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庆义」美国失业不是对华贸易逆差惹的祸

在美国国内尤其是政界经常存在一种声音,美国的失业尤其是制造业失业是由其对华贸易逆差造成的,对华贸易逆差是“罪魁祸首”。由此来批评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给美国带来损失。这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中,美国是吃亏方,中国是受益方。如美国白宫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就声称,2001年以来对华贸易逆差致使美国损失数百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

上述声音存在的基础是,确实有不少研究得出对华贸易逆差是美国失业的主要原因。2013年10月,美国最顶尖的五个经济学期刊之一《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综合症:进口竞争对美国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下简称《中国综合症》)的论文。该论文的三位作者是David H.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 Hanson,分别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西班牙货币与金融研究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与太平洋研究学院。“中国综合症”的概念来自于1979年美国放映的一部环保电影。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如果核反应堆的冷却水烧干,可能会发生很可怕的事,会把地球烧穿,而美国的地球另一面是中国”。从广泛意义上,这其实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这篇论文中,“中国综合症”主要是指中国经济崛起的影响。美国诺奖得主克鲁格曼曾在其专栏中推荐过该文,有美国议员将该文作为批评中国贸易顺差、敦促人民币升值的依据,《华尔街日报》还专门报道过该文的研究结果。

《中国综合症》侧重研究了“中国综合症”的一个方面,即快速增长的中国出口(贸易顺差)对美国各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增加了美国地方相应制造业产业的失业、降低了劳动参与率和工资,美国制造业就业的总损失中有25%是由中国出口造成的,政府在失业、残疾、退休和医疗等方面的转移支付也相应地快速增加。从学术的角度而言,该文存在诸多待完善之处,从而结论有失偏颇。第一,该文的研究太过片面,仅仅考虑了中国贸易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未考虑中国贸易对美国资本要素的影响。第二,如果考虑全球价值链,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并没有表现得那么大,因此,《中国综合症》高估了中国贸易顺差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第三,无论美国劳动力市场如何受到短期冲击,美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福利。

此外,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EPI)研究员Robert E.Scott 2017年初也发表过一篇研究报告,其结论是,2001-2015年期间,美国因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损失340万个就业岗位。该文也存在诸多不严谨之处,导致结论失真。

与此相反,也有不少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失业主因在于自身经济结构调整,而非对华贸易逆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明尼阿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的Timothy J. Kehoe、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 Kim J. Ruhl和多伦多大学的Joseph B.Steinberg 等三位学者的文章《全球失衡和美国的结构性变化》今年发表于美国五大顶级经济学期刊之一的《政治经济学》。该文建立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第一个用理论模型研究贸易逆差对美国就业影响的文章。该文发现,1992-2012年美国货物部门的失业下降仅仅是15.1%由贸易逆差引起。考虑到对华贸易逆差仅占其总贸易逆差的一部分,对华贸易逆差对美国失业的影响更小。实际上,美国绝大部分失业源于不同部门生产率增长的不同,制造业生产率相比服务业增长更快。如果美国改变低储蓄的现状,其贸易逆差会改变,但是货物部门就业率会继续下降。也就是说,该文的研究表明,对华贸易逆差并不是美国失业的主因,只能解释其很小的一部分。

事实上,应该客观看待贸易和就业/失业的关系。对外贸易确实会对某些劣势产业造成负面影响,从而造成失业,但同样会让自身优势产业扩张,从而创造就业。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Robert C. Feenstra和爱达荷大学的Akira Sasahara 在去年11月发表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的名为《中国冲击、出口和美国就业:一个全球投入产出分析》的工作论文中指出,尽管美国从中国的货物进口导致140万个制造业就业和60万个服务业就业损失,但美国出口同样创造了200万个制造业就业、50万个资源型行业就业和410万个服务业就业(合计创造660万就业)。1995-2011年,仅仅货物贸易而言,美国对世界出口相对从中国进口而言,净创造就业170万。总体而言,美国从对外贸易中收获了就业,而非损失了就业。

从简单的数据对比来看,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和失业率也并没有太强的相关关系。图1描绘了1993-2016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总额、对华贸易逆差、失业率、劳动参与率等。可以看出,美国贸易逆差总额和对华贸易逆差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美国失业率并没有表现出与此相同的上升趋势。反而是,2010年以来,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增加的情况下,其失业率却持续下降。当然,失业率是劳动力人口中的失业人口,其劳动参与率可能本身就下降了,一些失业人口可能直接退出劳动力市场。但1993年以来的20多年里,美国劳动力参与率仅下降3.04个百分点,而且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因素很多,很难就归咎于美国的贸易逆差。

总之,将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当成其失业的“替罪羊”并不科学,美国也并非因为和中国的贸易就损失了福利。国际贸易对双方都带来好处。美国不应仅仅盯着贸易逆差,贸易逆差并非美国失业的祸因。

「苏庆义」美国失业不是对华贸易逆差惹的祸

(本文已发表于海外网-中国论坛网,2018年7月20日版。)

【余永定】 贸易冲突或成常态 中国如何应对?

【余永定】 301调查报告的指控站得住脚吗?

【余永定】 中国是否违背WTO承诺?

【余永定】 中美贸易摩擦如何步步升级

【张宇燕 冯维江】 从“接触”到“规锁”:美国对华战略意图及中美博弈的四种前景

【苏庆义】 积极寻求多边框架解决中美贸易问题

【东艳】美国制造业“王冠明珠”为何要出走?

【徐秀军】 美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破坏者

【苏庆义】 中美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DONG YAN】 US tariff measures may boomerang

【苏庆义】 维护核心利益,中国将反制美国2000亿美元加征关税

【SU QINGYI】 Keeping China’s WTO Commitments Clear

【姚枝仲】 打赢贸易战的标志

【张 斌】 中美贸易争端的两个战线

【专 访】 余永定:如何应对这场不可避免的贸易战?

【东 艳】 加入世贸组织十七年——开放的中国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倪月菊】 中国首次发表《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白皮书,坚定反对单边主义

【YU YONGDING】 Trump’s Weak Case Against China

【东艳 王芳】 美国会陷入围城之困么?

【苏庆义】 美国贸易制裁清单与中国反制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余永定】 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

【张 明】 中美贸易摩擦暂时平息的潜在经济影响

【倪月菊】 中美贸易“休战”为世界提供借鉴经验

【徐奇渊】 中美贸易摩擦:寻求共识的四点建议

【张宇燕 冯维江】 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摩擦

【孙 杰】 对等贸易:特朗普挑战世界贸易规则体系

【倪月菊】 打“贸易战”特朗普能如愿以偿吗?

【东 艳】 以美日贸易摩擦为鉴,透视中美贸易冲突

【东 艳】 美方挑起贸易冲突:经济利益还是战略考量?

【东 艳】 贸易保护带不来制造业回流

【苏庆义】中美贸易战已经打响!

【李春顶】中美潜在贸易战的应对政策选择

【张明 薛威 陈骁】 中美贸易战情景分析:美国会拿哪些行业开刀?中国如何反制防范并举?

【李春顶】 美国真能“轻而易举”地赢得中美贸易战吗

【徐奇渊】 贸易战的另一面:中国将在2018年加大进口政策力度

【张明 陈骁 薛威】 美国贸易战历史回顾:多次挑起事端,擅长多维打击

欢迎关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请微信搜索“iwepcass”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发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