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體檢爲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分享一個身邊真實的故事:某同學的母親,每年單位常規體檢,去年10月份剛查完,今年大年三十的時候感覺吃不下飯,到了醫院檢查一看是肝癌,而且是晚期。要知道,肝癌的進展速度非常快,很多人都活不過3個月。從大年三十發現到正月十五,僅僅十五天的時間就離開了人世。晚期肝癌的進展速度之快,有時候讓人防不勝防,措手不及。甚至連墳墓、連後事還沒安排就已經走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幾個月前剛剛做的體檢,結果正常,為什麼還發生癌症晚期?這樣的話還有沒有必要做體檢?

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遇到這樣的病例,雖然我也很心痛,但是我們必須要說的是,常規體檢還是有它的意義所在。我們應當瞭解,常規體檢不是疾病的檢查,不能指望每年的常規查體就把身上所有的疾病都檢查診斷明確,這不現實,更不可能。體檢就相當於我們捕魚時用的漁網網目大小是20cm,先大致過一遍有沒有比較大的魚,也就是相對明顯的異常。如果發現異常就會建議專科進一步檢查就診明確診斷,這個時候的檢查才是相當於把漁網換成1cm大小,希望不要有漏網之魚。不過,既然開始時用的網目比較大,就有可能會有漏網之魚。更為關鍵的是,有些針對腫瘤的檢查並不包括在常規體檢項目中。

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比如說我們常規的查體項目包括有血壓、體重、心電圖、胸透、血常規、肝炎檢查、肝腎功能、血脂血糖檢查、尿常規、甲狀腺彩超、肝膽胰脾腎的腹部B超檢查,女性還要檢測乳腺和子宮附件的彩超,對於大於40歲的男性還要檢查膀胱前列腺彩超,而對於已婚女性要做婦科檢查並進行TCT檢查(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查)等等。

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比如工作單位安排的體檢,因為資金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有項目都檢查,因此只能檢查一些最基本的項目。不過,如果是我們自己到醫院去進行健康檢查,應該間隔多長時間、檢查哪些項目,就因人而異了。要根據自己的年齡、性別、職業、健康狀況和家族病史等,全面考慮來

作出選擇。比如沒有不良嗜好,平時健康狀況良好的青壯年,可以1-2年檢查1次,重點檢查心、肺、肝、膽、胃等重要器官。而對於中老年人,由於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腫瘤的發生風險相對較高,或者一些有明顯家族遺傳史的人,應當至少每年檢查1次相關的項目。

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每年體檢,癌症發現時還是晚期?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腫瘤發現時都是晚期,因為有一些腫瘤進展相對緩慢的,或者症狀出現的比較早,再或者正好在體檢時被發現,因而可能在早期就被發現。比如女性可以自己經常摸一下自己的乳房,如果發現有包塊,就要立即去醫院進行檢查,已經有很多女性通過自檢的方式篩查出乳腺癌,對於這些早期患者來說,治療的預後還是相對較好的。不過,也有一些腫瘤的發生發展進程非常快,比如肝癌,有時候癌症的進展速度非常迅速,做腹部B超時沒有發現異常,卻很有可能在那個時候已經“暗流湧動”了,當出現症狀的時候再去檢查很可能就是晚期了。

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常規體檢還是要做的,對於一些特殊人群,還要加一些特殊項目才能寄希望於更早的發現相關癌症。

  • 比如經常抽菸的菸民,要警惕肺癌的風險,因而除了常規的胸透檢查還應當做胸部CT檢查和一些腫瘤標記物的檢查(比如CEA、SCC,NSE、TPA等);
  • 對於中年婦女,要警惕宮頸癌的可能,因此除了定期作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或者TCT篩查外,還應當檢查相關的腫瘤標記物(比如SCC、CA-125、TPA等);
  • 比如經常喝酒尤其是常年喝白酒的人,或者患有乙肝、丙肝的人,要警惕肝癌的風險,所以除了常規的腹部B超、乙肝五項以及肝功能等項目外,還可以檢查相關的腫瘤標記物(比如AFP,AFU等);
  • 對於中老年男性來說,由於可能發生前列腺癌,因此對於常規檢查泌尿系統的B超,還應當加個PSA檢查來初步排除前列腺癌的可能;
  • 其他很多腫瘤也有更加詳細完善相關的檢查項目來進行篩查及診斷,對於有相應的家族遺傳史或者存在發病高風險的人來說,可以到醫院及時定期檢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