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航帶您看山西 朔州:塞北風情地 文化宜居城

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地處山西省北部、晉陝蒙交界處,內外長城猶可見,雁門扼於前,虎口壓於後;恆嶽屏其左,黃河塹其右。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誕生了雄渾壯麗的北方邊塞之城。

它是一座年輕的城市。1979年,一次中美間歷史性的握手,促成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中外大型合作項目的開發建設,讓這座城市重新走向世界的舞臺,迸發了驚人的活力。

它是一座文化的城市。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名揚天下,走西口的達達馬蹄聲在此響起,可歌可泣的右玉精神更是被廣為傳頌。

它就是朔州,一座伴隨改革開放而煥發生機的新興之城。

抓住改革機遇 實現跨越式發展

正如朔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耳東介紹的那樣,朔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峙峪遺址、崇福寺、應縣木塔、廣武古城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朔州又是一座年輕的城市,這座現代化城市的誕生,起源於一次歷史性的握手。

1979年2月2日,鄧小平同志與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哈默博士的歷史性握手,促成了改革開放初期第一個中外大型合作項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開發建設,在塞北朔州的發展歷程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9年1月,朔州正式建市,成為山西省最為年輕、充滿活力的新興城市。朔州現轄兩區四縣和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國土面積1.0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76萬。

而今,這座年輕的現代化城市,彰顯著獨特的後發優勢。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便捷優越的交通區位,特色鮮明的牛羊養殖、陶瓷產業,讓這座城市煥發著蓬勃生機,成為晉北地區耀眼的明珠。經過建市以來28年的改革發展,朔州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市功能日漸完善,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被國務院確定為山西省唯一成長型資源城市。

朔州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初步探明有煤、鐵、鋁礬土、高嶺土等礦產資源35種,其中煤炭儲量約493億噸,保有地質儲量422.9億噸,佔山西省的1/6,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工業基地。這裡土地廣闊,境內平原、丘陵、山區基本各佔1/3,有鹽鹼地200多萬畝,為項目建設、產業發展提供了寬鬆的土地保證。

朔州是一座四面通衢之城。東距首都北京400多公里,南到省城太原230公里,北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260公里,境內北同蒲鐵路、大運高速公路、109和208國道縱貫南北,榮烏高速和神朔、朔黃鐵路橫貫東西。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10150.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7.6公里。大西高鐵客運專線朔州段項目已經開工建設。

朔州市發改委負責人介紹,在“十三五”規劃中,朔州市民用機場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中。這座機場建成後,將進一步拉近朔州與京津地區、太原、西安、呼倫貝爾等大中城市及全國各地的距離,為朔州市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新的動力。

朔州產業發展特色鮮明。全市已經形成以煤、電、畜牧業、日用陶瓷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煤炭年生產、洗選、外運能力均達到2億噸以上,居山西第一、全國前列,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動力煤基地,已併網發電和在建的電廠總裝機規模達到1612.85萬千瓦。其中,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規模達到413.85萬千瓦,蒙西至天津南和晉北到江蘇南京兩條電力外送通道正在加快建設,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億噸級煤炭、千萬千瓦級電力”全國綜合能源基地基本形成。

牛羊養殖、奶製品產業已經成為朔州的支柱產業。朔州市奶牛存欄18.8萬頭,羊飼養量600多萬隻,年出欄400多萬隻,是全國農區較大的奶牛基地和重要的肉羊養殖基地。奶牛存欄量、鮮奶產量、肉羊出欄量、人均畜產品佔有量、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等五項指標長期處於山西省領先水平。

豐富的煤炭伴生資源,給朔州市陶瓷產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全市現有陶瓷企業70家,擁有128條生產線,具備年生產19.5億件日用瓷的生產能力,是國內較大的日用陶瓷生產基地之一。

重視生態保護 建設環保宜居之城

作為以露天煤礦產業而知名的新興城市,夏日的朔州市區,卻總是藍天白雲,涼風習習;去往朔州各縣,更是綠水青山,鬱鬱蔥蔥。朔州市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養桑蠶不種麻”,印象中的塞外朔州,似乎總留給人們些許荒涼的印象。而走進這座歷史上的馬邑都城,人們會驚訝地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美麗蛻變:蒼翠的西山萬木青鬱,蜿蜒的七里河碧波悠悠,泉眼汩汩的恢河清流湧動,美麗塞外醉人心脾。

與煤炭強市的傳統印象相反的是,朔州是一座生態宜居之城。全市營造林面積達到567.69萬畝,佔其總面積的35.5%;森林面積達到382.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4%,是全國三北防護林建設和京津風沙源治理區,華北地區生態良好的避暑休閒勝地,是鑲嵌在晉北大地上的一顆靚麗的“塞外明珠”。

這得於益朔州市“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朔州市委、市政府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開啟了改天換地的“一山兩河一湖”中心城市生態體系建設的實踐。

曾經汙水亂排、雜草叢生的七里河,經過綜合治理,成為提升城市形象的“城市水系生態經濟走廊”。曾經的“垃圾河”恢河,一改往日髒亂,成為“城南溼地水系”、朔州市民新居的首選。荒山禿嶺,沙田薄地的西山,自然生態一度十分脆弱,經過數年堅持不懈的治理,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積50萬畝,栽植各種喬灌木3158萬株。一個規模宏大的綠色長廊在朔州市區西部鋪展蔓延開來。朔州市還將恢河水引上了西山生態區,形成了雁家湖、雙照湖、玉泉湖三大景觀湖。而今,西山生態區林海漫漫,山水交映,美不勝收。

近年來,朔州緊扣優化經濟結構和提升發展質量“兩大任務”,突出循環經濟、新興產業、特色農業、生態建設、城鄉統籌”五個重點”,全力打造全國綜合能源示範基地、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日用陶瓷生產基地、生態畜牧養殖基地和全省特色農產品加工基地,著力提升煤炭產業循環率、新興產業佔比率、綠化覆蓋率和城市化率水平。

朔州市注重創新驅動,走出了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振興崛起的新路。朔州市重點推動煤炭產業循環率的原煤入洗率、煤炭就地轉化率、固廢綜合利用率指標分別達到100%、30%和95%以上,新興產業佔比率達到33%。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朔州市突出綠色低碳,走出了生態脆弱地區青山綠水、環境友好的新路。

開發旅遊資源 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作為農業文明和牧業文明的交錯帶、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朔州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以及獨特而豐富的旅遊資源。陳耳東表示,朔州市將重點打造應縣木塔、右玉精神、廣武明長城、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金沙灘古戰場、峙峪獵馬人六張文化名片,將朔州文化的瑰寶更好地展現在世界文化的舞臺。

朔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加關介紹,朔州旅遊資源獨特,地域文化獨具特色,是一座人文厚重之城。朔州擁有各類規模的旅遊景區景點80處,其中4A級景區2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2處。

朔州地理氣候獨特,平均海拔1000米,年平均氣溫只有6.9度,寒來暑往,四季分明,“春天惠風和暢,夏季清爽宜人,秋天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極具“塞外高原風情”,已成為全國避暑勝地和京津地區避暑休閒的“後花園”。

朔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早在兩萬八千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湧現出不少傑出人物,如三國大將張遼、唐代名將尉遲恭、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明朝萬曆年的宰相王家屏等。

與法國埃菲爾鐵塔、意大利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三大奇塔之一的應縣木塔,以其舉世無雙的木結構樓閣聞名天下。應縣木塔始建於遼代,是目前國內甚至世界上年代最久遠、建築高度最高的木結構建築,歷經千年而不倒。它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也是不容錯過的旅遊勝地。

朔州是中原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舞臺,華夏文明與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文化元素在這裡交織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區域內長城、烽火臺、軍堡眾多,每一處遺蹟都是民族大融合的見證。西漢與匈奴之間著名的馬邑之戰,宋太宗的雍熙北伐,忠烈楊家將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塊充滿傳奇的土地上。朔州市山陰縣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我國現存最完整的遼金始建廣武城屹立於此,並有全國最大的298座漢墓群,有保存較完整的明長城,集邊塞文化、古戰場文化、遊牧文化、民族交融文化、佛教文化為一體。

右玉精神是當代朔州文化的名片之一。右玉縣地處晉西北黃土高原,曾經生態環境惡劣,建國初期林木覆蓋率只有0.26%,土地已經沙化了近80%,經過60多年艱苦奮鬥、持之以恆地改善生態,現在林木覆蓋率已經達到5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33個百分點,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創造了令人驚歎的發展奇蹟,鑄就了新時代偉大的“艱苦奮鬥、迎難而上、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千年邊塞,晉北新城。朔州曾在改革開放的潮流中抓緊機遇,正在轉型發展的新篇中不斷奮進。這座古老而又年輕的城市,正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厚重的歷史文化,進取的時代精神,不斷煥發出令世人驚歎的獨特魅力。(《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肇茜、王詩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