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梨衣:投資者笑看的那些侮辱智商的A股故事!

投資者笑看的那些侮辱智商的A股故事!

鯉梨衣:投資者笑看的那些侮辱智商的A股故事!

在A股市場,優秀的上市公司是相似的,奇葩的上市公司總是各有千秋。

今天御盛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投資過程中那些及其侮辱智商的A股故事,博君一笑的同時也希望大家引以為戒,避免上當受騙!

一:今天你換馬甲了嗎?

曾經"最會講故事"的樂視,即將迎來故事的結局:市場對賈躍亭的回國時間已經失去興趣,什麼時候退市是人們對它最後的耐心。

樂視的故事包括兩部分:賈躍亭本人"為夢想窒息"的孤膽英雄式的人設,以及在其"生態化反"邏輯下構建超級帝國的野心。

兩個故事疊加的效果曾經是1+1大於2——樂視股價最高的2015年接近180塊,如今只剩4塊出頭。

在A股市場上,樂視"講故事"的水平既不是前無古人,又肯定不是後無來者。

業績不夠,故事來湊。炒概念、追熱點、玩跨界這類講故事的方式,已經成為上市公司的入門級技能。

上市公司通過投資控股、跨界定增、併購重組等方式,什麼概念火就往什麼概念上靠。還有一些上市公司無力炒概念,於是把熱度蹭到明星公司身上。

2016年9月,A股上市公司綿石投資發佈停牌公告,稱正在籌劃涉及本公司的資產交易、對外投資的重大事項。11月,該公司又發佈公告稱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並曝出交易方是萬達,而兩個月之前,萬達商業正式從香港退市準備回A股。這則公告第二天,綿石投資被直接送上了漲停板。

但是很快,萬達就做出回應,表示雙方只是初步接觸,未就重組進行正式協議談判,稱綿石投資公司擅自發布"終止萬達商業重組"公告完全屬於單方炒作行為。

鯉梨衣:投資者笑看的那些侮辱智商的A股故事!

綿石投資歷時兩個月的自導自演,堪稱用心良苦。

二:講故事無底線

如果說為炒概念拉昇股價而講的故事還有邏輯可循,那麼有些公司為粉飾財務數據而編造的故事,簡直就是在侮辱投資人的智商。

以電纜為主業的中超電纜,曾在2015年發佈公告稱,子公司以1.04億元購買了28把紫砂壺。值得注意的是,這1.04億正是該公司財報顯示的上一年全部利潤。

中超電纜的"紫砂狂魔"名頭叫響以後,其以"電纜+紫砂壺"兩條業務並重的戰略也隨之浮出水面。公司不以為意,還表示未來將以50億元投入紫砂產業鏈建設,更以更名中超控股的方式表明決心,順利晉升為"紫砂壺第一股",大出風頭。為了自我證明和安撫市場,中超控股第二年就舉辦了一場紫砂拍賣會,賣品中就包括去年天價紫砂壺中的3件,共拍得2000多萬。

拍賣行業水有多深,豈是我等小散能看得明白?

但一頓操作之後,這家公司最近的新聞,廣大股民都看的清清楚楚:1億買壺的中超控股宣佈19億賣殼,上市7年大舉套現30億。

可惜,不是每家上市公司,都能想到這種財務騰挪的高明招數。到了發佈業績的時間,數據實在不好看,又不知道怎麼編故事,還有什麼辦法?

關鍵時刻,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讓人大開眼界。2016年,中國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裝有公司2015年年度財務文件正本的卡車在河北辦事處被盜,原因是當時卡車司機正在"午膳"。

看到這樣的例子,讓人不禁懷念起A股當年的崢嶸歲月。早前,藍田股份、銀廣夏、德隆等明星公司的造假案例,至少需要一些專業知識和分析能力,才能從邏輯上證偽,而現在的這些公司,真的是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了。

三:愛聽故事的人

只有講故事的人,沒有聽故事的人,故事也很難發展下去。知乎上有人這樣描述A股小散們對故事的狂熱程度:A股散戶有個特點,看著像利好的理所當然理解為利好,看著像利空的解讀為:利空出盡=利好。

只要一個理由,他們就會帶著錢進場,所以唯一決定股票漲不漲的只有資金面充不充裕,換句話說,就是賭徒手上還有沒有錢進場。

這還不是最瘋狂的。市場偶爾冷清、沒有故事聽的時候,股民們甚至會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參與制造故事:2016年5月,《歡樂頌》迎來大結局,此後貴州一家虧損的公司——紅星發展股價連續三天漲停,原因是其名稱跟電視劇裡虛擬的收購目標公司"紅星集團"相似;

2015年4月,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管清友發微博說:"別問我股市了。除了股市,我們還有詩和遠方",於是慧眼如炬的股民找到了與"詩和遠方"首字母縮寫(SHYF)一樣的石化油服,半個月內石化油服上漲了近30%;

2014年3月,文章被曝出軌,在網民對其妻馬伊琍聲援和安慰的同時,第二天,伊利股份開盤便大漲;

2012年11月,奧巴馬成功連任,總部位於山東青島、主營業務是製冷設備的澳柯瑪公司股票被直線拉伸,意外成為黑馬……

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段子,還有太多:情人節當天,賓館酒店股漲停,洗床單概念也沾光飛漲;李天一出事之後,ST天一跌停……

"蝴蝶效應"隨時在上演,以至於知乎上有金融投資專業的學生如此感嘆:我這四年到底學了什麼?

最後,他立下這樣的志向:我已經決定了,以後如果我能進入上市公司工作,我會申請成立"輿論玄學部",放棄傳統的廣告投放,就學著那些套路天天搞大新聞,吸引投資者信心並刷存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