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Q3財報利潤增156%,股價上漲背後,自動駕駛開始顯山露水

百度於10月27日發佈今年三季度財報,營收人民幣235億元同比增29%;淨利潤人民幣79億元同比增156%,每股攤薄收益24元超出市場預期。這樣一份財報,客觀說在營收上並非重大突破,卻可以看到百度的效益正在顯著改善。百度市值目前穩居900億美元之上,若繼續保持良好態勢,未來破千億應該沒有問題。

百度從今年年初起就接連獲得投行買入評級,股價從年初最低點到最高點上漲了約74%,目前整體市值在900億美元左右,距離千億市值僅一步之遙。在財務指標穩健增長的情況下,有兩點已逐漸明確,首先,市場在估值時已開始習慣將百度視作一家AI公司而非單純的互聯網公司。其次,過去一年股價的上漲,主要來自於百度All in AI的戰略逐漸清晰,距離商業化最近的自動駕駛、智能硬件等業務正在看到成效。

資本市場對某個前景的現實態度,是常理難以理解的,例如AI。雖然百度不斷在說要對AI進行All in,與此同時手上的投入絕不吝嗇,但決心下到這個份上,在開始時也並未獲得資本市場的普遍認同,直到自動駕駛、智能語音等業務的進展開始顯山露水。在百度今年7月發佈Apollo開放平臺,正式對外開源自動駕駛技術時,市場情緒開始發生變化。與資本的現實態度相生相伴的,是資本對盈利前景的飢渴與執著,百度Apollo開放平臺讓資本看到了切實的希望,因此遭遇資本熱捧也就順理成章了。

百度年初公佈自動駕駛開放計劃時,期間雖然百度落地了與奇瑞、博世與大陸集團在自動駕駛方面的戰略合作,並連同英偉達一起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展開路測,但資本市場反應有些波瀾不驚。轉折在於7月初的幾件大事,一是百度與一汽、長安、保定政府簽署深度戰略合作協議,二是百度召開了AI開發者者大會,並履行承諾如期發佈了Apollo1.0,同時還公佈了首批50多家合作伙伴名單。公佈明確的開放時間表、陸續達成合作的舉措在資本市場看來已高度務實,百度自動駕駛業務真正地顯山露水了,而百度股價開始大幅上漲,也正是在這個時候。

百度Q3財報利潤增156%,股價上漲背後,自動駕駛開始顯山露水

之後的8月,百度與江淮汽車宣佈將於19年推出量產車型;9月,百度與奇瑞聯合打造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汽車在法蘭克福車展首發;緊接著,Apollo開放平上線兩個月後迅速迭代了新版本,Apollo1.5發佈,五大核心能力對外開放,並面向開發者和合作夥伴推出專項基金、激光雷達供貨渠道、人才培養等多項利好。從9月開始,百度股價又掀起了一輪劇烈上漲勢頭。

百度Q3財報利潤增156%,股價上漲背後,自動駕駛開始顯山露水

直至如今。百度上漲的兩階段基礎已在7月和9月打好,7月是資本市場真正開始對百度自動駕駛、Apollo平臺有了信心,9月是看到Apollo是真正在快速推進商業化落地,國慶假期之後,百度股價攀升至有史以來的峰值,連續三個月以來,百度股價上漲40%。10月百度又與北汽集團、金龍客車、首汽約車結成戰略合作關係,進一步細化了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的計劃,這有可能會是百度繼續上漲的第三階段基礎,百度股價徹底擺脫幾年來的弱勢格局,已是既成事實。

在全球範圍內,無人車計劃已有不少,谷歌、Uber、特斯拉等都有自己的自動駕駛研發計劃,但百度卻是最先在資本市場上受到追捧的。原因有三個,首先是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產業環境和市場前景,百度的Apollo開放平臺較為大膽和激進,是全球第一個系統級的開放計劃,並且給出了三年的開放路線圖,規劃中的落地時間較早。第二,百度沒有說大話,而是真抓實幹踏踏實實在做量產落地,有計劃、有行動、有成效,跟多家車企明確了量產的時間表。第三,相比海外,環境寬鬆的中國市場更容易落地更多商業模式,整體市場前景廣闊,而百度在這個市場中目前是唯一有資格的玩家。

大摩近期給谷歌的waymo做個了估值,認為這一塊的市值至少值700億美元,將構成谷歌母公司Alphabet約12%的總市值。大摩估值的依據是單一維度的汽車行駛里程,估值基礎是到2030年為止每年約有300萬輛無人車,每輛汽車行駛6.5萬英里,waymo平均每英里可以產生1.25美元的收入,如果總行駛里程更多,waymo有可能達到1400億美元的價值。大摩在對waymo的估值中,充分考慮到了有可能的監管與法律風險,這在規則壁壘森嚴的北美市場,是非常恰當的一個理由。

中國市場的情況如何呢?兩點不同,首先是相比特朗普對科技不感冒的態度,我國則將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劃為國家戰略,在《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中,數次提及推動自動駕駛的發展,這是百度Apollo開放平臺面臨的大環境。百度計劃2019年甚至2018年出量產車,2020年就上路了,這一計劃遭遇的監管和法律障礙不會有想象中那麼大,並且會得到政府的一定支持,這是第一個優勢。第二,得益於中國市場獨特的商業環境,相較於歐美寡頭的市場格局,國內的汽車市場相對碎片化,所以Apollo構建聯盟的打法非常符合國情,Apollo未來的商業模式將與Waymo等其他玩家不同,將自己定位為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的Apollo必定不會單純通過無人車行駛里程獲取收益,而是通過自動駕駛系統、數據、雲計算平臺,高精地圖,車聯網等提供的服務來收取費用,並且Apollo還在積極探索更多場景的應用落地,比如跟首汽約車、東南亞打車巨頭grab等出行服務商合作,切入共享出行市場;跟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無人駕駛巴士,跟智行者推出無人駕駛掃路機,切入商用車、作業車市場,從底層的核心技術到上層的創新產品,商業模式豐富多彩。

百度Q3財報利潤增156%,股價上漲背後,自動駕駛開始顯山露水

李彥宏近期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時,在被記者問到自動駕駛如何賺錢時表示了充分的信心。他認為,汽車行業的產值佔到中國GDP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增長也很快。未來百度自動駕駛的盈利方式有很多,例如仿真模擬系統、數據、高精地圖甚至衍生到汽車保險業務等等。這一表態已將Apollo未來的商業化前景說得很明白了,這將是個比一般無人車計劃利益更為豐厚,前景更為廣闊。

2016年中國汽車市場產銷量超過2800萬,而這一數字到了2050年將達到5000萬輛,假設其中僅有30%為自動駕駛車,動手最早,落地最快的百度Apollo就將從中佔到了一半份額,也意味著約有750萬輛搭載著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汽車在路上行駛,這還僅是指中國市場,沒有考慮到走向國際的因素。由於自動駕駛車完全擺脫了人力的操控,人工智能系統將從行駛中扮演絕對重要的角色,未來交通對自動駕駛系統的依賴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Apollo開放平臺通過提供自動駕駛系統、高精地圖、雲計算等服務,即便每年收取每輛車僅約等於如今一輛中檔轎車一年的保養費用,這也將是個令人咋舌的天文數字。更何況,更有提供車聯網,以及車聯網聯動的服務閉環等增值服務所帶來的收益,以及其他不斷湧現的新商業模式。自動駕駛是個非常大的市場,這應該不存爭議。長遠來看,百度的Apollo在市場價值上要高於谷歌的waymo,價值高低並非由技術這一單一維度決定,而是綜合了市場容量、商業模式、技術先進程度、落地適用性等各種因素形成的。

如果放眼長遠看到2050年那個無人車遍地跑的時代,實現這一場景無疑要從當下開始。自動駕駛的技術研發、商業模式的探索、市場的培育、規則的完善與制定等等,都會經歷萌芽、雛形、青澀、穩定、成熟等階段,有個長期釋放的過程。百度自動駕駛立足於全球最大的,最為生機勃勃的市場,搶先佔領了自動駕駛卡位的一個關鍵階段,為一個龐大產業開了個好頭,必將前途無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