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畢業一年、存款3780,我要回老家縣城了

每年的這個時候,在網上都會有這樣一個爭論,那就是畢業之後,是去一線城市還是回老家小城,雙方各執一詞且理由都非常充分,一邊是大城市機會多,一邊是小城市安穩。

按說,一邊是去大城市賺大錢,一邊是在小城市偷閒,兩種選擇各有各的好,大家根據自身情況來就是了,但最近,有網友發現,自己在一線城市拼命工作,最後竟沒有在老家的同學存款多,瞬間感覺所有的努力都是白忙。

畢業一年的金融男,存款只有3780元

大東:到2018年7月9號,我來上海就整整一年了,想起去年剛畢業時,選擇來上海我以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決定,但前幾天和回老家的同學一聊天,才發現,畢業來上海這個決定似乎也沒有那麼正確。

我和同學都是做金融產品銷售,我在上海月薪9k,他在老家3k,雖然工資不是特別準確,但也差不了多少,本以為我的工資是他的3倍,存款該比他多,但最近聊天卻發現,他已經存夠了買車的首付款,而我的存款只有支付寶餘額3780元,外加地鐵卡里的41塊錢。

真是不比較不知道,原本以為大家都是月光一族,結果到頭來發現,待在五線城市的他不僅比我工作清閒,而且還存款比我多,所以現在,我已經在開始考慮要不要回老家發展了。

畢竟大城市雖然賺的多,但房租、水電、交通,每一樣的花費都比老家小城市要多,所以,為了存錢,我也覺得是時候回去了。

上海、畢業一年、存款3780,我要回老家縣城了

一線城市:存錢多?五線城市只會暫時領先

其實,去一線城市還是五線城市這個話題,我們每個人或許都遇到過,但每個人追求不同,選擇也更不同,所以大小城市有時候哪個好,這個並不好評判。

但若從薪資、存款角度來說,分析君覺得,小城市只會在開始領先,而和人生不是短跑,是場馬拉松一樣,最終的高薪還是會傾向於大城市的奮鬥者,尤其是在金融行業。

因為,剛開始進入職場時,或許大城市與小城市工作的待遇沒什麼區別,甚至大城市坐地鐵都要跑的快節奏,會讓很多人受不了這巨大的壓力,但只要堅持過了最開始的過渡期,大城市無論是基本薪資還是年終獎金的數目,都不是小城市能比擬的,這點最好的例證就是各地的平均薪資水平。

在五線城市節流,不如在一線城市開源

另外,說到存錢,在分析君的認知裡,除了意外之財之外,基本也就兩個方法,一是開源,二是節流,而在開源和節流之間,明顯開源更顯得重要。

所以要想實現有存款的小目標,與其回五線小城市“節流”,不如在一線城市“開源”,另外最主要的是,相對於五線城市而言,一線城市更能提高我們的賺錢能力,而在知乎上就有這樣一個事例。

在上海的某金融公司,銷售總是流失量最大的崗位,有時同一批幾十個新人裡,只能留下三五個人,但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時間最美的絕唱,經過兩三年的歷練,留下來的這些人,不但是語言表達能力、辦事老練程度、抗壓能力都得到極大提升,最關鍵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還積累了非常重要的人脈。

所以,在最後那些經歷過磨礪的人,要麼內部晉升成為公司管理層,年薪上百萬;要麼是被公司派到新城市去開疆擴土,成為直接領導層;還有的人甚至在結識的人脈的幫助下,直接另起爐灶,自己當了老闆。

而當他們抗住了壓力,事業逐漸成功的時候,與他們同批次但受不了大城市壓力而選擇回小城市的人,卻與幾年前相比,並沒有很大改變,依舊是小城市裡的小人物。

所以也有人曾發出感慨,在大城市大公司做銷售一年,可抵得上其他崗位的三五年磨礪和鍛鍊,而當自身能力得到鍛鍊提升,賺錢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而如果在小城市,能力提升、人脈資源,這些都相對來說機會都要少很多。

上海、畢業一年、存款3780,我要回老家縣城了

學習提升,大城市裡有更多機會

另外,關於選擇留在大城市的的原因,分析君覺得高頓CFA三級學員陳德的經歷非常有代表性,因為他就是在五線城市待過後,才選擇來到了上海。

陳德在大學畢業時,也遇到了去一線還是五線的問題,而他當時的選擇是回了老家,但在老家,金融畢業的他並不是很好找工作,最後211畢業的他,只好去了保險公司。

在老家五線城市,工作確實輕鬆很多,看著同學們在北上廣,每天開不完的會、加不完的班,以及頭上漸長的白髮,陳德還一度在竊喜,而且覺得哪怕是比薪資,自己也不一定輸給他們,畢竟自己在家不需要租房,交通水電也都比較便宜。

但有一天,當大家在班級群裡談論是否要考CFA時,陳德才意識到自己和他們的差距,因為他們激烈討論著得失的CFA,自己卻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什麼。

等到百度後,知道CFA是高含金量的國際金融證書,那一刻陳德才忽然意識到,五線城市的安逸早已讓他與外面世界有了些脫離。

他不知道CFA是國際高含金量金融證書、也不知道企業招聘開始把CFA寫進了招聘要求、更不知道原來各大城市早已經對CFA人才進行了爭搶,沒有開放包容的土壤,他有些像那些50歲的同事一樣,每天故步自封的把自己困在那片安逸的小地方。

後來他辭掉了家鄉的工作,來到了金融中心上海,努力汲取一切能提升自己的知識,其中就有報考CFA,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20歲的年紀,我該為50歲時而學習,而不是現在享受50歲的安逸,而這種提升自己的學習機會,大城市明顯比小城市更多。

上海、畢業一年、存款3780,我要回老家縣城了

年輕時大城市的努力,是為了以後小城市的遊刃有餘

關於在大城市和小城市的選擇時,很多人都會說,年輕時去大城市再努力,年紀大了不還是要落葉歸根嗎?畢竟親養皆在、故土難離,與其如此,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在小城市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年輕時在大城市的努力,並不是為了留在那裡,而是為了年老時,在回去的小城市裡能生活的更加遊刃有餘。

最後,分析君還想分享一個在知乎上看到的故事:我20歲時從山村考到上海的大學,第一次做地鐵,我不知道如何買票、也不知道如何進站、更不知道那地鐵票還需要留著出站臺,所以那一天買票、進站、出站,我像是一個進城的猩猩被人們嘲笑,那一天,我對自己說,我要留在這座城市裡,因為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也等到20歲時才能做地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