型人格:從小到大,都在被要求懂禮貌

1

看電影《奇蹟男孩》,我特別心疼姐姐。

弟弟一出生就面部畸形,爸媽把全部的關注都給了他,從而忽視了大他四歲的姐姐。

沒有弟弟時,姐姐自由自在,有了弟弟後,她一下子變得懂事了。她不爭不搶,照顧弟弟,從不讓爸媽擔心,幫家裡做家務,學習也很優秀。

大人們誇她有禮貌。媽媽說:“幸虧你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可她知道,她並不想這樣。作為一個孩子,她也渴望能跟父母撒撒嬌。

突然有一天連好朋友也不理她的時候,她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情緒差點崩潰。

她向男友哭訴道:大家說我懂事,可我也渴望被關注。我寧願不要懂事,不懂禮貌,像弟弟那樣想哭就哭,想叫就叫。

“禮貌”

,成了姐姐身上的桎梏,讓她做不成自己。

幸運的是,姐姐後來得到爸媽的理解和支持,好朋友也袒露心聲,冰釋前嫌。

禮貌,是一個孩子的基本素養,如受到幫助表達感謝,公共場合不大喊大叫,買東西要排隊等。而這些是指和陌生人之間的純禮貌,是一種有距離的客氣。

生活中,若一個孩子只有禮貌,沒有自我,基本上他會過得很苦

討好型人格:從小到大,都在被要求懂禮貌

​2

大學時有個同學,她媽媽是老師,從小就教育她要做個有禮貌的孩子。

她確實很懂禮。給根火腿腸都要甜絲絲說一聲“謝謝”,而不像我們大大咧咧接過去就啃。

有一天聽到她和媽媽打電話。她對著電話笑得充滿禮節性,稱呼媽媽也是“您”怎樣怎樣,真是讓我們嚇壞了。

要知道,我們是那種會在電話裡跟媽吵架。訴苦撒嬌,轉眼又對媽說“我好想吃糖醋排骨”的人。

而她會對媽媽說:“不用了,我吃得挺好的,謝謝您。”

那天,她掛完電話顯得好累,直接就坐在了床上長吁一口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討好型人格”

他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為了得到肯定和誇獎,揣摩別人的心理,按別人的想法來做事。

他們知道,“禮貌”是自己的標籤,是贏得關注和表揚的籌碼。只有裝得很懂事,才能在爸媽心中有一席之地,獲得存在感。

他們善於“偽裝”,內心卻有苦說不出。

蔣方舟就曾有討好型人格。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在讚美和榮譽中長大。但她內心“希望被肯定,也怕別人對我失望”。

這樣的性格讓她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都小心翼翼。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她意識到“討好型人格”的恐怖。

那天她和男朋友鬧了矛盾,男朋友打電話來責罵。她一直道歉,道歉了兩個小時,可是對方卻不滿意,掛完電話後一遍又一遍打來電話。

手機上密密麻麻的來電顯示嚇得她渾身顫抖,卻怎麼也不敢說出“你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我會生氣”這樣的話。

她突然醒悟,因為自己的“性格好”,“脾氣好”,導致在兩性關係中也會被對方當軟柿子來捏。

於是,她用了整整一年時間放逐自己,到陌生的國度日本。語言不通,周圍人都不認識自己。在那裡,她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自己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做什麼事就去做,討好型人格不治而愈。

她意識到:“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故作討好的樣子。”

討好型人格:從小到大,都在被要求懂禮貌

3

討好型人格怎麼造就?通常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不難發現,蔣方舟、《奇蹟男孩》中的姐姐,以及我的大學同學,他們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孩子。他們不做壞事,不張揚,謙遜而有禮。父母以他們為傲。

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壓抑自我,說出“不”,對他們來說真的很艱難。

網友歸納了中國式禮貌的幾大類:強迫謙讓,逼孩子打招呼,逼孩子當眾表演,過分謙虛“我這孩子不行”,面對請求,來者不拒。

在《虎媽貓爸》中,老年舞蹈隊裡一個奶奶的孫子特別多才多藝,在奶奶的要求下,他當中表演了舞蹈、快板,奶奶得意洋洋地笑,他則一臉木然。

禮貌是好事,而過度禮貌就成了討好型人格。

那怎樣才是正確的禮貌教育呢?我們又如何教孩子,什麼時候他們可以不那麼“禮貌”?

基本的禮貌教育是必須的

如超市排隊、受到幫助說謝謝、不跟別人爭雞毛蒜皮等,父母的示範作用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公交車上,一個阿姨給一個小女孩讓座,小女孩靦腆地笑了笑就坐下了。

她爸爸在旁邊大聲地說:“你怎麼不謝謝阿姨?快謝謝阿姨!接受幫助怎麼可以不說謝謝?你這樣的不好的啊……”一席話說得小姑娘頭都低下了。

其實,如果爸爸面帶微笑對著讓座的女士說一句簡單的“謝謝”,孩子自然就記在心裡了。

對孩子禮貌教育時千萬不要當眾批評,而是可以回家好好說。

討好型人格:從小到大,都在被要求懂禮貌

有些時候你可以不那麼“禮貌”

遇到不公平的事,如被要求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記得學會說“不“

我常問女兒:如果你放學時遇到一個陌生人向你問路,並請你帶路,你會如何做?

女兒會伶牙俐齒回答:首先,我要告訴他,對不起,我可以告訴你往哪個方向走,但是我不可以帶你去。

其次,我要告訴自己,正常大人是不會向小孩子求助的。最後,遇到奇怪的事,我要找到附近的保安、警察、商鋪的大人們,尋求幫助。

學會拒絕,本就是禮儀中必學的技巧。

學會讓孩子表露自我

在家中、在寵愛自己的人面前,沒有必要太講“禮貌”。表達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說出自己心裡所想,讓孩子做真正的自我。

家,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也是孩子前行的後盾。

就像龍應臺所說: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每個孩子,都應有這樣隨心所欲的幸福。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