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出師未捷身先死

B01.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章 曲沃代翼——晉國變亂序曲

01

B01.出师未捷身先死

公元前746年,驪山之亂後的第二十五個年頭,整個中原還處於一片沉寂之中,一股不安分的氣息便已經開始在空氣中瀰漫。在這個暴風驟雨即將來臨的前夜,中原諸侯都在靜靜地擴充自己的實力,準備醞釀一場伴隨著禮崩樂壞的歷史劇變。

也就在這一年裡,引領晉國走上崛起之路的晉文侯悄然離世。他的突然去世,讓所有人到感到猝不及防,慘淡而哀傷的氣氛瀰漫了這個國家的每一個城邑。朝堂中的貴族們回顧著這位君主戎馬倥傯的一生,就是在他的帶領下,晉國才在西戎為害宗周的浩劫中得以倖免,在戎狄環伺的險惡局面中發展壯大。

然而,沉浸在悲傷憂愁中的人們也許還沒有意識到,一場建國以來最大的危機也正在等待著他們。這場危機將會給他們帶來無休止的戰火和殺戮,將這個已經延續了近三百年的國家拖入深重的災難之中,最終在成河的鮮血和累累的白骨上改天換地。

掀起這場暴風驟雨的是一個叫成師的公族,他是先君穆侯的少子,文侯的弟弟,現任新君昭侯伯的叔父。

提起文侯和他的這個弟弟,還有一段不得不說的往事。據說這兄弟二人都是伴隨著戰火而降生的,六十年前(公元前805年),他們的父親穆侯跟隨周宣王討伐晉國西南活動的條戎和奔戎,結果大敗而歸。文侯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節出生的,為了銘記戰敗的屈辱,父親給這個孩子取名為“仇”。四十五年前(公元前789年),穆侯再次征伐位於晉國以北的千畝之戎,取得了大捷,於是興之所至,為這年剛出生的兒子命名為“成師”。

似乎早就有人預言了他將會給這個國家帶來的災難,這個人是穆侯的宮廷樂師,名叫師服。師服聽說了兩個公子的名字之後直搖頭,他對穆侯說道:“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聽,易則生亂。”也就是說起名字是一件極其莊重的事情,一定要慎重,特別是國君的公子,他的名字承載的可是家國興衰之先兆,如今您“給太子取名叫做仇,俗話說怨偶為仇,這個名字也太不吉利了;而公子成師的名字顯得富貴,恐怕以後會篡權奪位啊!”

但穆侯並沒有聽從師服的這番勸誡,果然穆侯死後,太子仇沒有順利繼位,被自己的叔父搶去了君位,算是部分應驗了師服的話。在經過了四年的流亡之後,太子仇糾結了一批支持者殺入翼城,才算奪回了君位。

手足相殘帶來的傷害是刻骨銘心的,而隨後發生的王室內亂更讓他們心有餘悸。但是不管怎樣,文侯還是很倚重自己的弟弟,畢竟在當時的人們看來,親兄弟才是最靠得住的。文侯在位的三十五年間,成師跟著他也算是飽受了戰火的洗禮和權力的歷練,此時年屆四十六歲的成師,已經成了一個多謀善斷的老政治家了。而成師的侄兒,新繼位的昭侯伯,在他眼裡還只是一個經過了馴養的雛鳥,又有什麼資格統領這樣一個強盛的國家呢?於是在文侯去世後不久,成師便擁兵自重,與翼城的侄兒分庭抗禮。那個被看做是雛鳥的新君哪裡是成師的對手,只好按著成師的要求,將其分封到裡翼城不遠的曲沃去,並委派晉靖侯的庶孫——成師祖輩的一個公族——欒賓來輔佐他。

之所以選擇曲沃作為自己的封地,成師是有他的考量的。首先曲沃是一座重鎮,其城池規模要比晉國的都城翼都要大不少,且與翼都直線距離不超過五十公里,朝中有任何風吹草動他都能及時掌控。另外曲沃的地理位置在翼都的西南方向,只要控制了曲沃,向西可以阻擋翼都與西部封土比如故韓國的聯繫,向南則可以掐斷汾河下游一直到黃河以西領土的紐帶,等於是晉文侯辛辛苦苦大半輩子打下來的疆土,全都拱手讓給了成師,而公室的土地就只剩下了西周時期的傳統疆域,必然會造成曲沃與翼都方面力量的失衡。

掌握了這個城邑作為根據地,進可攻退可守,對於成師來說,不啻於是一個極佳的選擇。他的這個想法和後來鄭國共叔段的想法不謀而合,只不過鄭莊公出於戰略安全的考慮沒有同意。晉國也同樣,這樣的城池自然要掌握的國君的手中,否則封臣的城池比君主的城池還要大,就會很危險。

關於這一點,那個四十多年前的預言家師服,再次不失時機地張開了他的烏鴉嘴,他對新君昭侯說道:“這樣不行啊,把曲沃這樣的城池給了成師,是本末倒置,會嚴重危害君主的地位的呀!你難道忘了四十年前的那場變亂了嗎?”

為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師服又引用周朝的等級秩序說道:“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也就是說,在周朝的制度裡,只有天子才能建立邦國,諸侯只能“立家”,而昭侯分封曲沃的本質,與我們通常理解的封建大夫是不同的,是要建立一個名叫“曲沃”的獨立國家。不過依照周王朝給晉國制定的大政方針,晉國可以“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因此一直以來晉國都有建立“藕國”的傳統。師服在這裡拿出周朝的制度,其本意並不是說你建立“藕國”不對,而是在強調“皆有等衰”這四個字。只有當你封建的大夫或者“藕國”比你弱小,才能讓對方“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可你現在呢?把曲沃分封給成師,顯然是違背了這樣的一個宗旨,明擺著是要讓曲沃“覬覦”你大宗的地位啊!

昭侯雖然未經世事,可畢竟也知道其中的利害,但這又能怎麼樣呢?父親剛剛去世,自己的親叔叔就開始擁兵造反了,你不答應也不行啊!而且成師對於晉國君位早已覬覦良久,早早就開始進行謀劃了,史書上說他是一個“好德”的人,很會籠絡人心,在貴族中有很高的聲望,“晉國之眾皆附焉”。朝野上下都是他的人,人人都在給他說好話,在這個還有些貴族民主制色彩的時代裡,昭侯也不能把滿朝的大夫都給得罪了,只能在內外的強壓之下,將一個具有戰略地位的城池曲沃封給自己的野心家叔父。看到自己無法阻止變亂的發生,師服也只能喟嘆:晉之亂其在曲沃矣!

B01.出师未捷身先死

野心家成師獲得封地之後,馬上就開始了竊取晉國君位的各項活動。不少人都對成師在曲沃的部署做了總結,其大政方針涵蓋了政治瓦解、外交孤立、經濟蠶食,外加軍事打擊等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多位一體,全方位架空翼城方面君主權力。

政治上,成師充分運用了自己好德的優勢,說白了就是黑金政治,用經濟手段拉攏敵方陣營中意志薄弱的對象,以為己用。這些被拉攏的對象在和平時可以收集情報,作戰時可以作為內應,以保證進行軍事打擊時有更大的勝率。

外交上,同樣採用互通有無的手段,他越過翼城的君主,與周邊的國家建立直接的外交關係,分離與敵方陣營有邦交關係的國家,建立外部的攻守同盟。能夠直接拉攏到自己陣營的要拉攏,不能拉攏的就儘量勸服他們保持中立的態勢。

經濟上,實行“輕徭薄賦”(那個時候還沒有賦稅,仍然沿用西周時的井田制),給予農業、手工業生產者更多的優惠措施,吸引附屬在對方土地上的勞動者來自己的土地上耕種。詩經中就有關於翼侯治下的平民或者說是奴隸,滿心歡喜地逃亡到曲沃的唱段,說明這些工作還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的。

最後,軍事打擊。經過了六年的細緻籌劃,到公元前739年,野心家成師建立完成了他的統一戰線。看到時機成熟,成師就唆使自己在翼城的支持者潘父殺掉翼侯——也就是自己的親侄兒晉侯伯。弒君行動成功後成師迅疾帶兵前往翼城,準備趁機奪取君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然而終究沒有料到的是,他還沒有到了翼城,那邊就發生了譁變。翼城的貴族們雖然很“認可”成師的“為人”,但是弒君這樣的事情畢竟還是大逆不道的。出於道義上的責任,貴族們很快就集結了大量軍隊,捕殺了潘父及其黨羽,並列兵在城外阻擊成師。成師趕到翼城城外的時候看到這陣勢,知道大事不妙了,乾脆謊稱自己是來平亂的,算是矇混過去了。雖然很多人心知肚明,但是收了成師的好處,實在難以啟齒,也只好就這樣了。

醞釀了六年的軍事行動就這樣無果而終了,野心家機關算盡結果無功而返,這對成師來說是很大的損失。這次行動使得這麼多年秘而不宣的矛盾就這樣被公開化了,很多原本沒有什麼政治立場的人,在知道了他的野心之後,也在一定程度上跟他劃清了界限,導致他這些年的運作功虧一簣,也為他以後的運作增添了不少的難度。

而翼城方面被這次的事件搞的也是人心浮動,以下犯上、以臣弒君這樣的事情一旦開了先例便不會自動消止,誰也不知道這將意味著什麼。那些平日裡與曲沃方面暗通款曲的貴族們此時也是舉棋不定,事情一旦公開化,就表明他們必然要為以後的前途做出選擇。他們所糾結的是,不知道自己手中的選票該投向誰。

最為無辜的是那位繼位僅僅六年的翼侯伯,就這樣不明不白地死掉了。他的一生無功無過,即便是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沒有機會實現了。晉昭侯成了晉國內亂中的第一個犧牲品,也是歷史進入春秋以來倒下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然而逝者無言,生者總還要把局面維持下去,晉人扶立他的兒子公子平為君,也即晉孝侯。

成師在這次行動失利之後,並沒有躲在曲沃城裡不敢出來,而是裝作沒事人一般,經常回到翼城的朝堂上去報到,以自證清白。翼城的貴族們包括新繼位的翼侯平,都沒有就此興師問罪。事情都已經暴露的這麼明顯,還是任由他來去自由,大概還要得益於那個時候的君臣之間,並不存在皇權社會里那種極為嚴格的人身依附關係,國君對於國內的貴族沒有絕對的生殺予奪的權力。而且對於那個鬼神信仰濃厚的時代,人們對於“德”有一種偏執的敬畏,有德而擁有財產土地那也是上天賦予的。對於成師這樣的一個“有德”的貴族,而且還與自己有著很近血緣關係的祖父,晉孝侯還真不敢把他怎麼樣。國君並不掌握貴族的飯碗,輕易不敢觸犯國人,殺不殺一個人還要通過民主討論才能決定,這個時候人脈就決定了一切——善於花錢拉關係不正是成師的長處嘛!

既然如此,成師那也就無所畏懼了,繼續厚著臉皮到處給翼城方面挖牆腳,又活動了七年的時間。但是他終究還是沒有等到代翼成功的哪一天,到公元前732年,壯志未酬的野心家成師在曲沃城的黃昏中,帶著終生的遺憾謝幕了。他用十三年的時間籌謀策劃,精心醞釀,雖然殺掉了晉昭侯,但是終究還是沒能入主翼城。貴族與君主之間的互相牽制,可以保他在做出叛亂的事實之後依然身家無憂,但是也阻擋了他的晉級之路。垂暮之際,他只好把這個夢想寄託在自己兒子的身上,希望他能夠代替自己實現這個未竟的心願。

B01.出师未捷身先死

晉國史話·第一輯 晉文公霸業的基石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