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巨婴拼多多的上市之路

前线|巨婴拼多多的上市之路

2006年,凭借着步步高实现财富自由的段永平移居美国,沐浴着加州灿烂阳光的他本来可以安然享受岁月静好,而他又动了动手指,搅动了中国10多年后的互联网格局。

彼时,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中标巴菲特午餐,成为了第一个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中国人。

赴宴当天,他一共带了6个人,其中还有一个26岁的毛头小子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读书,籍籍无名,满脸童稚,还刻意一身西装革履假装成熟,显得更加稚气未脱。

没有人知道段永平为什么要带他赴宴。

但十多年后,这个叫做黄峥的年轻人向世人证明,段永平没有看错人。

他在中国电商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并亲手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今天终于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黄峥的风云际会

黄峥非常幸运,这是外界对他一致的评价。

普通人的幸运是偶尔加个Buff,像跨上的卢马,一跃过檀溪。黄峥的幸运更像是开了挂,以至于从上学到就业再到创业,几乎没走过弯路,他口中唯一的遗憾居然是“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

其实,黄峥并没有浪费过多时间,因为从小学升初中之后,他就再没参加过升学考试——包括高考。

中学就读于杭州外国语学校,这在浙江这个教育强省里都是首屈一指的中学,随后又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这所以浙江大学老校长的名字命名的学院,是专为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入选学生都是从浙大的精英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录取分数并不比清华低。

到了分专业的时候,黄峥又进入了浙大校长潘云鹤的实验室。就在快毕业的时候,黄峥已经是浙大著名的“技术男”了,网上不少技术的文章即出自他手。

有一天,一个自称是“网易创始人丁磊”的人添加了黄峥的MSN,留言说希望黄峥可以帮忙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彼时的网易已经在美国上市。黄峥想,网易再怎么着也不可能找自己来解决技术问题,于是果断把丁磊当成了骗子。

事实上,当时丁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已经在美国上市的网易股价已不足1美元,即将面临退市的危险,网易陷入了捉襟见肘的窘境,技术和资金都存在着巨大难题。

丁磊在网上看到了黄峥的技术文章,这才找上门来。一番核实后,黄峥最终确定了对方是真·丁磊,一来二去,帮助丁磊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还成为了丁磊的技术顾问。

大洋的另一边,退隐美国的段永平开始以1美元左右的价格买进网易股,在网易最困难的时刻注入了一剂强心针。1年以后,网易股飙到了70美元。

从困境中挣扎出来的丁磊没有忘记这个小师弟,也没有忘记雪中送炭的段永平。

于是,即将奔赴美国读研的“八零后”黄峥,在“七零后”的丁磊的引荐下,认识了“六零后”的段永平,于是就有了“26岁大学生一分钱不花,就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故事。

挣脱引力的黄峥

在段永平的指点下,黄峥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聪明。

硕士毕业后的黄峥同时获得了微软和谷歌的Offer。那时候的微软是首富比尔盖茨的微软,谷歌却不是现在如日中天的谷歌。当时谷歌的员工数量甚至不足千人。

黄峥犹豫了。于是他找到了段永平:应该怎么选?

在段永平的建议下,黄峥选择了谷歌。

3年后,谷歌给予黄峥的员工期权已经让他变身百万富翁,那时候他才发现,原来谷歌的股份这么值钱。

在谷歌工作的最后一个年头,黄峥与李开复共同前往中国开拓业务,那是一段在祖国工作还能拿补贴的工作经历,但也是一段极不自由的经历。由于中国业务迟迟得不到总部支持,中国团队没有任何自主权限。

有一次,黄峥从中国飞到美国总部,只为了向谷歌CEO汇报一件小事:改变中文搜索结果显示的字体大小和颜色。

这让黄峥十分沮丧。

沮丧的不只黄峥一个,后来谷歌中国的另一个名叫蒋凡的年轻人也断然离开,加入了阿里巴巴,现任淘宝网总裁。

与蒋凡不同的是,黄峥离开得比较彻底。蒋凡跳一跳,从一个平台跳到了另一个平台,引力还在。黄峥跳一跳就挣脱了引力,直接飞起来了,飞到另一个广阔的天空中去了。

黄峥的野望

拿着从谷歌积累下来的资本,黄峥笼络了一批跟他一样高学历、高职位、同样又不甘寂寞的人。

他们前前后后做了三个创业项目,有垂直类的数码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后来被上市公司兰亭集势收购;有母婴和食品电商代运营公司,到现在还是行业前三甲;还有游戏公司——这大概是受了丁磊的影响,但事实证明,不玩游戏的黄峥也能把游戏做好,游戏甚至成为了黄峥创业以来最赚钱的业务,并一举让他实现了财务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三次创业项目都不一样,但最初的投资人都是段永平。

从世俗意义上说,钱都赚够了,黄峥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勇气和能力,也证明了丁磊和段永平眼光独到。或许他也可以就此引退,像段永平一样变身投资人隐居美国,在大洋彼岸指点江山,播洒一两滴甘露,OPPO与Vivo们就平地而起了。

但是,黄峥还觉得不够,还差那么一点意思。

他自己也说不清差在哪。

关于这一点,黄峥讲过一个关于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在苹果复出的时候曾拍过一个广告,里面说,你可以赞扬他,你可以侮辱他,你说他什么都行,但有一点你不能做到,就是你不能忽视他。

“用通俗的话来说,做拼多多更多是为了刷存在感。你做了一个东西别人觉得还有点牛逼,有点不一样,还能尊敬你一下

”,黄峥面对媒体时如此说。

媒体追问,为什么这么在意存在感?

黄峥反问,你不追求钱,你也不缺钱,你还能追求什么呢?

诚然,与段永平和丁磊相比,财富自由的黄峥充其量不过一个成功的商人,距离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相距甚远。身份、荣誉、地位等等,哪一样不像强力的兴奋剂让人欲罢不能?

就像古人所说的“三不朽”一样,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不能叫“不朽”,建功立业,燕然勒功,这才是不朽。虽然黄峥和OPPO、Vivo等段永平系企业一样,把“本分”二字当作企业价值观,但谁不想登堂入室,成为一个彪炳史册的殿堂级人物呢?

毕竟你不缺钱,你还能追求什么呢?

拼多多的上市,或许可以补全黄峥心里空缺的那一块。

五环外的拼多多,二环内的投资人

黄峥说,最好的企业应该是不可比——你独特,使得别人没法跟你等量齐观的比。

所以,黄峥团队放弃了以往的市区道路,在“五环外”的郊区里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不寻常到什么程度呢?当拼多多还只是黄峥脑中的一个雏形的时候,股东的名单上就赫然出现了段永平、丁磊、王卫、孙彤宇四个中国商界的风云人物。

段永平和丁磊的投资原因自不待言,而顺丰创始人王卫、阿里巴巴创始人及淘宝缔造者孙彤宇的加入,让拼多多还未出世就备受关注。

实际上,投资人对黄峥的评价都比较高。“我觉得他对市场的理解比我们深得多”,在孙彤宇的介绍下,黄峥与投资人的一个饭局上,高榕资本合伙人张震如此评价黄峥。

很难确定这么说是不是冲着孙彤宇的面子,但结局是张震仅用了15分钟时间,就决定了要投资拼多多。

一位投资人曾总结,拼多多能成功在于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带来的下沉人群,那些有微信但没有淘宝的人被拼多多解决了。

黄峥解释道:“只有在北京五环内的人才会说这是下沉人群。我们关注的是中国最广大的老百姓,这和快手、头条的成长原因类似。就好比30年前你去深圳,干什么都能赚钱,不是因为别的,只是你选对了方向。

阿里巴巴CEO张勇(逍遥子)说,拼多多走到现在这个阶段,至少说明它过去切入的路径是有效的。

三年以来,投资方用脚投票表达了他们对拼多多的态度,其中就有腾讯、红杉中国、IDG等机构。在今年4月最新一轮融资中,拼多多被认为拿到30亿美元融资金额和150亿美元估值,腾讯领投,红杉跟投。

拼多多速度

在这些耀眼的资本加持下,拼多多的速度快到令人咋舌。

根据拼多多的官方数据,它目前拥有3亿用户和超过100万商家,仅用2年时间获得全年GMV超过1000亿的成绩。同样的数据淘宝用了5年,京东用了10年。

环球捕手创始人李潇曾爆料称,

拼多多的月流水接近400亿元。这是一个恐怖的概念:2013年阿里决定封杀蘑菇街时,美丽说和蘑菇街两家公司加起来一年也不过200亿元。

拼多多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坐上了中国电商第三把交椅。极光大数据发布的报告显示,拼多多应用端在渗透率上已经超越京东,成第二大综合电商平台。

但是,快不能代表一切。所谓“一快遮百丑”当你增速快的时候,大家看到的都是你的速度,那些丑的东西就很容易被遮盖;当你没那么快的时候,内部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在公众眼中无限放大。

尽管拼多多飞速成长,但它只长在了体量上,血脉、心智、精神等都远远跟不上它成长的速度。所以,拼多多看似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它只是个打着激素长大的巨婴,它最大的问题就是还不够成熟。

消费降级拼多多

在消费者眼中,拼多多是消费降级。

尽管黄峥曾辩解道“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但就是在“为每一位‘安庆人’提供好水果吃”这件事上,拼多多也远远没有做好。

黄峥说,拼多多的第一款商品是一元钱一袋的乐事薯片,一天卖了一万份。只要一半薯片还能吃,他就会觉得值。但反过来讲,虽然只有一元,如果薯片寄过去全碎了,消费者就会觉得没占到便宜,甚至会骂你。

于是消费者真的骂了,而且骂声几乎没有中断过。他们甚至还给拼多多起了个外号,叫“坑多多”。

“五块钱 6 包的抽纸”,“9.9 元一把的十骨加大雨伞”,到手后就发现,并没有图片和文案上说的那么玄乎划算,倒是扔掉也不可惜,用也不怎么好用,这样的例子在拼多多上不胜枚举。

有媒体曾经深入了部分拼多多代工厂:20多个工人,从7点到11点满负荷运转,每天出工量最高3000件,

要降成本只能从原材料上去扣——

样衣的布料成本可能是12块钱一米,就换成9块钱的;

走线换成细一点的、针数少一点;

洗水厂也找便宜的,质检环节也可以略过。

最后1万件的需求,在三天里分成几拨,总算赶出来了。

工人们手一摸,就知道是为哪个平台生产——为拼多多供货的袜子可以跟品牌袜子做到几乎一样的手感,但实际上,原材料的质量可谓天差地别,采购价格也能相差两三倍之多。

正如阿里巴巴CEO张勇(逍遥子)所说,一块钱包邮、两块钱包邮那些东西,不符合规律。

挣扎的拼多多

黄峥无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两块包邮不能长久,提高客单价是拼多多势在必行的事情。

所以,拼多多必须力行打假。

拼多多对打假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为此,拼多多的各类规则三天一小换,五天一大换,商家纷纷表示,刚刚熟悉了一套规则就变一下,都被罚怕了。

在“零门槛开店”和高流量的诱惑下,拼多多吸引了大量卖家进驻。虽然不用交押金,但是要交活动保证金。在拼多多上,商家一般要一个月举办2场活动才能保证基本流量,举办活动要交1-5万元不等的保证金,条件也非常严苛,比如参与‘秒杀’活动的是5000件商品,如果500件商品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发货,遭受的扣款是按5000件来计算。

“全中国可能没有比我们更努力在打假的平台了”,黄峥认为团队的努力没有白费。他强调,“过去一年拼多多的复购率翻了一倍,客单价也从早期的十多块上升到了四五十块。

但是,打假又意味着要动商家的奶酪。从拼多多商家“六月围城”事件的激烈程度就可以看出来,商家对拼多多积怨已久。

现在的拼多多进退维谷:在消费者看来,拼多多短时间内还无法摆脱“坑多多”的帽子;在商家看来,拼多多依靠他们发展起来,现在又过河拆桥,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总而言之,两边都不讨好。

黄峥将拼多多的未来定位成电商版的Facebook。他将淘宝和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称为“搜索引擎式”电商,类似于电商版的谷歌,是人找货。而拼多多是电商版的Facebook,让货找人,这是两个物种。

“货找人”的模式对供应链的要求更高,就连黄峥自己都承认,这是拼多多的薄弱环节。拼多多要向更高水平进化,付出的代价或许要比“六月围城”严重得多。

拼多多的孤独前路

黄峥早早就勘破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道理。

在黄峥很小的时候,爸爸买了一块真表,但是戴出门后别人都说是假表。等到黄峥有钱以后,爸爸戴了块假表出门,别人都说是真表。

黄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如果别人都在说假话,你说了一句真话,其实真话和假话是一样的”。

刚创业的时候去融资,公司状况很好,但他讲的真话投资人都觉得是假话。不管你报什么数字,他会按照行业标准给你打八折,甚至打五折。

后来拼多多有了一点名气去融资,搞笑的是,你讲假话,对方也觉得是真的。

在中国亦真亦幻的商海中,这条诡谲的处世哲学或许非常实用。用这种世界观来观照拼多多,你会发现这二者非常契合。

拼多多能走多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条处世哲学在中国商业社会能经受多久的考验。

在社交电商这条赛道上,已经有不计其数的人冲了上去。跑在前方的拼多多率先敲响了上市钟声,在这里它前路无知己,回首无退路。这一响上市的钟声,对它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沉重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