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休閒的時間爲什麼這麼少?國外國民日休時間竟是我國的兩倍

中國人休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少?國外國民日休時間竟是我國的兩倍

中國人休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少?國外國民日休時間竟是我國的兩倍

中國人休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少?國外國民日休時間竟是我國的兩倍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佈《休閒綠皮書:2017—2018年中國休閒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引起廣泛關注。

《報告》顯示,我國國民的休閒時間嚴重不足。2017年,國人每日平均休閒時間只有2.27小時,較3年前的日均2.55小時有明顯減少。令人驚訝的是,越是大城市居民,平均日休閒時間越少。

相比之下,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國民日均休閒時間約為5小時,是我國的兩倍多。

引人好奇:我們休閒的時間為什麼這麼少?

甚至對大城市中的上班族來說,回家吃飯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有媒體曾做過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大都市人的“戀家度”正明顯下降。在“北上廣深”,能準時回家吃飯的人已不足50%。

“倘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娛樂方法,便不能認識一個民族,好像對於個人,我們倘非知道他怎樣消遣閒暇的方法,我們便不算熟悉了這個人。當一個人不在辦理應該辦理的事務,而隨自己的意興無拘束的行動時,他的個性才顯露出來。”這是著名作家林語堂說過的話。

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本是一個愛玩、善玩的民族。以作家老舍先生為例,有統計表明,他竟有70多種愛好,其中30多種愛好達到了半專業水準,如武術、書法、收藏、蒔花、養蛐蛐、養鳥等。

遺憾的是,近代以來,玩兒突然被汙名化,被認為是亡國滅種的罪魁禍首。

這一誤會是層積而成的。

明清兩代,隨著西洋船進入東亞,中國被動加入國際貿易大循環中。由於中國自古缺乏貴金屬,不得不大量進口白銀。白銀流入刺激了市場活力,將區域市場合併為全國市場,但代價是政府從金融監管中退出,任銀價自由波動,這等於央行交給了外人掌控。

在這種不合理的秩序下,中國逐漸成為世界的手工作坊,通過大量出口瓷器、絲綢、工藝品,以換取硬通貨。想獲利,只能增加工作時間、剋扣自身待遇。

明代中國農民年平均工作時間達3000小時,而同時期歐洲僅為1200—1800小時。超長勞動時間並未帶來更多利益,反而是9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會遭遇一次饑荒。

在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中,西方選擇了資本密集的發展道路,而中國卻選擇了勞動力密集的發展道路,結果是片面強調生產的價值,忽視休閒與消費的作用。

商業是一個閉環,生產與消費、工作與休閒應該是彼此對應、共同發展的,偏重任何一方都可能引發失衡,從而傷害另一方。

明末出現了出口停滯,清末則出現了進口多於出口的問題,產品滯銷,則生產停滯,從業者收入下降,失去了購買力,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引發社會動盪。

歷史經驗證明,消費與休閒同樣是一種積極的價值觀,不倡導消費與休閒,則勤勞就會落空。

多生產一點,少消費一點,多勞動一點,少休閒一點,這是農耕社會的價值觀,只匹配較低水平生產力的需要。作為現代人,我們應從平衡的眼光看問題,因為現代商業更復雜,與人們的關係更緊密。

其實,早在明代,許多冷靜的學者已經意識到“奢易治生”的道理,明代文人創造出大量有修養、有內涵的休閒方式。明代傢俱之美、室內擺設之妙、日常生活之精,只要翻翻謝肇淛的《長物志》,可知我們與前賢相比,是多麼的粗糙。

當然,休閒也需有節制、有品位。休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沉澱發展的成果。把金錢、財富、器物之類交給後人,幾代便會消亡,而休閒創造出來的藝術,卻能長久留存。歷史上多少名城已沉埋,可唐詩宋詞依然存在,而它們正是古人休閒的產物。

學會休閒,是每個人都應交出的答卷,那麼,我們能否答得像唐詩宋詞一樣精彩?為什麼我們就做不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