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土木之變中,有三百名錦衣衛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身邊保護他到最後,真是這樣嗎?

肇英


有網友問:據說土木堡之變中,有三百名錦衣衛在明英宗朱祁鎮的身邊保護他到最後,真是這樣嗎?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錦衣衛到底去沒去土木堡。

《實錄》載:“車駕發京師親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從文武吏士皆倉猝就道雲。”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為負輜重。”可見,這次明軍主力全部都是京軍三大營的精銳力量。

《明史》卷八九《兵志一》正統二年選兵事說:“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餘悉歸三大營。”可見,當時,還是有一半錦衣衛等親軍隨同皇帝出戰了。

最後明軍5萬騎兵在成國公朱勇帶領在孤軍冒進,在鷂兒嶺全軍覆沒,隨後,蒙古兵合圍明軍主力。明軍駐紮的地方沒有水源,挖地6米都看不到一點點水,經過2天時間,明軍無論士兵,還是戰馬都已經飢渴難忍。

此時,蒙古軍放開包圍圈一角,哪裡正是水源地的位置明軍紛紛出走已經架設完整的陣營,衝出去搶水喝,但是才前進幾里地,數萬蒙古騎兵從四周猛烈衝鋒過來,明軍完全崩潰。

已經連續行軍,疲憊不堪,缺糧少衣,還2天沒有喝水,又離開了自己的堅固設防陣營的明軍,在數萬蒙古騎兵衝過來的時候,完全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所謂:“寇復圍,四面擊之,竟無一人與鬥,俱解甲去衣以待死。”等於是放棄抵抗,跪下等死。

明朝大軍傷者一半,死者三分之一,全軍覆沒,著名統帥英國公張輔等百餘位大臣都死於亂軍當中。明實錄記載,當時確實有一支規模很小的護衛軍保護著明英宗在戰場上左衝右突,想衝出去。

但是突圍無望,此時護衛將軍樊忠氣憤之下,大喊:“王振老賊,是你這奸佞誤國葬送我大明數十萬將士,汝罪惡滔天,饒你不得,吾為天下誅此賊!”一錘打死了禍國殃民的王振,這位陝西世襲武將家庭出身的皇帝護衛將軍在保護明英宗突圍的時候,被蒙古騎兵亂箭射死在戰場上。

隨後,錦衣衛校尉袁彬帶領衛隊繼續保護明英宗突圍,但是最終突圍無望。明英宗跳下戰馬,座在地上,等著束手就擒。隨後,袁彬也一直在蒙古草原上伺候被俘以後的明英宗。後來袁彬協助明英宗再次繼位,被封為錦衣衛都指揮使。


深度軍事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瓦剌也先大軍侵犯大同,明英宗下詔御駕親征。

明英宗率領幾十萬明軍離開北京,浩浩蕩蕩,經居庸關、宣府,抵達大同。隨即回師,在宣府一帶被也先的大軍追上,明軍被包圍在土木堡,全軍大亂,自相踐踏,幾十萬人死難,明英宗被俘。

那麼,當明英宗被俘時,身邊真的還有三百名錦衣衛的將士在護衛嗎?

答案是否定的。

先說說錦衣衛。

錦衣衛屬於明朝皇帝的侍衛部隊,主要職責有侍衛、緝捕、刑獄等,當皇帝朝會、外出巡幸的時候,錦衣衛也會充當儀仗隊。而錦衣衛的高級官員更是隨侍皇帝左右,屬於貼身侍衛。

土木堡之戰,明軍退兵時被圍殲,形勢異常混亂,許多明軍將士是被自己人踩死的。這種時候,錦衣衛的將士們當然要拼死保護明英宗。問題在於,此時還有蒙古軍隊在往來衝擊,他們並不知道明英宗也在軍中。

楊銘在《正統北狩事蹟》中這樣寫道:“……我師大亂,上乃下馬,(蟠膝)面南坐。有一虜(剝衣)甲,不與。將不利,其兄來曰:‘此非凡人,舉動自別。’”

明英宗南面而坐,一個蒙古士兵看到他的鎧甲很高級,過來要脫下去,明英宗不給,蒙古人就要動手殺人,被同伴攔住。

這說明,此時明英宗身邊的護衛基本都被消滅,就算還有幾個,也放棄了抵抗,但肯定不會有三百人。

楊銘在《正統北狩事蹟》中說他被帶去見明英宗,“……乃往見駕。時紀信、李虎、袁彬侍,上問:‘來者為誰?’”

這時候,被俘的明英宗身邊已經有人了,其中這位袁彬就是錦衣衛的一位校尉。

袁彬和楊銘後來一直陪伴在明英宗身邊,他口述事變的經過,寫成《北征事蹟》一書,關鍵的情節是這樣的:

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明軍潰敗之日,錦衣衛校尉袁彬被俘。

第二天,袁彬被帶去見明英宗:“皇上在雷家站高崗地上。眾坐達子圍著,是臣遠觀認的是我英宗皇帝。臣叩頭哭。上問:‘你是甚麼人?’臣說是校尉。”

袁彬見到明英宗的時候,明英宗是在一處高地上,周圍坐滿了蒙古人。這也說明,被俘的明英宗基本是光桿司令。

明英宗聽說袁彬會寫字,就留他在身邊。而楊銘在這之後才來到。


於左


錦衣衛最初是朱元璋所設置,一開始的名稱是“拱衛司”,護衛皇帝人身安全是它的重要職責之一,屬於明朝皇帝最貼身的禁衛親軍。而且錦衣衛本身也擔負著一定的軍事職能,包括刺探軍情、策反敵將等等。所以,明英宗朱祁鎮當時御駕親征西北,必定有一部分錦衣衛隨行負責他的貼身防衛。

關於土木堡之戰中,明英宗朱祁鎮身邊的親兵護衛問題,戰後交戰雙方的史料中都有記載:

《蒙古黃金史綱》記載:“待漢人從戰壕裡出來,也先太師反擊,漢軍大潰,除三百人不曾離開陣地以外,餘者均遭屠戮。”

明朝高岱《鴻猷錄》記載:“虜以勁騎蹂陣入,奮長刀擊我師,大呼觧甲投刃者不殺。眾裸袒相蹈籍,死屍蔽塞川,野諸宦豎宿衛士矢被體如蝟。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遂下馬據地坐。”

明朝方面講了明英宗朱祁鎮隨親兵突圍失敗,蒙古方面則講出了300人之數。正是這300人在最後時刻,以“我等系大明皇帝之臣子,豈可棄君逃跑”為誓,守著皇帝死戰到底,明英宗朱祁鎮則是在他們全部戰死後被俘。

雖然尚無確切史料證實這300人的身份,但從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忠誠來看,應該是與皇帝關係最為親近的錦衣衛,而不大可能是一般的士兵。


讀歷見聞


這個說法聽起來十分令人激動,但恐怕並非事實。


細節多謬的蒙文史籍


就筆者所見,類似記載出自17世紀初的一部佚名蒙文史書《蒙古黃金史綱》:

征服女真國剛剛凱旋,漢地的景泰皇帝便統率軍隊,前來討伐蒙古了。
中途相遇,漢人築起重圍,無法接近。也先太師佯為退卻,卻另派出後哨,待漢人從戰壕裡出來,也先太師反擊,漢軍大潰,除三百人不曾離開陣地以外,餘者皆遭屠戮。
生擒一人,問道:“你們何以不動?”那人回答:“我等系大明皇帝的臣子,豈可棄君逃跑?”當追問“哪個是你的皇帝”時,那人把掩藏地下的皇帝指了出來。
於是從坑中拽出皇帝。砍不傷身體,環刀卻一段一段地落刃了;捆綁起來,拋入水中,則浮而不沉。既然無術加害,只好遵照夢的指示,將景泰皇帝給了額森薩瑪依。


《蒙古黃金史綱》有關土木之變前後的記載存在很多問題。譬如引文中就把正統皇帝誤認為景泰皇帝;後文說也先封鎖抓到皇帝的消息,但歷史上在被俘的次日,英宗就讓人帶信回京,索要“珍珠六託、九龍段子、蟒龍、金二百兩、銀四百兩”等財物來“賞也先”(袁彬《北征事蹟》)可見對於這部書是不能輕信的。還需要對照另一方面的明朝漢文史料。



(朱風、賈敬顏譯《漢譯蒙古黃金史綱》,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漢文史籍中記載的真相


有關土木之變,當事人李賢、袁彬、楊銘都留下了自己的記載,可以說是珍貴的一手史料。


成化朝閣臣劉定之也編纂了《否泰錄》,專門記載這段史事。其中提到英宗在明軍潰敗時說:“上與親兵乘馬突圍不得出,被擁以去。”說明英宗是企圖騎馬突圍的,而非固守不動。這裡的親兵更可能是騰驤四衛管轄的勇士,這些勇士是永樂朝以來由精銳軍士與從蒙古地區逃回明朝境內之人組成的作戰部隊,其戰鬥力應好於負責日常儀仗的錦衣衛校尉、將軍等群體。事實上作為錦衣衛校尉的袁彬,就是另外被擒,而不是和英宗一起被俘的。


之後的情節,英宗曾告訴在他被俘期間隨侍的翻譯楊銘,楊銘口述的《正統臨戎錄》一書中有記錄:


也先差使臣同大吉前來,未到我營,我起營了。差來使臣察氈就將大吉殺了。也先來將我營亂了。我下馬,蟠膝面向南坐。
有一達子來剝我衣甲,我不服他剝,達子要傷害我。有達子兄到來,問說:『怎麼的?』
達子回說:『我要他的衣甲,他不肯與我。』
達子兄說:『這個人不是等閒的人,動靜不象個小人兒。』就將我拏去見也先弟賽刊王。
我就問:『你是也先麼?你是伯顏帖木兒麼?你是賽刊王麼?你是大同王麼?』
賽刊王驚懼,不花就上馬去見也先,說:『我的愛馬的拏將一個人來見我,問那顏名字,問我的名字,問大同王名字,怕不是大明皇帝?我來報得那顏知道。』


這裡說的很明白,英宗下馬坐下,與《否泰錄》騎馬突圍不成功的記載是可以相容的,但與《蒙古黃金史綱》“躲在地下”的記載完全不同。按《蒙古黃金史綱》的說法,瓦剌人是從俘虜口中得知英宗的身份的。但按英宗自述,瓦剌人來要剝英宗衣甲時都不知道他是誰。這也從側面說明當時並沒有什麼人還在保護英宗,否則很容易看出英宗身份特殊,不必由“達子兄”來推理。


這樣看來,“300錦衣衛保衛英宗”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除非認定英宗有意隱瞞這段並不光彩的被俘經歷,而要營造他孤身一人在大軍中存活下來的神話。但事實上,英宗復辟以後,對當年在草原上侍奉他的袁彬、楊銘、夏福等人都公開加以優待,顯然並沒有隱瞞的意思。


近年來有關明代錦衣衛的文藝作品不斷出現,為其帶來了不少人氣。但探究其相關歷史時還需謹慎對待,以免為其增加本不存在的光環。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英宗朱祁鎮坐像)


溫長卿


看了幾個回答,貌似都在顧左右而言他,這個就沒意思了,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何必強答呢,居然還有那麼多人為他們點贊——那麼我就來回答一下吧。首先,土木之變發生之際,英宗身邊確實有錦衣衛的存在。因為錦衣衛的職能,除了打探偵察和秘密抓人、關人,還有一項便是做皇帝的儀仗隊和保鏢。

每當皇帝因祭祀或巡遊而出宮時,錦衣衛也要在駕前扈從。他們有的負責沿途巡視,有的負責在鑾蹕與京城之間傳報消息,有的在駕旁侍騎,傳奏御輦的起落。作為皇帝的貼身衛隊,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錦衣衛必須防患於未然。他們於是時時出動,刺探可能威脅皇權、危害朝廷的行為和言論,並捉捕和審訊嫌疑人。他們的這項任務被皇帝特許,並逐漸演變為軍事特務的職能。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出警入蹕圖》中能清楚地看到隨駕扈從的錦衣衛官軍。

其次,咱說說土木堡之變發生之際這些錦衣衛是怎麼表現的?請大家注意了,當時瓦剌騎兵殺到明英宗身邊之際,大部分侍衛自然也包括錦衣衛都溜號了(不要以為他們像武俠片裡那麼牛逼,那些都是假的),只有兩個人留在了皇帝身邊。這兩個,一個叫袁彬,一個叫哈銘(後賜漢家姓名曰楊銘),前一個是漢人,後一個是歸化明朝的蒙古人。

英宗被也先抓走之後,這兩個錦衣衛便成了皇帝身邊最後的依靠,在蒙古期間,皇帝所有的一切,包括吃飯穿衣一直到與也先的談判,都由這兩人負責。每到夜晚,北風刺骨,落難到草原蒙古包的皇帝難以入睡,袁彬便解開衣服將皇帝凍僵的腳裹人懷中取暖;每逢隨軍轉移車馬不能行,他便揹著明英宗而行;當英宗心裡鬱悶,長吁短嘆之極,他又反覆開導,堅定皇帝回國的信心。

當時,也先曾有意招明英宗做自己的妹夫,袁彬勸英宗辭退。也先又選了六個蒙古美女給英宗,也是袁彬教明英宗回覆說:“等朕歸國之後,迎娶令妹,你到時候再把這六個美女送來當陪嫁好了。”由此瓦解了也先的陰謀。也正這個緣故,也先曾打算殺死袁彬,緊要關頭,明英宗趕到,他置皇帝尊嚴而不顧,哭求也先,終於將袁彬救下。

當然,最終明英宗得以回到北京,這兩名錦衣衛也得到了不錯的回報。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大家好,我是趣撩歷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題主用據說這個詞非常恰當,三百錦衣衛保護明英宗到最後這應該就是段子,有可能出現在傳記小說裡,正史裡沒有相關記載。如《明史•本紀第十•英宗前紀》《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都沒有三百錦衣衛的記載,但是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過明英宗被俘虜後,錦衣衛校尉袁彬來面見皇帝,並貼身侍衛。所以根據史料記載我認為,土木堡之變中,三百錦衣衛保護明英宗到最後為子虛烏有,但英宗身邊確實有錦衣衛保護。

《明史》中關於土木堡之變的記述相對簡單,只說了明英宗御駕親征,在土木堡被圍,明軍被擊潰,將士戰死數十萬,自英國公張輔以下多名朝廷重臣殉國,然後一句“帝北狩”,明英宗被瓦剌捉到北方,這麼大的歷史事件就記述完畢,簡單粗暴到了極致。

在《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中記述相對詳細了許多。《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中提到,在明英宗被俘虜後,

癸亥虜眾奉車駕次雷家站,以錦衣衛校尉袁彬來見,上問:“能識字否?”彬對曰“能。”遂令侍左右。是日,命彬以書與千戶梁貴回京,取九龍蟒衣、叚匹及珍珠六託、金二百、兩銀四百兩,去賜也先。

瓦剌軍隊帶著明英宗駐紮在雷家站,這時候錦衣衛校尉袁彬來拜見皇帝。明英宗問袁彬:“你識字嗎?”袁彬回答說:“我識字。”然後英宗就安排袁彬侍衛在身邊。並且讓袁彬起草詔書,讓錦衣衛千戶梁貴帶著詔書回京,去取金銀珠寶賞賜也先。

大家注意了,錦衣衛校尉袁彬是英宗被俘後才來的,但是千戶梁貴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從上下文的關係來分析,梁貴一直就在明英宗身邊,而且應該被京城的官員所熟知,否則如果安排袁彬帶著詔書回京的話,京城留守的官員根本都不認識你,怎麼判斷詔書的真偽以及傳達的信息是否屬實。

所以根據史料記載分析,我認為土木堡之變中,三百錦衣衛保護明英宗為子虛烏有,但是明英宗身邊最後確實有錦衣衛保護。

我是趣撩歷史,原創不易,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請您關注我,我會為大家奉獻更多精彩內容!


趣撩歷史


明史的英宗本紀裡面沒有找到相關記載。查遍資料,可能來於蒙古史料記載300錦衣衛在土木堡保衛明英宗”的說法。這個十分刺激的“歷史真相”,的確有它的文獻依據,但有出處顯然≠是真相。最早的記載,應是一部成書於17世紀初,作者不詳,名為《蒙古黃金史綱》的蒙古文書籍。


集賢院居士


不是錦衣衛,是三百個韃官。


靜大官人


三百錦衣衛應該是沒有,但確實有錦衣衛保護在明英宗旁邊。從幾個地方可以看出:

一是在楊銘寫的正統北狩事蹟中說楊銘被帶去見明英宗,這時候有時紀信、李虎、袁彬三人在侍。

二是其中一個侍衛袁彬還回京傳達明英宗的旨意,帶回珠寶送瓦剌首領。


春風得憶3


這個不清楚。但錦衣衛袁彬確實是一直保護朱祁鎮的,包括被俘虜後一直追隨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