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現在這麼熱嗎?古代人會不會中暑,中暑了該怎麼辦?

我愛吃灌餅


入夏以來,隨著高溫天氣的來襲,許多人在酷熱天氣的荼毒下,叫苦不迭,恨不得一頭扎進冰箱裡,或是躲在空調房中。

現如今科技發達便利,面對高溫,人們有著各種各樣的避暑方式,即使不幸中暑,也能及時得到醫治。然而在醫療和科技水平尚不發達的古代,一旦中暑,卻往往有性命之憂,歷史上就有許多人因中暑而去世的。


家喻戶曉的北宋大文豪蘇軾就是因暑熱去世的。

蘇軾一生屢遭困頓和貶謫,元佑八年(1093年),隨著掌權者高太后的去世,各黨派勢力間鬥爭激烈,最後舊黨大臣失勢,蘇軾也因此被新黨大臣貶為寧遠節度副使,又被貶到惠州。

隔了幾年,再被貶至荒遠的海南島,後來宋徽宗上臺,蘇軾得以被重新任用。正好又趕上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的朝廷大赦,蘇軾被恩准北歸,卻在回來的路上,趕上夏季高溫,又因旅途的勞頓,最終中暑去世。


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也是因中暑去世的。

趙明誠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和詩人,父親趙挺之是宋徽宗時的宰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也即蘇軾去世的這一年,和當時禮部員外郎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婚後的兩人琴瑟相和。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金兵南侵,他們在亂世中流離,家中財物也喪失殆盡,最後為了養家餬口,趙明誠不得不出仕為官,他在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接受朝廷任命出守湖州,卻在趕往任上的途中,中暑而亡,年僅49歲。


民族英雄鄭成功也是死於中暑。

南明永立十二年至十四年(1658-1660年),鄭成功三次出兵抗清,在福建沿海取得多次勝利,然而此時的清廷力量過於強大,鄭成功轉而開始收復被荷蘭人佔領的臺灣。

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親率軍隊,從進門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經過激戰,最終將臺灣收復,然而卻在勝利後不到一年,突然去世,根據《榕村語錄續集》中記載,鄭成功當時突發不適,他的親隨招來醫生治療,醫生認為是天熱中暑,於是“投以涼劑,是晚而殂”,最終因中暑去世,年僅37歲。


古代醫療水平有限,中暑之後,往往因為沒得到及時和準確的診治而喪命。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隨園詩話》就詳細記載了他中暑後如何被救治的故事,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出古人中暑的情況。

文中提到,丙子年九月,南京的天氣特別炎熱,當時住在南京隨園的袁枚不幸中暑。家人連忙請來一個呂姓醫生來診治,喝下醫生所開的藥,袁枚竟然開始嘔吐不止,頭暈目眩。

家人正在手足無措時,袁枚的好友趙黎村剛好來訪。趙黎村精通醫道,得知情況後就寫了一個方子讓人去抓藥。藥煎好後,加上一些石膏粉攪勻,袁枚喝下後頓覺猶如千鈞之石,將腸胃壓下,血氣不再上湧,這才保住了性命。


煮酒君談史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代也是很熱,別說沒現在這麼熱。這件事已經從無數的史書中得到了證實,古人也說了夏天有幾天是讓真的讓人熱的受不了。有人可能要說了幾十年前,並沒有現在這麼熱,幾十年前沒有這麼多的房子,比較的通透。其實這個問題說白了就是習慣的問題,以前的人沒有什麼電扇和空調,依然是好好的,現在有了這些,稍微一熱,人們便受不了,就覺得現在肯定比過去熱。

目前有一部分歷史學家認為,古代的時候有可能比現在還熱,因為根據史書的記載,古代中暑而死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山西《浮山縣誌》曾說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而且史書中還記載,在最熱的時候,有可能人在路上走著走著突然就一命嗚呼。根據專家的研究,別的地方不說,清朝的時候,京城最高溫度曾經達到了44℃。

試問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古人怎麼不可能中暑呢?也難怪古代的皇帝都要修建一些專門用來避暑的行宮,而且古人避暑的辦法是非常多的,皇家更是有專門的方法保存冰塊。古人中暑之後會第一時間去找醫生,史書也曾記載過怎麼治中暑。

《隨園詩話》中記載了袁枚中暑之後是如何被就救活的,有位醫生買了石膏粉然後熬了中暑的藥將兩者混在一起,讓袁枚吃了下去,袁枚吃下去之後醫生讓他使勁吃西瓜,西瓜吃完之後立馬好了,至於吃石膏粉是因為之前的醫生沒看出來他是中暑,讓他吃錯了藥。

在古代中暑其實不是什麼大事,只要及時發現,醫生能分辨出來是中暑便可以救治,就怕醫生看錯了病,治錯了肯定很危險。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這樣,古時候死於中暑的人依然很多,其中還有很多名人。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你以為藿香正氣,諸葛行軍散之類的藥是幹嘛的,大多是防止或者治療中暑用的。

很難想象沒有空調古人是怎麼過夏天的,但是,沒有空調,甚至沒有電扇在古代都是常態。

不過古人消夏還是用很多辦法的,像皇帝,有專門的冰室,冬天給他們儲藏大塊的冰,到了夏天用這些冰做冰糖蓮子銀耳羹,或者熬綠豆湯,或者把冰放在室內,消解溫度。

不過平民百姓是沒有這種福利的,有錢的老爺還能買幾個漂亮俏麗的小丫鬟,天熱的時候,讓伊給自己掌扇,扇著扇子。

謂之紅袖添香夜讀書,熱的時候可以讓小丫鬟給自己熬一碗蓮子羹,一口一口吹涼了餵給自己。

天冷了還可以讓小侍女給自己暖被窩。

當然前提條件這個丫鬟得是秋香那樣長相周正的,如果是如花這種,我想大約老爺還是願意自己搖摺扇的。

平民老百姓就沒這麼多講究了,頂多在屋前屋後栽幾棵樹,不能是楊柳榆槐最好是梧桐這種葉子很大,有陰涼的。

不過幾年,樹的陰涼就會遮住屋子,甚至遮蔽整個小院,這樣夏天就會涼快很多。

到了夏天夜裡,鄰居朋友會圍坐在大樹下,喝著茶水,共話桑麻,孩子們會在樹下嬉戲打鬧,直到深夜天氣涼快了,人們才會回家睡覺。


文/ 薛白袍

薛白袍


這都頭伏了,出這麼熱的題不怕中暑嗎?古代當然也熱,雖然有溫度的差異,但卻不會有本質的區別――熱,仍是三伏天的主流配置。如何避暑,仍是古人夏天必須面臨的課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其實面對酷暑,難耐的古代人也不是坐以待斃,而是早早的就已經未雨綢繆,就古代的避暑辦法,可以總結為幾大“最”

最裝逼的避暑方法

古代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意念的力量,在避暑界,同樣有一種裝逼的方法,被人們經常傳頌,經常唸叨,這種方法也就是費嘴上的勁了,大喊一百聲“我不熱”、“我不熱”,俗話說心靜自然涼,肯定能涼快下來!

最時髦的避暑方法

吃雪糕是現在老少皆宜的避暑方法,但是在古代,同樣雪糕供人們享用,當然當時的雪糕在形式上與今天還是有所不同,更像是今天的奶昔,把牛奶或者羊奶與水果和冰塊混合,在夏天吃下去,也是渾身清涼的感覺!

最奢侈的避暑方法

要說最花錢的避暑方法莫過於依水建立的“水涼房”,對!你沒聽錯――水涼房,不是建在水裡的房子,而是依靠水車,把水提到房頂,然後利用水流降溫。


還有一種叫做“冰窟”的房屋,在酷熱難當的夏天,把冰塊放置在屋內特製的裝置中,也可以保持一夏的清涼。

有人不僅要問,夏天哪裡來的冰塊,不知道大家知道中國北方的“貯冰”不知道,其實這不是現代的產物,而是古代傳統的延續,在先秦人們就知道在冬天藏冰,夏天消暑。

在清代,也有藏冰的專門場所,比如說紫禁城,僅此一地就藏冰25000餘之多,這就有效的保證了皇帝在夏天還能享受到春秋涼爽的待遇。

最經濟的避暑方法

要說最經濟的消暑辦法,肯定還是芭蕉扇啊!芭蕉扇具有簡單易得便攜經濟實惠的特點,一些改進的芭蕉扇,甚至可以用在男歡女愛的特定場合。

不知道大家在看那個三弟肉蒲團的時候,記不記得這樣的場景,男主馭一女,女在下,但翹起的腿上繫著一個繩子。

繩子的一端連著女人的腳,另一端則連著一個大的蒲扇,男的動一下,女的跟著動一下,扇子動一下,涼快還不耽誤事,古人的智慧,有時候真的是讓人咂舌!


歷史三日談


驕陽似火,烈日炎炎,“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些都是古代夏天熱的實證,但面對熱怎麼處理,這個也是可能分階級的。

農民階級

農民大多住在鄉下,背後有山,周邊有水,房前屋後有大樹,天熱了大樹地下乘個涼,或者脫光了到河裡遊個泳,晚上了搖把蒲扇,門口吹風聊天看星星。最重要的是土胚房或茅草房都是比較涼快的,要是設計的通透點,還有天井啥的,基本是天然空調了。


要外出幹活的農民,戴個草帽,一塊帕子,弓起燒雞背任太陽猛曬,只有到了幹完手頭的活了,才能到陰涼的樹下躲一躲,或者來一大口透心涼,心飛揚的泉水,再不行地裡整個西瓜或黃瓜,泉水一洗一泡,咔嚓咔嚓,啃起來也是爽。


至於中暑的問題,可以防也可以治,防的方法是天熱了找個陰涼處躲著,或者拔一點草藥,經常熬煮點涼茶,放在泉水裡,一大碗一大碗的喝,那叫一個痛快。要是再扛不住了,中暑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刮痧,眉心,脖子上,手上,使勁的刮一刮,鉗一鉗效果就很明顯了。

地主階級

地主階級也分個三六九等吧。有些只是勉強的小康生活,那遇到酷暑,就只好沿用農民階級的方法了,總結起來就是,開房門,找樹蔭,洗冷水,搖蒲扇,喝涼茶,夜乘涼。


但是大地主階級或者所謂的大資產階級,那避暑的玩法可就多了,就皇帝老子而言,我們都知道有承德避暑山莊,還有很多夏宮,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老子找個夏天清爽宜人的地方,建一片宮殿,專門供自己避暑,在這個宮殿裡一起古代的避暑技術和配置可謂應有盡有了。


皇帝老子之後,各大王公貴族也有自己的方法,古代富貴人士早就是設計好了通風透氣,多少進多少廳的大房子,足夠納涼,接著再配一個“冰窖”,讓人冬天採好冰,然後拿來存在冰窖裡,到了夏天拿出來就是空調了。當然也可以建個有水的“涼屋”體現出富貴人家的優越性。


至於其他有錢有地位的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搖一把風雅的文人扇(古時候個個有錢或有文化的人都是高曉松),更牛一點是找兩個美女給自己專門搖扇,讓美女成為人工風扇,不過不知道搖扇的美女熱不熱就是。我嚴重懷疑,“竹林七賢”是不是就因為天氣太熱了而躲進竹林避暑的。


盛唐豪歌李藝泓


入伏了,又進入了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我們今人尚有許多防暑降溫手段和措施,卻仍然暑熱難耐!那麼,古代人怎麼樣呢?

“烈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這樣的古代詩句說明古代也會很熱啊!他們沒有電扇,沒有空調,也不能痛痛快快洗個溫水澡,想想都沒有現代人幸福!

古代人連名人良將都有中暑而亡的。那個寫了名句“人比黃花瘦”的著名女詩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還有那位灑脫豪邁的宋代大才子蘇東坡,以及收復臺灣的英雄鄭成功都死於中署!

古代寒來暑往的節令氣候並沒有因此而很大不同。名人良將中上層人士都對中暑這個魔獸無可奈何,可見底層貧民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所以,古代人們的平均壽命才很短很短!能活六十歲的就十分罕見了!

但古代人也有良醫,如果誰身邊正好有這樣的醫生,中了暑也就可能活命,清代詩人袁枚就是個例子。他小時候中了暑,先是遇上了庸醫,服藥後差點丟了性命!幸有好友趙黎村及時趕到,開了方子服藥後轉危為安,一切都這麼偶然!如果好友沒有及時趕到或者不是精通醫術,那麼這位詩壇才子也會死於非命的!

看來,古人也會中暑,中了暑要憑運氣,遇上良醫活命,遇上庸醫要命!

我們不是為古人擔憂,而在為今人慶幸!

今日入伏,祝您安全快樂度“苦夏”!

【關注村姑說村事,我們有緣再相會!】


村姑說村事


古時熱不熱,因為沒有溫度的記載,所以沒有辦法跟現在做一個更為準確的比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古代是很熱的。這可以從一些史料中發現,比如古代因為中暑的名人不少。比如,大文豪蘇軾、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如此等等。

除了名人之外,其實素人應該也不少,畢竟能進入史料的只有名人可以。

古代的人中暑了怎麼辦,這就要看造化了。要知道當時的醫術並不發達,逢著個良醫還好,要是庸醫那就必死無疑了。

看清代文人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一段記載,更能證明這一點。

話說,那一年的秋天南京特別熱,在隨園居住的袁枚不幸中暑。於是,家人請來一個呂姓醫生來就診。誰知,喝下呂醫生的中藥後,袁枚的病情更加惡化,嘔吐不止、頭暈目眩,袁枚本人更覺自己性命難保。

恰巧的是,好友趙黎村來訪。家人將袁枚的病情告訴了趙黎村,懂醫道的趙黎村趕緊給袁枚把了脈,寫了一個方子讓家人速去買藥。

很快藥煎好了,喝下藥的袁枚頓時覺得神清氣爽,醒了過來。

原來,呂醫生誤將中暑當成了太陽經疾症了,用了升麻、羌活二味藥反而使得中暑的人妄血逆流,這個時候只有白虎湯(石膏粉)可以治。否則就會丟了性命。

原來,袁枚的這位好友趙黎村是位名醫,且恰擅治暑證。

袁枚確也命大,在如此兇險的情況下,恰逢好友良醫。


作家桑妮


謝邀!古代是不是熱?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沒有現代氣象的觀測方法,也一樣有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很多文獻資料也都記錄過高溫甚至大旱受災的情況以及古人如何消暑納涼的方式,雖然有小冰河期的科學說法,但是總體來看,夏天也是挺熱的,且沒有空調來輔助降溫。

所以,順著這個道理看,如果稍微不注意,高溫天氣下,長時間從事戶外農活或者其他工作,肯定還是會出現中暑的現象,加上當時的科技醫療能力有限,中暑之後還是比較危險的。

早些年,夏季伏旱天氣調研,走過不少鄉村,瞭解過一些治療中暑的土方法,主要是涼快:

1、日常在衣食住行上都有講究。衣:穿著寬鬆、透氣的衣物;食:引用涼茶、綠豆湯等;住:中午太陽毒辣時注意休息調整,避免暴曬;行:出門常備草帽、扇和飲用水。

2、出現症狀後,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補充水和鹽分。嚴重時,會送醫治療,服用相應的藥方,調養恢復。


天師卞贇


古代溫度不同時期和現代不一定一樣,自然變化很快。先秦時期河南還有犀牛,唐宋就沒了。宋朝時候河北還大量的水域,以江河湖泊存在,一直存在到清朝,當代就少了很多。當時的溫度因為沒有溫度計實際測量,所以也沒法確切知道,但是通過這些歷史事實,還是能感受到溫度一直在變化。

熱是肯定熱的,要是三伏天都不熱,那平均溫度起碼差了十度,那就是鉅變了,引起巨大災難的鉅變。

這點也有記錄,有一些名人就是中暑死的,如蘇軾、鄭成功。水滸傳裡面百勝的歌兒就是對酷熱很形象的描述: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不過一般中暑也就老弱病殘有生命危險,身體健康的人只要到陰涼地方休息,喝一點水,能緩過來,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古代有一個優點,絕大部分人口分散在鄉村,鄉村建築稀疏,又普遍種樹,所以其實不熱。古代文字裡那麼多和樹蔭乘涼相關,就是因為古代人夏天會普遍利用樹蔭消暑。

所以,古代人雖然沒有冰箱,普通人也得不到窖藏的冰塊,但是其實過得也不比現代差多少,不幹活時候就在樹蔭下喝點水,晚上可以在外面睡覺。幹活時候沒辦法,現代在戶外幹活也沒什麼好辦法。


尋常味


我說下我的觀點,從歷史上的今天發展來看,古代是沒有那麼熱的,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臭氧層被破壞,陽光可以直接射到你的皮膚 ,所以,這是一個現在主要的原因,再一個就是就是工農業的發展,大量的樹木被砍伐,導致水土流失嚴重 ,破壞了自然平衡。以前有森林的地方現在幾乎看不到了!隨著社會步伐加快,太多的高樓大廈,而現在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式。熱量消化需要一定的時間。

雖然說現在有很多可以解溫的方式,像空調,電風扇。這些工具可以暫時解決熱的感覺。可是如果要出門辦事的話就不好說了,出去了十幾分鐘左右應該就會大汗淋漓了吧!再說空調吹多了會有空調病。這個是大家的知道的。在古代綠樹成蔭走到哪都有樹木,熱了可以樹下乘涼。還有清泉,野果。可以說在古代雖然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可是它的確是很美的

所以說,保護好大自然刻不容緩,為子孫後代想想。我們要愛護好它讓自然有可持續發展,讓明天更好更新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