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樹敵背後,美團點評之盈正是他人之虧

四面樹敵背後,美團點評之盈正是他人之虧

作為一個不斷進化中的超級平臺,美團點評幾乎過一段時間就會引發業界熱議。不久前,這家公司宣佈關閉共享充電寶等試水業務,與此同時又有消息稱其進入了共享汽車領域。美團點評四處出擊,四面樹敵的狀況,在不長的互聯網產業史上相當罕見。冒著被身邊大小巨頭合力圍剿的風險,不休止地強行進入他人地盤,也遠遠不是創始人性格和公司風格所能解釋。給自己的商業模式打開想象空間是每個公司都想做的事,但為何絕少有公司會像美團點評這樣行事?這背後的原因,也許並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

互聯網有自己的傳統賺錢模式,可不管是前向收費還是後向收費,本質上都不是靠一個交易網絡獲取收益,純粹的交易網絡在當下是不多見的。這也正是為何阿里巴巴這種以實物電商為基礎構建的交易網絡能夠獲得市場較高估值的原因,京東在零售領域構建的交易網絡沒有太高的利潤,但京東本身的市場價值卻很高。而美團點評,則是交易網絡中更為特殊的一個例子,其特殊性不在於估值,而在於交易場景的豐富度。

在商品零售方面,紙尿褲旁邊放啤酒,似乎是個商業場景的經典案例,但這個案例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零售商業場景之匱乏。社會文化的流變下,如今買紙尿褲的不一定是孩子爸,即便是也不一定必然會捎帶著把啤酒買走。到了電商興起之後,商業場景的匱乏程度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實物電商本身就不是個高頻需求,用戶買袋松子有可能捎帶包花生,但買了冰箱再去買臺彩電的可能性卻小之又小。不過這一狀況,在美團點評所從事的生活服務行業裡,卻是另一幅景象。

生活服務的特殊性在於消費頻次高,消費額度小,但也並不是所有服務都是高頻,曾經需求強勁的團購就已被時間證實了其脆弱性,不過美團點評經過反覆證偽後,找到了生活服務中真正的高頻服務——外賣,並深深地紮根其中。這個業務何時能盈利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通過慘烈的補貼大戰之後還能站穩腳跟,將這一看似沒多大油水的需求牢牢握在手中。利潤豐厚的紅利業務,早已被大小巨頭們瓜分殆盡,是2010年才進來的美團點評拿不到的,但美團點評至少把一個高頻次需求掌握住了,這是其通向廣闊天地的一個基本籌碼。

在天貓上買了衣服的用戶,想買手機時也許會去京東,但習慣於在網上訂外賣的用戶,卻更希望也能在訂外賣的地方買到電影票,訂個經濟型酒店,獲取一些旅遊服務等等。生活服務的商業場景極度豐富,關聯度極強,從吃飯到娛樂到開房再到出行,這一系列服務品類放在一起並不違和。如果一個晚上讓用戶分別打開5個app獲取吃飯、看電影、KTV、打車、開房等服務,這個體驗就要差多了。這幾個業務有些利潤豐厚,有些利潤為負,還有些在賺慣了容易錢的巨頭眼裡實屬雞肋。

提供整合性服務,為保證用戶需求更easy實現而不管賺錢不賺錢把所有服務門類整合在一起提供一體化體驗的服務商,因難度太大至今沒有出現。垂類服務需求,迄今為止除了機票和酒店外,還真找不到幾個能實現正向收益的類目,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做垂類服務需求風險是極大的。那麼美團點評的機會就出現了,美團點評掌握了外賣這種高頻生活服務需求,完全可以用高頻帶動低頻,把生活服務需求儘可能多地整合在一起,包括一些大平臺看不上的垂直服務需求也都容納在內,用輸出整體服務體驗的方式,來彌補垂類服務需求獨木難支的缺項。

以美團點評目前涉足的一些類目來看,團購、外賣、酒店、旅遊、民宿、電影、到店綜合、生鮮等等,沒人會認為這些類目中的任何一個會長出一個利潤豐厚的公司,但如果將這些類目整合到一起,再把一些未知的和潛在的類目不斷充實到其中,那麼情況也許就會不一樣了。首先,這樣的商業模式是符合用戶需求的,其次,這些商業場景之間是有強關聯的,第三,這些服務類目是適合整合起來對外輸出的。

將這些服務類目中的任何一個單獨提出來進行創業,在當前環境下成功機會都微乎其微。可對於美團點評來說,只要外賣這個高頻需求保持強勁,上述這些業務都可以做,更多的業務也不在話下。外賣雖然暫時不賺錢,但流量大,未來盈利空間巨大。而通過外賣的流量中會有大量尋找其他服務的主動需求。一些外賣用戶就是想吃了盒飯之後再訂張電影票,在線訂個KTV唱一會兒,然後再開個房間,最好能在一個app中把這些事全乾完,不要再去一個個app打開分別下訂單,美團點評如果不去滿足這些需求,反而顯得體驗不那麼好了。

在巨頭林立,勢力範圍相對固化的當下,赤手空拳直接去搶別人地盤無異於作死,但美團點評去做這就不是作死,而是一種自然行為,背後有著較強的市場規律力量的推動。如今再跳出一個平臺去做機票和酒店,與攜程正面競爭,完全沒有機會。IT系統要構建、磨合,用戶習慣要培養,加固,用戶需要流量導入,甚至直接購買,而這意味著誰也耗不起的巨大成本。

不過這一切對於美團點評來說不是問題,美團點評就是個純粹的交易網絡,有IT系統,有交易系統,有支付,有場景,有流量。一切都不需要重建,只要把一套體系用在無限的交易場景中去即可,甚至連用戶都不用花錢去買,平臺上只要有需求去滿足即可,為什麼不呢?

美團點評四面出擊,惹到的都是一些令人生畏的巨頭,但為什麼美團點評並沒有被巨頭碾壓或者合圍至死呢?因為其所作所為更多是出自商業規律之下的自然選擇,與主動挑戰什麼的沒太大關係。你的地盤我進來了,但你幹不掉我,不是因為我太強或你太弱,而是因為我是根據彼此之盈虧而進來的。在掌握了生活服務高頻需求這件事的加持下,另外這件事我幹成本低,你幹成本高,我願意幹而你不願意幹,那就是你我之間的盈和虧。想清楚這一點,沒有誰的地盤是不可以進入的,沒有哪個巨頭是不可被挑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