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公司的離職率居高不下,一直是HR與管理者非常苦惱的問題。除了從招聘環節就嚴格把控找明原因外,還需要及時關注公司內部團隊領導管理的狀況。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例如可以看看你所在公司內有沒有出現“鞭打快牛”的現象。

“鞭打快牛”是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農夫買了一頭水牛和一頭黃牛回家,計劃輪換使用,既方便自家耕種,又可幫別人犁耙賺點錢。一天,鄰居請他幫犁幾畝田。農夫就拉著兩頭牛到田間,他先給黃牛套上犁枷,但黃牛憑他怎麼吆喝就是不走,打一鞭才走半步,折騰半天沒犁得幾路田。

無奈之下,他換上水牛。水牛倒是很自覺,不用怎麼吆喝就主動拉著犁往前走。農夫也覺得很輕鬆。但他還是不斷地鞭打水牛。

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來問:“主人,我已經盡心盡力地幫你拉犁了,怎麼還老是打我?”農夫說:“黃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你跑得快些,什麼時候才能犁完田?少廢話,快走!” 說罷又是一鞭。

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而黃牛卻在旁邊悠哉遊哉地吃草,真不公平,最終它掙脫犁枷跑了。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如此故事境遇相同,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在工作中幹活越快的人,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在等著他。而那些一直慢悠悠的人,始終都還是可以繼續慢悠悠的工作。結合工作業績也有相同,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原本業績目標就低的人,卻也可以一樣完成目標,拿到滿額的回報。

長久以往這樣“鞭打快牛的”現象會導致原本動力十足的“快牛”,失去動力喪失期待,結果輕者變成“慢牛”,重者則憤然離去。週而復始,“鞭打快牛”的現象就也成了離職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然而這種現象並非不能解決,主要在於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改進。

一、及時分析“慢牛”慢的原因,並放置適合的位置

故事中的黃牛不願意幹活,農夫的做法先是鞭打,後是轉而鞭打水牛,最終以失去水牛告終,從結局來看,這無疑是一種失敗的管理方式。

結合工作,當員工不能完成任務,第一時間不應該是責罵,而是要透過失誤看本質,順著問題發現員工自身存在的問題,任務不能完成,究竟是技能的缺失,還是態度的原因。

瞭解本根原因後,再結合員工的特質將其放在合適的崗位,發揮所長進而將“慢牛”培養成為“快牛”。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二、給予“快牛”及時的激勵

故事中的水牛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最終不能忍受後掙脫逃跑。因此,對於乾的多的快牛,不能一味的鞭策。而是要及時激勵,管理者不能抱有理所當然,能者多勞的心態。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適時地激勵不但能鼓勵“快牛”進步成為“快快牛”,還能給“慢牛”起到表率作用,適當建立良性競爭,有助於增強團隊間的協作力。

別被“鞭打快牛”拉高了離職率

三、“鞭”落實處,獎罰分明。

故事中,黃牛因為即便捱打也不走的行為讓農夫放棄了黃牛,轉而鞭打水牛。結合工作,這樣的行為實際上是管理者在面對問題時的逃避。“慢牛”在逃避工作的同時,管理者也在逃避如何管理“慢牛”將“慢牛”培養成為“快牛”。因此一定要做到有賞有罰,結合分析原因後給予對應的懲罰。如果是技能缺失就及時學習,如果是態度問題就更要落實懲罰。當然對於“快牛”懲罰規則也需同樣適用。

“鞭打快牛”的現象不僅存在於工作中,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因此面對人性的弱點,還需要管理層對員工增加更多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