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慶義」美國失業不是對華貿易逆差惹的禍

在美國國內尤其是政界經常存在一種聲音,美國的失業尤其是製造業失業是由其對華貿易逆差造成的,對華貿易逆差是“罪魁禍首”。由此來批評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給美國帶來損失。這種觀點認為,中美貿易中,美國是吃虧方,中國是受益方。如美國白宮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就聲稱,2001年以來對華貿易逆差致使美國損失數百萬個製造業就業崗位。

上述聲音存在的基礎是,確實有不少研究得出對華貿易逆差是美國失業的主要原因。2013年10月,美國最頂尖的五個經濟學期刊之一《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綜合症:進口競爭對美國地方勞動力市場的影響”(以下簡稱《中國綜合症》)的論文。該論文的三位作者是David H. Autor、David Dorn和Gordon H. Hanson,分別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西班牙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國際關係與太平洋研究學院。“中國綜合症”的概念來自於1979年美國放映的一部環保電影。電影中有一句臺詞:“如果核反應堆的冷卻水燒乾,可能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會把地球燒穿,而美國的地球另一面是中國”。從廣泛意義上,這其實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在這篇論文中,“中國綜合症”主要是指中國經濟崛起的影響。美國諾獎得主克魯格曼曾在其專欄中推薦過該文,有美國議員將該文作為批評中國貿易順差、敦促人民幣升值的依據,《華爾街日報》還專門報道過該文的研究結果。

《中國綜合症》側重研究了“中國綜合症”的一個方面,即快速增長的中國出口(貿易順差)對美國各地方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出口增加了美國地方相應制造業產業的失業、降低了勞動參與率和工資,美國製造業就業的總損失中有25%是由中國出口造成的,政府在失業、殘疾、退休和醫療等方面的轉移支付也相應地快速增加。從學術的角度而言,該文存在諸多待完善之處,從而結論有失偏頗。第一,該文的研究太過片面,僅僅考慮了中國貿易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而未考慮中國貿易對美國資本要素的影響。第二,如果考慮全球價值鏈,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並沒有表現得那麼大,因此,《中國綜合症》高估了中國貿易順差對美國勞動力市場的影響。第三,無論美國勞動力市場如何受到短期衝擊,美國通過與中國的貿易提高了自身的整體福利。

此外,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EPI)研究員Robert E.Scott 2017年初也發表過一篇研究報告,其結論是,2001-2015年期間,美國因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損失340萬個就業崗位。該文也存在諸多不嚴謹之處,導致結論失真。

與此相反,也有不少其他學者的研究表明,美國的失業主因在於自身經濟結構調整,而非對華貿易逆差。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和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Timothy J. Kehoe、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 Kim J. Ruhl和多倫多大學的Joseph B.Steinberg 等三位學者的文章《全球失衡和美國的結構性變化》今年發表於美國五大頂級經濟學期刊之一的《政治經濟學》。該文建立了一個動態一般均衡模型,是第一個用理論模型研究貿易逆差對美國就業影響的文章。該文發現,1992-2012年美國貨物部門的失業下降僅僅是15.1%由貿易逆差引起。考慮到對華貿易逆差僅佔其總貿易逆差的一部分,對華貿易逆差對美國失業的影響更小。實際上,美國絕大部分失業源於不同部門生產率增長的不同,製造業生產率相比服務業增長更快。如果美國改變低儲蓄的現狀,其貿易逆差會改變,但是貨物部門就業率會繼續下降。也就是說,該文的研究表明,對華貿易逆差並不是美國失業的主因,只能解釋其很小的一部分。

事實上,應該客觀看待貿易和就業/失業的關係。對外貿易確實會對某些劣勢產業造成負面影響,從而造成失業,但同樣會讓自身優勢產業擴張,從而創造就業。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Robert C. Feenstra和愛達荷大學的Akira Sasahara 在去年11月發表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名為《中國衝擊、出口和美國就業:一個全球投入產出分析》的工作論文中指出,儘管美國從中國的貨物進口導致140萬個製造業就業和60萬個服務業就業損失,但美國出口同樣創造了200萬個製造業就業、50萬個資源型行業就業和410萬個服務業就業(合計創造660萬就業)。1995-2011年,僅僅貨物貿易而言,美國對世界出口相對從中國進口而言,淨創造就業170萬。總體而言,美國從對外貿易中收穫了就業,而非損失了就業。

從簡單的數據對比來看,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和失業率也並沒有太強的相關關係。圖1描繪了1993-2016年美國的貨物貿易逆差總額、對華貿易逆差、失業率、勞動參與率等。可以看出,美國貿易逆差總額和對華貿易逆差整體呈上升趨勢,但美國失業率並沒有表現出與此相同的上升趨勢。反而是,2010年以來,在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增加的情況下,其失業率卻持續下降。當然,失業率是勞動力人口中的失業人口,其勞動參與率可能本身就下降了,一些失業人口可能直接退出勞動力市場。但1993年以來的20多年裡,美國勞動力參與率僅下降3.04個百分點,而且勞動參與率的影響因素很多,很難就歸咎於美國的貿易逆差。

總之,將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當成其失業的“替罪羊”並不科學,美國也並非因為和中國的貿易就損失了福利。國際貿易對雙方都帶來好處。美國不應僅僅盯著貿易逆差,貿易逆差並非美國失業的禍因。

「苏庆义」美国失业不是对华贸易逆差惹的祸

(本文已發表於海外網-中國論壇網,2018年7月20日版。)

【餘永定】 貿易衝突或成常態 中國如何應對?

【餘永定】 301調查報告的指控站得住腳嗎?

【餘永定】 中國是否違背WTO承諾?

【餘永定】 中美貿易摩擦如何步步升級

【張宇燕 馮維江】 從“接觸”到“規鎖”:美國對華戰略意圖及中美博弈的四種前景

【蘇慶義】 積極尋求多邊框架解決中美貿易問題

【東豔】美國製造業“王冠明珠”為何要出走?

【徐秀軍】 美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破壞者

【蘇慶義】 中美在中國履行入世承諾上的分歧及其根源

【DONG YAN】 US tariff measures may boomerang

【蘇慶義】 維護核心利益,中國將反制美國2000億美元加徵關稅

【SU QINGYI】 Keeping China’s WTO Commitments Clear

【姚枝仲】 打贏貿易戰的標誌

【張 斌】 中美貿易爭端的兩個戰線

【專 訪】 餘永定:如何應對這場不可避免的貿易戰?

【東 豔】 加入世貿組織十七年——開放的中國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倪月菊】 中國首次發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堅定反對單邊主義

【YU YONGDING】 Trump’s Weak Case Against China

【東豔 王芳】 美國會陷入圍城之困麼?

【蘇慶義】 美國貿易制裁清單與中國反制的特點、影響及啟示

【餘永定】 中美貿易戰是一場持久戰

【張 明】 中美貿易摩擦暫時平息的潛在經濟影響

【倪月菊】 中美貿易“休戰”為世界提供借鑑經驗

【徐奇淵】 中美貿易摩擦:尋求共識的四點建議

【張宇燕 馮維江】 如何理解中美貿易摩擦

【孫 傑】 對等貿易:特朗普挑戰世界貿易規則體系

【倪月菊】 打“貿易戰”特朗普能如願以償嗎?

【東 豔】 以美日貿易摩擦為鑑,透視中美貿易衝突

【東 豔】 美方挑起貿易衝突:經濟利益還是戰略考量?

【東 豔】 貿易保護帶不來製造業迴流

【蘇慶義】中美貿易戰已經打響!

【李春頂】中美潛在貿易戰的應對政策選擇

【張明 薛威 陳驍】 中美貿易戰情景分析:美國會拿哪些行業開刀?中國如何反制防範並舉?

【李春頂】 美國真能“輕而易舉”地贏得中美貿易戰嗎

【徐奇淵】 貿易戰的另一面:中國將在2018年加大進口政策力度

【張明 陳驍 薛威】 美國貿易戰歷史回顧:多次挑起事端,擅長多維打擊

歡迎關注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微信公眾號,請微信搜索“iwepcass”或“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發文章不代表作者所在機構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