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明星企業聯想,何以會走到今天如此境地?

昔日的明星企業聯想,何以會走到今天如此境地?

行業動態觀察

聯想的“投票門”事件這些天被炒得沸沸揚揚,昔日的明星企業甚至被貼上了“叛國”“賣國”的標籤。讓人感嘆又可惜!何以會如此?

其實只要看看聯想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就能發現一些端倪。

聯想集團是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機所投資20萬元,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的一家信息產業大型集團,是全球電腦市場的領導企業之一。

1984年,柳傳志帶領的10名中國計算機科技人員認識到PC必將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懷揣20萬啟動資金開始創業。從開始的進口電腦代理商逐漸發展成為擁有自己品牌的電腦產品生產商和銷售商。

1990年,聯想首臺微機投放市場。同年,聯想系列微機通過國家鑑定和國家“火炬計劃驗收”。雖說只是組裝機,可總算是有了自己的東西。

應該說聯想對電腦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推廣和應用做出了貢獻。研製成功可將英文操作系統翻譯成中文的聯想式漢卡,開發出可一件上網的個人電腦,並於2003年推出完全創新的關聯應用技術,從而確立了聯想在3C時代的重要地位。憑藉應用技術領先的個人電腦產品,聯想登上了中國IT業的頂峰。自1997年起,聯想連續八年佔據中國市場第一,佔據中國個人電腦市場超過三成的份額。成為名副其實的明星企業。

無疑,在那個年代,國內電腦技術幾近空白,就看誰眼疾手快膽子大了。奉行拿來主義,走貿易路線,不斷擴大規模,不斷增加貿易額,不斷積累原始資本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雖然有人稱之為搬磚,可這磚不得不搬,這也是柳傳志獲得IT教父的美譽的主要原因。

按理說,作為一家國內知名的科技企業,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完成原始積累之後,尤其是在電腦在國內普及之後,應該轉變思想,開創未來,更重視技術重視人才,重視創新,重視企業的獨立性,開發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不再依賴外國人過日子,也不失為一家有責任感的民族企業。

可聯想並沒有這樣做,依然奉行拿來主義的經營思想,誓將搬磚進行到底。不重視對核心技術的投入與研發,只重視擴大經營規模。這也是聯想與華為最大的差別,也是柳傳志和任正非的差別,也是聯想與華為差距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

那聯想的產品到底怎麼樣呢?

應該說很不怎麼樣。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質量一般不說,價格卻不低。尤其是電腦,高價低配現象嚴重,故意減配嚴重,把全國人民都當傻子。且主要銷售對象為機關,國營企事業單位。也許是國企背景的原因,也許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管怎麼說,為了支持民族企業的發展,大家都買了,哪怕是買了之後閒置,也毫不吝惜!

獲得國內廣泛支持的聯想走出了國門,在美國市場以比國內低得多的價格銷售電腦,以國人的錢補貼美國人,被譽為“美帝良心”,收購摩托羅拉,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收購日本富士通等,個個大手筆,豪氣沖天!

可結果怎麼樣呢?江河日下,老太太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原因是什麼?

無非是缺乏核心技術,處處受制於人,缺乏應有的競爭力所致。也許到現在為止,醉心於板磚,醉心於拿來主義的聯想高管們,還沒有真正搞明白聯想不斷衰敗的原因。

其實聯想到底怎麼樣,市場已經用無聲的語言作了回答。在香港股市,聯想用三年時間讓股價跌了一半,成為全球最差科技股,被踢出了恆生指數,在大家眼裡,聯想還是好公司嗎?還能繼續打腫臉充胖子,充當民族企業的門面嗎?

經營日益艱難的聯想並沒有從根子上尋找日益衰落的原因,卻依然把希望寄託在外國人身上,抱著外國人的大腿不放,這才釀成了“投票門”事件。

事件曝光後群情激憤,何也?長久壓抑在人們心中對聯想的不滿情緒終於找到了突破口,能不激憤嗎?

儘管不斷有人出來澄清,不斷有人出來喊冤,可聯想置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於不顧,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利益卻是不爭的事實!

按理說錯了也就錯了,只要澄清事實,認真總結經驗,也不失為一種挽回聲譽的辦法。可誰知聯想不做自我反省,卻讓早已不在其位的創始人柳傳志出來發了一通聲明和音頻,什麼陰謀呀,影響團結呀,早幹什麼去了?還會有多少人相信你們說的話?有本事說說當年你們是如何把性能一般,卻貴的要命的電腦賣到機關和國營企事業單位的?不敢吧?

人們現在不想聽你說什麼,只想看你做什麼?還是低調一點,一通聲明改變不了什麼,可能越描越黑。現在最重要的是做什麼,如何承擔起一個民族企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