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簽生死「器」約,如今又要捐地鐵沿街鋪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轉自 常州道德講堂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在常州慈善總會

朱興清

是一個知名人物

說起他

都知道他的

“53211”計劃

“5”代表的是,連續5年,每年向慈善總會捐贈1萬元。這一計劃,從2011年起到2015年止,這一家人已經完成。

“321”指的是從2016年9月份開始,從他、他老伴和兒子3個人的養老金和工資中,每月分別按3%、2%和1%的比例取出“慈善金”,轉入常州市慈善總會基金專戶。這一捐贈,將持續到他和妻子的生命終止。至於他兒子的1%,則由兒子自己決定。

最後的一個“1”,是指等到地鐵一號線開通後,他們家將捐出一間近20平方米的店鋪,用作公益慈善。

情深義重,10年軍旅生涯鑄就性格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這是一張戰友抓拍的照片,朱興清手裡捧著的是一個菠蘿手雷形狀的酒瓶,冒著大雨正在麻栗坡烈士陵園,朱興清和部分戰友及親屬在祭祀犧牲的英烈戰友。

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朱興清這個名字就跟助人為樂扯上了關係。朱興清是一名退伍軍人,10年軍旅生涯生活對他的性格形成起著關鍵作用。

1984年,朱興清所在部隊奉命奔赴前線。戰火硝煙中,副指導員、一班班長和一名新兵不幸犧牲。都說戰友的感情是最深厚的,在朱興清這兒,也是如此。從戰場回來,朱興清想方設法與戰友的家人取得聯繫,為寄託哀思,先後按300元、500元、800元、1000元地給犧牲戰友的父母親郵寄心意。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時間固定在元旦之後,春節之前,把這個事情做到位。我愛人很理解和支持。”這樣的善行,持續了19年,從未間斷。2017年4月底,朱興清和他愛人還帶著當年全連戰友出征前的合影照重走老山古戰場。

2018年清明節之前,他倆又帶上全連戰友(出征前的合影照),體現大家多年的共同心願,分赴南昌、合肥(霍邱)兩地,為在1984年12月24日10時許,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犧牲捐軀的卞祖華和陳舟崢兩位親密戰友,做一次認真的祭掃活動。以表緬懷思念英烈之心。寄託哀思!

學做善事,尋求積極向上生活方式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2011年11月、2012年5月,朱興清和妻子又在常州市紅十字會進行了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分別是第56、57位志願者;同時進行了遺體、眼角膜捐獻登記。“人活一世,什麼也帶不走,金錢是身外之物,遺體和器官也是如此。只要它們還有用,就應該讓它們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在夫妻倆的影響下,兒子也成為了一個熱心助人的人。“我常常跟他講,將來我留給你的東西,一定有一塊是精神層面的。為什麼要學做善事?終極目標是想尋求一種積極向上、心情舒暢、健康快樂、振奮精神的生活方式。”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現在的朱興清,每天都把生活安排的很充實。在懷德苑社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他創建兩塊6米長的懷德苑社區“德文化”閱報欄,每個月至少更新2期。為便於蒐集整理報紙,社區的閱讀室也交由他打理。

“我帶動幾名志願者,分二、四、六下午開放圖書室,這期間要做好各種報刊、宣傳資料的放置、歸類、裁剪工作,對於熱心居民和單位的捐書,要做好登記、造冊和借閱等工作。”其它時間,朱興清還兼職參與尤輝“雷鋒科技服務站”的志願工作。

60後的朱興清,

對未來有著清晰的目標定位:

捐出時間,

為社區居民和常州市民多做微公益,

直至生命“謝幕”,

無愧於中國共產黨黨員稱號。

常州退伍老兵7年前签生死“器”约,如今又要捐地铁沿街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