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根據7月23-24日全省秋熟作物病蟲害發生趨勢會商分析,預計水稻

中後期“四病三蟲”(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細菌性病害及稻縱卷葉螟、稻飛蝨、螟蟲)總體將中等發生,不同地區、不同栽培方式病蟲發生不平衡性較大。各地要加強監測預警,科學制訂防治對策,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適時打好病蟲防治總體戰,確保有效控制危害。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一、趨勢分析

預計全省水稻中後期病蟲總體呈中等發生態勢。其中,穗稻瘟中等、局部偏重流行,稻曲病偏輕、局部偏重流行,紋枯病偏重發生,細菌性病害局部中等發生,稻縱卷葉螟中等、局部偏重發生,稻飛蝨偏輕、局部中等發生,二化螟、大螟偏輕、局部中等發生。

(一)預報結果

1、稻瘟病。穗稻瘟中等發生,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等地感病品種上偏重流行,重於2017年。若破口抽穗期陰雨天氣多,發生程度將加重。

2、稻曲病。全省偏輕發生,丘陵、淮北雜交稻及蘇南、沿江、沿海粗杆大穗型品種上偏重流行,重於常年;若破口期遇多陰雨天氣,將加重發生程度。

3、紋枯病。全省偏重發生,裡下河、丘陵及淮北局部大發生,發生程度略輕於上年;大面積上8月上中旬進入發病盛期,較常年相近略早。

4、細菌性病害。細菌性基腐病在沿江、沿海及裡下河局部中等發生,白葉枯病在沿海、沿淮及淮北局部老病區中等發生,與常年相近。

5、稻縱卷葉螟。預計總體中等發生,五(3)代、六(4)代在沿太湖、沿江地區偏重發生,發生程度與上年相近。7月底至8月上旬自南向北陸續進入本地蟲源羽化峰,如果期間出現補充遷入,發生程度將加重;8月上中旬進入卵孵化及低齡幼蟲高峰。

6、褐飛蝨。五(2)代偏輕發生,六(3)代偏輕、局部中等發生;如果後期有補充遷入,將加重七(4)代在直播稻及遲熟品種上的發生程度,總體發生程度與上年相近。

7、白背飛蝨。五(2)代偏輕發生,其中蘇南、沿江局部中等發生,發生程度輕於上年。

8、二化螟。二代在沿江、丘陵及淮北中等發生,淮北北部重於上年。發生期長且不整齊,卵孵主高峰期南部在7月底至8月上旬,北部在8月上中旬,與常年相近。

9、大螟。三代在蘇南、沿江及沿海局部中等發生,其它地區偏輕發生,與2017年相近。卵孵主高峰在8月中下旬,早於上年。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二)預報依據

1、病蟲發生基數

(1)稻瘟病、稻曲病。播栽以來多晴熱天氣不利於苗葉瘟的發生,總體輕發生,但丘陵、沿江及沿海局部感病品種上發生仍較重,5月下旬至6月初丘陵山區及沿江局部地區秧田感病品種,如武運粳31、揚農稻1號、南粳9108、軟玉系列等上出現發病中心或急性型病斑;入梅後多降水天氣,利於葉稻瘟的擴展,6月底7月初丘陵局部感病品種病株率10-40%、病葉率5-10%,發生普遍;出梅後持續高溫伏旱天氣抑制了病情的擴展,7月中旬大面積普查,丘陵、沿江、沿海及淮北局部病株率0.1-2%、病葉率0.01-0.5%,輕於上年。秸稈連年全量還田,利於田間菌源積累,尤其葉稻瘟發生普遍的感病品種種植區,為穗稻瘟的發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上年稻曲病在沿淮、淮北雜交稻及丘陵、沿江粗杆大穗型品種上偏重流行,田間菌源充足。

(2)紋枯病。7月初始見病株,始見期遲於上年,大多較常年略早。7月中旬田間病情上升快速,系統調查,裡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15-35%、病株率2-15%;

大田普查,早栽田重於遲栽田,移栽田重於直播田,裡下河、丘陵及淮北病穴率3-10%、病株率0.5-3%。病情總體輕於去年同期。

(3)稻縱卷葉螟。6月26日-7月10日,沿太湖地區田間趕蛾見四(2)代成蟲峰,峰日畝蛾量50-500頭,峰期早於上年,蛾量低於上年;四(2)代系統田累計畝蛾量,蘇南、沿江地區平均881頭,是去年的70%,是2008年以來均值的45%,列08年以來第9位,其中沿太湖地區平均1412頭,武進達4140頭。7月中旬蘇南、沿江系統調查及大田普查,百穴蟲卵量10-40頭粒,沿太湖地區50-80頭粒,低於上年;田間卷葉率普遍在1%以內,武進觀測圃達5.6%,發生總體列2008年來同期第9位。

(4)褐飛蝨。四(1)代褐飛蝨遷入期正常,溧陽燈下6月17始見1頭,列2005年來第10早。6月中下旬,沿江、蘇南地區燈下零星見遷入,6月底7月初局部田間查見長翅成蟲,與去年相近。截止7月16日,全省22%地區燈下見蟲,四(1)代平均單燈累計遷入蟲量4.6頭,低於去年,是近年均值的21%,列2005年來同期第11位。7中旬系統調查及大田普查,蘇南、沿江百穴蟲量0.2-5頭,低於去年同期,總體列2005年來第13-14位,江陰、宜興、武進較去年增加25%-400%,列2005年以來第3-6位;江淮北部及淮北大部未查見。目前田間以若蟲為主。

(5)白背飛蝨。遷入期略早、遷入蟲量偏少,5月底,蘇南、沿江局部燈下及田間陸續見蟲,較去年略早;全省四(1)代平均單燈累計誘蟲139頭,是去年的57%,是近年均值的26%,列2008年來第11位。7月15日前後系統田調查及大田調查,田間以低齡若蟲為主,百穴蟲量大多10-80頭,卵量10-100粒;蘇南、沿江局部蟲量100-150頭,卵量120-300粒;普遍低於去年同期,列2008年來第9-11位。

(6)二化螟。全省一代單燈平均累計誘蛾317頭,分別是去年及2005年來均值的59%和93%,但沛縣、新沂、睢寧等淮北局部地區普遍是上年的2-5倍;一代單個性誘劑平均累計誘蛾413頭,是去年的83%,姜堰448頭、如東515頭、海安664頭,均低於上年的580頭、1084頭、1345頭。沿江、丘陵山區及淮北35個典型地區平均一代螟害株率0.36%,部分早播及防治不及時田塊螟害株率3-7%,其他地區螟害株率大多小於0.2%。35個典型地區剝查,一代平均畝殘留蟲量85頭,是去年的71%,其中沿江、丘陵及淮北高的350-500頭,列2001年以來第14位前後;溧陽雜交稻區平均364頭,列2001年來第1位;播栽早的水稻發生較重,移栽稻重於直播稻,如海安其中常規移栽稻畝蟲433.3頭(0-1350頭),直播稻田畝蟲23.15頭(0-277.8頭)。7月初以來平均單燈累計誘蛾27頭,是上年的29%,平均單個性誘劑累計誘蛾25頭,是上年的50%。

(7)大螟。全省一代單燈平均累計誘蛾130頭,是上年的59%,為2005年來均值的47%;一代單個性誘劑平均累計誘蟲185頭,是去年的55%,其中張家港468頭、如東463頭、丹陽195頭,均低於上年。二代單燈平均累計誘蛾26頭,單個性誘劑平均累計誘蛾44頭,分別是上年的79%和61%。7月中旬調查,二代螟害株率0.01-0.1%,蘇南局部0.1-0.3%;剝查二代殘蟲,蘇南、沿江、沿海及淮北30個典型地區加權平均畝殘留活蟲16頭,是上年的73%,列2001年來第14-15位,射陽42頭,列2001年來第1位;此外,田外玉米、茭白、蒲等寄主仍有一定的蟲源。

2、品種佈局與苗情

一是感病品種種植面積大。隨著優良食味水稻種植面積的加大,這部分水稻大多較感稻瘟病和稻曲病,且我省主栽品種抗稻瘟病的比例不高,加之同一品種連續多年種植,導致品種抗性退化,利於稻瘟病、稻曲病的發生流行。二是在田水稻栽培方式多樣,生育期差異大,橋樑田多,利於遷飛性

害蟲遷移和螟蟲輾轉為害。下階段水稻拔節孕穗後,田間鬱閉度增大,田間小氣候將利於紋枯病的擴展蔓延和“兩遷”害蟲的發生危害。三是據栽培部門分析,今年水稻生產前期,部分地區受災,補種補苗,導致地區間、田塊間苗情不平衡,且春季休耕地區生育期早,同一地區生育期甚至相差一個月以上,加上近年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快速推廣,這部分苗情差異大,破口抽穗期遇陰雨天氣概率大,利於稻曲病、稻瘟病的流行,生育期遲的田塊也利於“兩遷”害蟲的滯留危害。

3、氣候因素

據省氣象臺預測,今年8月降水量蘇南地區偏多0~2成,利於“兩遷”害蟲的遷入及繁殖危害,也利於紋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真菌性病害流行,8月氣溫以正常略高為主,利於紋枯病的擴展蔓延;9月降水略少,溫度正常略高,利於“兩遷”害蟲的滯留為害。預計盛夏期間(7~8月)將有2~3個颱風影響我省,對兩遷害蟲遷入及白葉枯病等細菌性病害的流行較為有利。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二、防治意見

針對今年水稻中後期重大病蟲發生態勢,各地要圍繞農業綠色發展要求,堅持“公共植保、綠色植保”兩個理念,強化監測預報和防治指導,科學打好中後期重大病蟲防治總體戰,有效控制病蟲危害損失,為水稻豐產豐收、提質增效打下堅實基礎。

一要抓好監測調查,提高測報準確率。針對今年各地病蟲發生的不平衡性,要緊扣“面廣、量足、質高”要求,突出“三個結合”,即系統監測與大面積普查相結合、燈下監測與田間調查相結合、查蟲與查卵相結合,增強調查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自動化、智能化病蟲監測設備,提升監測預警的準確率,切實做到“底子清、情況明、監測準”,準確掌握病蟲發生發展動態,同時及時通過“

江蘇省農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系統”報送病蟲信息。要加強與栽培、氣象等方面專家的聯繫,充分發揮水稻創新團隊及專家協作組作用,定期開展趨勢會商,不斷校正預報結果,及時向社會和基層發佈,按要求做好信息公開。

二要推行綠色防控,打好重大病蟲防治總體戰。因地制宜推廣應用種植香根草、安裝害蟲性誘劑、人工釋放赤眼蜂、使用生物藥劑等生物物理防控措施,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提高綠色防控水平,促進綠色生產。在做好生態調控和理化誘控措施的基礎上,對達標病蟲,明確主攻對象,統籌兼顧,科學打好防治總體戰。重點打好3次防治總體戰,第一次在7月底至8月上旬,沿太湖、沿江地區以“兩遷”害蟲、紋枯病為主,其他地區以紋枯病為主攻對象;第二次在8月中旬,主攻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稻飛蝨、螟蟲等;第三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大面積水稻破口抽穗期,主攻稻曲病、穗稻瘟、紋枯病及“兩遷”害蟲、螟蟲。雜交稻種植區,於8月上中旬要針對稻曲病、稻瘟病等病蟲開展防治,用好破口藥。白葉枯病、細菌性基腐病等細菌性病害重發區需單獨開展針對性用藥。

水稻生長後期,要根據稻縱卷葉螟及褐飛蝨發生情況,因地制宜打好收關戰,確保控制危害。

三要強化分類指導,提高防控效果。今年水稻生產前期,部分地區水稻受災,補種補苗,導致苗情複雜、田間生產不平衡,病蟲情發生差異大;此外,近年稻田綜合種養及“稻田+”模式在我省快速推廣,病蟲發生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加大,要強化分類指導。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12316、微信等平臺,及時將重大病蟲發生防治信息送到千家萬戶;防治關鍵時期,及時組織各級專家和農技人員,廣泛深入病蟲重發區和技術力量薄弱區,掛鉤服務、分類指導,因病、因蟲、因苗、因天開展病蟲防控,因地制宜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要落實防護措施,避免中毒中暑事故的發生。要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科學選擇、交替使用、減量控害,切實防止農作物藥害事故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糧桑混栽區要協調好農田用藥與養蠶之間的矛盾,注意保護家蠶安全。水稻最後一次用藥應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防止農藥殘留超標。

四要加大專業化

統防統治,推進與綠色防控融合。要圍繞典型,依託省級統防統治用工補貼項目,提升各類服務組織的經營管理水平、服務能力和綜合效益。要充分發揮基層村組的組織協調作用,積極引導機防手、種田能人等開展群防群治、聯防聯治、代防代治,提高水稻重大病蟲統防統治覆蓋率;要通過專業化統防統治示範區、綠色防控示範區、水稻綠色防控創新團隊示範地基等平臺,展示綠色防控技術,輻射帶動大面積綠色防控水平提高;要積極引導專業化組織在示範區內實施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技術融合。相關水稻專業化統防統治用工補貼項目縣,要切實發揮好項目示範引導作用,全面提高病蟲防控效率和效果。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中國農業新聞網粉絲突破50萬。

一篇文章閱讀量突破三百三十萬的網站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中國農業新聞網介紹: 中國農業新聞網是全國唯一一傢俱有中國農業新聞網合法名稱的農業專業網站。 中國農業新聞網十分重視網站保護,中國農業新聞網.中國、中國農業新聞網.com、中國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網.中國、農業新聞網.com、農業新聞網.cn、農業新聞.中國、農業新聞.com、農業新聞.cn等都屬於我們公司。對中國農業新聞網進行了很好地保護,使那些假冒中國農業新聞網的網站無地自容。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中國農業新聞網又理所當然擁有了中國農業新聞網騰訊公眾號,中國農業新聞網百度直達號,百家號以及各主要網站微博,以及百度、360、搜狗、必應、知乎等註冊用戶均屬於中國農業新聞網。頭條號中的“農業新聞”即是中國農業新聞網傾心打造的,便於搜索和關注的頭條號。

誰有思想,誰有發展思路,誰能讓企業騰飛,誰就會擁有未來。我們在農業互聯網行業辛勤耕耘近二十年,我們擁有含金量十足的國家發明專利,國家科技創新立項,以及未來農業互聯網的發展思路。中國農業新聞網的成立(包括對所有域名的保護)足以證明我們的前瞻,中國農業新聞網不靠收取費用運營到今天就足以證明我們的實力。2018是農業互聯網騰飛的一年,農業文化產業網絡媒體還沒有任何一家企業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機會。我們已經做好了準備,我們正在行動~!

目前國家處於和諧共贏,共同發展的大時代。誰都知道依靠強權,單打獨鬥不可能擁有未來。希望有意合作、共謀發展的有識之士,拿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具體方案,共同把中國農業新聞網辦好,為我國農業發展出力,為我國農業互聯網發展出力。

2018年水稻中後期主要病蟲發生趨勢及防治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