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楊振寧之名對國人絕對不陌生,其名猶如“網紅”一般,經常出現在眾多媒體之中,也可以說是媒體的永恆話題,但也只是對其“忘年戀”等逸聞趣事津津樂道,而對其一生所取得的科學成卻還是不甚瞭解,或者說不太感興趣。

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痛點”,娛樂明星永遠是媒體和公眾追求的熱點,而科學家總是默默無聞於幕後,我也不能免俗,也來蹭蹭楊振寧這個熱點人物,寫一寫楊振寧的教授父親楊武之和他的將軍岳父杜聿明。

楊振寧是典型的清華子弟,從小在清華園長大,其父楊武之是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抗日戰爭時期在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任教並擔任系主任,抗戰勝利後,又隨清華大學復員北平,繼續擔任清華大學教授,楊武之是中國近現代大學中早期數學領域中最重要成員之一。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楊武之

楊武之(1896-1973)原名楊克純,武之是其號,安徽鳳陽人,1896年4月14出生於安徽合肥,其童年時期父母雙亡,由其叔父楊邦瑞撫養長大。

楊武之中學就讀於安徽省立第二中學,這所學校當時是安徽省最好的中學之一,楊武之在此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1914年秋,楊武之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預科,一年後升入數理部本科,修數學專業三年,並於1918年畢業,當時是屬於師範教育中的最高層次,因為全國只有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成都高等師範學校、廣州高等師範學校和瀋陽高等師範學校等六所高等師範學校。

楊武之面對各地的競相徵聘,選擇回母校安徽省立第二中學任教,由於其還兼任舍監,管理學生比較嚴格,因而得罪了部分官宦學生家長,導致其憤而辭職。

楊武之轉到省會的安慶中學教書,工作和生活相對穩定下來,於1919年與父母當年所訂娃娃親完婚,妻子羅孟華識字不多,但二人琴瑟和諧且相守一生,並於1922年10月1日生下長子楊振寧。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楊武之夫婦與楊振寧

1923年春,楊武之考取安徽省官費留美生,隻身赴美入斯坦福大學數學系,僅讀了三個學期的大學課程,楊武之就取得了學士學位。

1924年秋,楊武之考取芝加哥大學研究院攻讀數學專業,師從導師迪克森教授研究代數和數論,1926年以《雙線性型的不變量》論文獲得碩士學位,1928年又以博士論文《華林問題的各種推廣》而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8年秋,楊武之學成歸國,應私立廈門大學校長林文慶之邀,擔任數學系教授,當時廈門大學雲集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其中就包括魯迅、傅斯年、顧頡剛等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因北京政治局勢惡化,導致一些教授逃離;二是因為廈大給教授開出的薪水要高出其它大學許多。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執政之後,將清華學校改組為國立清華大學,由羅家倫出任第一任校長,為了提高清華教授的整體水平,羅家倫延攬了一大批學有專長的著名教授,楊武之教授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於1929年被聘為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

當時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為熊慶來,系裡雲集了熊慶來、孫光遠、鄭桐蓀等著名教授,剛從私立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的陳省身擔任熊慶來助教,華羅庚也因發表了《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之論文,而被熊慶來招到清華數學系,進行重點培養並重用之。

1932年,熊慶來赴瑞士蘇黎世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並請假一年,在巴黎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其撰寫的《關於無窮極整函數與亞純函數》學術論文發表後,獲得法國國家博士學位,這一研究成果也被國際數學界譽為“熊氏無窮極”。

楊武之從1929年進入清華數學系,一直到1949年底,始終在清華大學數學系執教,一度代理系主任職務,期間還在西南聯合大學數學系長期擔任系主任。

西南聯大數學系教授陣容也十分強大,江澤涵教授開設了高等代數,申又棖教授開設了高等微積分,許寶騄教授開設了微分幾何。

而陳省身教授開設的圓球幾何學、外微分方程、高等幾何等課程和華羅庚教授開設的解析數論、連續群論、多元函數論等課程更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全國解放以後,楊武之教授沒有被清華大學續聘,其箇中原因始終是一個迷,楊武之留在了上海,在同濟大學數學系擔任教授。

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時,楊武之被調到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當時復旦數學系是由浙江大學數學系、交通大學數學系、同濟大學數學系和大同大學數學系等合併組成的,教師隊伍陣容十分強大,系主任由陳傳璋教授擔任。

1956年,國務院在評定教授級別時,楊武之被評為二級教授,陳建功、蘇步青都被評為一級教授,陳、蘇二人都是東京帝國大學畢業,但二人獲得博士學位的時間都比楊武之晚,楊武之是否被“低評”還有待考證。

蘇步青和陳建功的學術成就高於楊武之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蘇步青是1948年院士和1955年學部委員,而陳建功也是1955年學部委員,楊武之卻與上述學術榮譽無緣,其在復旦大學工作的時間並不長,就因糖尿病長期修養。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武之聽聞長子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十分興奮,曾於1957年、1960和1964年出國與兒子楊振寧相聚。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楊武之夫婦與楊振寧一家合影

楊武之能夠三次出國與兒子楊振寧相聚,應該是承擔了“統戰”任務,因為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成為臺灣和大陸共同爭奪的“香餑餑”。

楊振寧通過幾年心裡掙扎之後,於1964年決定加入美國國籍,楊振寧的這一歷史性抉擇,把其父親楊武之氣的夠嗆,因為他畢竟沒有完成國家交給他的“統戰”任務而感到慚愧。

1971年夏,中美關係尚未解凍之時,楊振寧在闊別祖國26年之後重返中國,其身份不再是海外遊子,而是華裔美國科學家。

1971年7月28日,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並宴請了楊振寧和杜致禮夫婦,楊振寧從未謀面的岳父杜聿明將軍作陪。

此時的楊武之已經因病住在醫院裡,有傳言曰,病臥在床的楊武之拒絕與兒子楊振寧見面,讓其耿耿於懷的是楊振寧加入美國籍,他一直到死似乎都沒有原諒楊振寧的選擇,這是傳言還是真實狀況,我們不得而知。

1973年5月12日,楊武之教授與世長辭,這一天剛好是“國際護士節”,醫院的護士們在慶祝自己的節日時,楊武之靜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啟程前往“天國”,繼續他未竟的數學事業。

楊武之在其七十七載人生中,可以說上對得起國家民族,下對得起妻子兒女,一身正氣且無愧於心,尤其是他對槽糠之妻羅孟華的恪守,堪稱高級知識分子之楷模,他像一面道德的鏡子,映照出同時代許多人的婚姻百態。

楊振寧前岳父杜聿明將軍的知名度顯然要高於其父親楊武之教授,杜聿明無論作為“抗日名將”還是“內戰戰犯”,都是公眾、媒體和影視劇津津樂道的永恆話題。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杜聿明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陝西米脂人,杜聿明父親杜良奎是清末舉人,以教書為業,曾參加同盟會,從事過反清革命活動。

杜聿明聰慧伶俐,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在表哥李鼎銘創辦的“成家坌小學堂”接受啟蒙教育,表哥李鼎銘大杜聿明23歲,曾在延安出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是延安大名鼎鼎的民主人士。

1920年,杜聿明在父親的督促下,入陝北地區唯一的“榆林中學”讀書,這所學校校長杜斌丞是杜聿明的堂哥,年長杜聿明16歲的杜斌丞思想開明,學校教師和學生中有許多共產黨員。

杜斌丞1917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與楊武之是前後期校友,“西安事變”之後曾出任陝西省政府秘書長,他也是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於1947年被國民黨特務逮捕並槍殺,毛澤東曾題寫輓詞:“為人民而死,雖死猶生。”

1923年8月,剛從榆林中學畢業的杜聿明與曹秀清結婚,特別有趣的是,年長杜聿明兩歲的曹秀清曾經是一名共產黨員。

1924年初春,杜聿明欲報考北京大學,在北京逗留期間,在報紙上看到了黃埔軍校的招生廣告,遂與杜聿鑫、閻揆要、關麟徵、張耀明等人南下廣州報考,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並加入中國國民黨,從此踏上軍旅生涯。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名將雲集,而杜聿明也是黃埔一期生中的佼佼者,他僅用12年的時間就晉升為少將軍銜,曾先後參加過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桂南會戰及遠征緬甸作戰等等。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杜聿明

1939年11月,時任第5軍軍長杜聿明率所部參加桂南會戰,在崑崙關重創日軍第5師團,殲滅第21旅團5000餘人並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史稱“崑崙關大捷”,1994年由導演楊光遠拍攝的《鐵血崑崙關》就是反映這場戰役的,這部電影也是繼電影《臺兒莊大戰》之後又一部抗日影片力作。

1941年12月23日,中國和英國簽訂了《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重慶國民政府同時組建了中國遠征軍赴緬甸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中國遠征軍由杜聿明的第五軍、甘麗初的第六軍和張軫的第六十六軍編組而成,共計9個師10萬餘人,以此確保滇緬公路暢通和安全,因為當時滇緬公路是國際社會輸送援華物資的唯一通道。

緬甸首都仰光危機之後,集結在中緬邊境地區的十萬中國遠征軍正式開赴緬甸對日作戰,杜聿明所屬戴安瀾第200師的同古保衛戰和孫立人新編第三十八師的仁安羌大捷,不但打擊了日軍狂妄驕橫的囂張氣焰,而且大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由於諸多原因,第一次入緬作戰還是失敗了,大部分部隊不得不敗走中緬邊境的“野人山”,杜聿明也是九死一生地走出了“野人山”,而戴安瀾將軍的生命卻終結在翻越“野人山”的途中。

1945年10月18日,杜聿明出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後,迅速向東北調集部隊,以接收東北的領土主權,就是在此背景之下,與東北民主聯軍打起了內戰,史稱“遼瀋戰役”。

1948年6月,杜聿明被任命為徐州“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二兵團司令官,代替總司令劉峙全權指揮作戰,但最終兵敗徐州附近陳官莊被俘。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杜聿明被俘時情景

從杜聿明指揮解放戰爭時期的“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經歷來看,杜聿明深得蔣介石的信任,也表明其軍事才能在國軍將領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關於杜聿明被俘後的經歷,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著名作家黃濟人的長篇紀實文學《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一書,這是一部描寫國民黨戰俘改造生活的作品,其中有很大的篇幅描寫了杜聿明的改造生活。

1959年底,杜聿明與王耀武、曾擴情、鄭庭笈、宋希濂、楊伯濤、陳長捷、邱行湘、周振強、盧浚泉等10名將官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被釋放,杜聿明被成功改造具有典型意義,其中也是為了統戰工作的需要。

1963年6月3日,杜聿明夫人曹秀清經瑞士日內瓦取道莫斯科回到北京,與分別15年的丈夫團聚,曹秀清與杜聿明的晚年生活似乎很愉快。

楊振寧的教授父親和他的將軍岳父

杜聿明、曹秀清夫婦

特赦後的杜聿明等戰犯,大都被安排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擔任文史專員,一是有一個開薪水的單位,再就是發揮所藏,撰寫文史資料,把自己過往的經歷記錄下來,以供後人研究。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腎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竟然與親家楊武之活了相同的歲數,這也許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巧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