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牢安全防線 彰顯先鋒本色

本報記者 徐錦濤

帳篷裡,一些孩子在嬉戲玩耍;帳篷外,老人們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幾名婦女在樹林裡搭上繩子晾曬被褥……7月18日,記者來到設在舟曲縣南峪鄉南一村不遠處的地質災害臨時安置點時,眼前一片和諧景象。

幾天前,因附近江頂崖滑坡導致白龍江水位暴漲,臨江而居的南一村、南二村遭遇暴洪侵襲,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危難時刻,一批又一批的共產黨員挺身而出,築牢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防線,彰顯了先鋒本色。

這幾天,有這麼一位漢子,經常深夜與雨為伴,奔波不眠。他,就是舟曲縣南峪鄉南一村村支部書記劉佛永。

7月12日凌晨4時左右,劉佛永在江頂崖一帶巡山檢查。由於這裡曾經發生過滑坡,劉佛永檢查得格外仔細。

天矇矇亮的時候,劉佛永發現江頂崖附近的山體上開始往下滾石頭,從村旁流過的白龍江水流量猛增。他敏銳地意識到,這是地質災害的前兆。

劉佛永即刻打電話給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黨員,通知大家叫醒熟睡中的村民,緊急轉移,並第一時間向鄉里彙報情況。

不久,銅鑼聲開始在村莊上空迴盪,村民們則在黨員幹部的幫助下,快速向地勢較高的安全地點轉移。

“由於82歲的老父親不願動,一名年輕黨員直接揹著他衝出家門,直到安全地帶。”回憶起轉移時的情景,55歲的南一村村民王國興心有餘悸地說,多虧了那名黨員,轉移後沒多久,他家房子就被洪水淹沒了。

危險面前,儘管自家房屋也被洪水沖毀,但黨員幹部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卻是如何安全轉移群眾。

由於南峪鄉南一村、南二村唯一一座與外界連接的橋樑被洪水淹沒,在衝鋒舟調來之前,兩個村莊的救災物資只能靠人力徒步從附近的山上繞行背運過來。

蜿蜒的山路時陡時緩,來回一趟至少在一個小時以上。7月15日,記者在採訪途中,不時看到一些戴著“黨員突擊隊”袖章的人員,一趟一趟地用揹簍把各類救災物資背進村子。

今年剛入黨的孫白懷,就是他們中的一員。為了能夠運送更多的物資,他每一趟都要多背二三十斤。在他看來,身上揹著的,不僅僅是物資,更是身為黨員的責任。

據瞭解,除了運送物資,“黨員突擊隊”成員還收割、平整了一片玉米地,用來安置轉移的群眾。“雖然很累,很辛苦,但一想到這是在為群眾服務,大家的幹勁就很足。”孫白懷說。

在救災現場,記者還見到了南峪鄉磨坪村黨支部書記李其錄。磨坪村距離災害發生地7公里,為了幫助附近的南一村、南二村群眾渡過難關,磨坪村抽選出10多名年輕黨員組成“黨員突擊隊”,由李其錄帶隊第一時間趕到南一村,忙碌在搶險救災第一線。

“南一村和南二村遭遇洪水後,全鄉各個村的基層黨組織都安排黨員組成‘黨員突擊隊’趕到現場搶險救災。無論是災情預警、轉移群眾,還是物資運輸、救災安置,‘黨員突擊隊’始終衝在搶險救災的最前列。”南峪鄉黨委書記張麗榮介紹說。

7月16日中午,當記者來到73歲的李金芳老人的安置帳篷採訪時,老人正在吃午飯。

記者看到,乾淨整潔的帳篷裡,插線板、床鋪被褥一應俱全,距離帳篷不遠處還有新接的自來水龍頭和洗手池。

老人伸出顫巍巍的手,指著不遠處戴著袖章的青年說:“多虧了他們,給我們搬來方便麵、床還有鋪蓋。我現在吃飯睡覺都沒問題,可就苦了這些娃娃,他們這幾天幾乎沒閤眼。”

老人說的正是南峪鄉政府的“黨員突擊隊”隊員。他們每天除了搬運、分發救災急用物資外,還在安置點周圍值守,隨時幫助群眾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孫冰豪是南二村的一名中學生,在緊急轉移時,他帶了幾本愛看的書。“我在帳篷裡住了兩個晚上了,白天有叔叔阿姨做飯、送飯,晚上有人執勤,附近還有醫療衛生室。”孫冰豪說,在這裡,感覺到的不只是安全,還有溫馨、溫暖和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