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共和時代的羅馬從一個城邦發展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羅馬陸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與帝國時代的軍隊迥然不同的是,這一時期(公元前200-104)的軍隊是由羅馬公民組成的,並且是在許多失敗中汲取教訓不斷改進完善而來的,它遠不如帝國時代的羅馬陸軍那樣難逢敵手,但是羅馬軍團的許多重要傳統是在共和時代奠定的。

共和國的軍隊先戰勝了薩莫奈人,接著在同盟者戰爭中擊退了皮洛士大王的希臘軍隊,在布匿戰爭中戰勝了海上強國迦太基,在馬其頓戰爭中擊敗了當時最先進的馬其頓方陣,把羅馬的力量擴展到西起高盧東到帕米蘭的廣大地區。

羅馬軍團的兵器

馬略Marius的軍事改革是一個重要的分界點,在公元前107-104期間實施的這次改革把羅馬陸軍變為職業化軍隊。以公元前2世紀的羅馬共和國晚期軍團為例,主要裝備介紹如下:

1·盾牌

羅馬盾牌寬75cm,高140cm,圓形盾面向內彎曲達10cm.盾牌由2層木板膠合在一起,外層加上篷布和羽毛。上下兩端覆上鐵皮以防禦砍殺,盾牌中心部分有鐵製的“盾眼”,用以防禦投射武器。羅馬記載說這種盾牌的設計是源自薩賓人或薩莫奈人。1900年英國考古隊在埃及發掘的羅馬盾牌尺寸上符合史籍記載,但沒有鐵皮,盾眼也是木製的,根據文物尺寸複製的樣品約重10kg。

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2 頭盔

由於共和時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士兵是自備頭盔的,不象帝國時代那樣大批量生產,所以頭盔樣式並不統一,常見的有Montefortino式Italo-attic式和Italo-corinthian式,士兵們常在頭盔上裝飾紅色或黑色羽毛。

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3胸甲

百夫長級別的軍人穿著鎖子甲,通常還在裡面穿有羽毛制的夾克。在使用鎖子甲以前羅馬重步兵在胸前佩有護心銅片(類似中國護心鏡),這個護心片是從羅馬的敵人薩莫奈人那裡學來的。在羅馬通過一項法律給普通士兵免費供應鎖子甲以後,護心片就被逐漸淘汰了。但直到前1世紀晚期部分士兵(主要是輕步兵)還是使用輕型胸甲而沒有戴鎖子甲。

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4投槍

總長1.8m,由1.35的鐵矛尖的一半長度插入木柄中製成,在跟木柄結合的地方鐵矛厚3.75cm。作為羅馬軍團的主戰兵器,它用於投擲。投槍的穿透力相當驚人,即使不能殺傷敵人,也能擊壞敵人的盾牌。

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5羅馬短劍

羅馬人的短劍用於刺擊,重步兵通常都佩戴一把劍在腰右側,這種劍是在第2次迦太基戰爭時期羅馬人開始大批使用的,被稱為西班牙式短劍,我猜是從漢尼拔的西班牙部隊那裡學來的。李維記載說,(第2次馬其頓戰爭時期)當希臘軍隊通過前衛部隊的小規模戰鬥見識了西班牙短劍的威力後,幾乎馬上就不敢面對羅馬人了。當帝國時代來臨,長劍逐漸取代了短劍,但是作戰方法仍舊是刺殺而不是砍殺。

共和時代的羅馬軍團

羅馬軍團的編制和戰術

羅馬共和國採用公民兵制(類似義務兵役),每個擁有400便士以上財產的公民都有服役的義務,每5年舉行的部族大會登記適合參軍的人數,並把兵源按財產分為5等。低於財產要求的貧民免除服役義務,但在緊急情況下可以被徵召。被要求服役的公民的年齡介於17歲到46歲,在第3次馬其頓戰爭時上限曾增加到50歲。通常情況下一個公民在一個軍團內連續服役6年就行了,最長服役時間步兵是16年,騎兵是10年。服役時支付的餉金為:步兵每天1/3便士,騎兵每天1個便士。

羅馬擁有4個主力軍團,由2個執政官各統率其中2個。在迦太基戰爭期間羅馬大力擴軍,達到了20個軍團之多,並組建了輔助軍團。(帝國時代有30個軍團)

四個主力軍團都有番號I到IV,一個軍團由6名司令分三組輪流指揮,每組2個司令輪流指揮2個月,2個司令的分工可能是你這月我下個月,也可能是你一天我一天。軍團擁有步兵4200人,分為10個大隊。每個大隊由120名輕步兵,1箇中隊的中列步兵120人,1箇中隊的首列步兵120人以及一箇中隊的後列步兵60人組成,合計420人。每個中隊由兩名百夫長指揮。兩個百夫長中資深的一名先被選出,我且稱為正隊長,另一個後選出的百夫長叫副隊長。正隊長在軍階上高於所有副隊長,每中隊被平分為兩部分列陣,正隊長指揮右邊的60人分隊,副隊長指揮左邊的分隊。每個分隊還分為10個小隊,每小隊6人是住同一帳篷的戰友。對於後列步兵,由最資深的1個百夫長指揮1箇中隊60人的老兵,這10箇中隊長中最先選出的一個也是全軍團最高的百夫長,後來被叫為“第一百夫長”。軍團的最小戰術單位就是中隊,每個中隊有1名旗手,由正隊長指定,而大隊並不設指揮官。隨著羅馬的擴張,軍團編制逐漸擴大,龐培時期中隊人數達到了200人,軍團步兵達到5000-6000人。

作戰時羅馬人採用“三列陣”,《劍橋戰爭史》對此有生動的描述並配有示意圖。最早的描述來自歷史學家李維,簡單來說,最前方是輕步兵,由最年輕的公民兵部隊(他們不穿鎖子甲)組成,負責擾亂敵人陣形,在前衛戰後他們將通過第一列的間隙撤回重組並部署到最後方或者兩翼。第一列是10個首列兵中隊,各中隊橫向間隔正好是各中隊自己的隊列寬度,第二列是較有經驗的中列兵中隊,佈置在第一列中隊橫向間隔之間的正後方,這樣在第一列向後撤出或者第2列增援前方的時候不會阻擋行動。最有戰鬥力的老兵在第三列,位於第一列的正後方。總體來講羅馬人的陣列不太緊密,每名士兵平均佔據有邊長6英尺的一個正方形的空間。各個中隊裡的士兵如何佈置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排成寬20人深6人的隊型。如果這種假設成立的話,每個中隊作戰正面是40碼,軍團是800碼。拿現代軍隊對比的話,軍團相當於旅,大隊相當於營,中隊相當於連。三列陣是基礎陣形,有許多變型;在戰時還可以靈活運用,凱撒對陣龐培時就曾經擺四列陣以抵消敵方的騎兵優勢。西庇阿在扎馬之役中為了防止漢尼拔的戰象衝鋒,把三列部隊都沿著縱軸線排開,留出更大間隙讓戰象通過而避免了陣形混亂。開戰時首列士兵先投擲投槍,然後拔劍衝鋒,當不能取勝時則通過間隙退回本陣後方,第2列士兵同樣使用投槍並衝鋒,最後的打擊來自第三列,他們經驗最足裝備最好,關於通訊的問題,各個中隊通過號手和傳令兵聯繫,統帥可以在戰鬥中重組隊型,展開或停止追擊。

羅馬人的騎兵來自公民中的騎士階層,每個軍團有300騎兵,分為10個小隊,每個小隊又分3個10人隊。羅馬騎兵裝備鎖子甲,使用希臘式的騎兵矛和騎兵盾牌。

作戰時羅馬通常還有來自盟友的輔助部隊,盟友提供了大量的兵員,比如拉丁同盟者能在戰時派15000步兵和1200騎兵幫助羅馬。這些部隊由羅馬派遣的統帥指揮,裝備和戰術都與羅馬人相似。大部分的騎兵甚至戰象都是由羅馬的盟友提供的,著名的努米亞騎兵和希臘投石部隊就是其中的例子。特別是盟友能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輕步兵,導致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中Velites這種輕步兵部隊的消失。

微軟:帝國時代之羅馬雄風

HBO:電視劇 羅馬

大英百科網絡版

劍橋世界戰爭史

魚鷹出版社:羅馬軍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