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網友們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其中呼聲最高的大多是以下幾本書。

01

賈平凹《廢都》

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陝西作家賈平凹的《廢都》是作者所有作品中最具爭議的作品,而之所以最具爭議,無非是小說中對主人翁那看似隨意的倆性關係的描寫。中國曆朝歷代,凡對倆性關係寫的比較直接,露骨者,無不受到廣泛而久遠的批判。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但凡這類作品,都更具批判性,更能直擊所處社會及人性的陰暗面及其本能。而《廢都》這部作品,透過份份繁繁的爭議表象,其所揭露的正是部分知識分子特別是作家群體在其所處時代的背景下的自我實現,掙扎,反抗與沉淪。 通過這部作品,我們看到,無論任何社會的任何人,不管其所從事何種職業及社會地位,都有他的兩面性,人的職業,社會地位的背後,是人的靈魂深處的本能,人的動物性,人的對異性的渴望,人的對自身慾望滿足的追求,直致對慾望不能全部或部分滿足而產生並終身相伴的痛苦。哲學家叔本華對人的慾望與追求有一個精彩的論述: 欲求和掙扎是人的全部本質,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口渴相比擬。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都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從來就是痛苦的,由於他的本質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裡的。 賈平凹針對社會上對《廢都》及其本人的非議感慨到,《廢都》發行前他是陝西文壇中最乾淨的人,而《廢都》發行後,他成了文壇中最骯髒的人了。其實,作者的感慨正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虛偽和可悲。人們通過批判和指責作者時,似乎提升和表露了自身道德的高尚,情操的純潔,卻往往忘記或迴避了自身靈魂深處的骯髒及本能的衝動。而這種人恰恰是作者在書中所要揭露和批判的部分對象吧?

其說這是賈平凹寫了一部當代文壇的《紅樓夢》,倒不如說,這是一個在時代風氣之下,作家自我意淫和自戀的精神分析文本。分析中國八九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廢都》是一個極其具有的代表性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具理想主義的時代。這是中國的新啟蒙時代,跨過文革,直接承接五四的啟蒙精神。但是隨後九十年代,思想家退出,學問家凸顯,市場經濟崛起,知識分子群體日益分裂,理想主義情結逐漸消退,乃至成為了市場經濟的附庸,知識分子的精神也逐漸萎縮,人文主義精神蛻變為市場經濟大潮中的一個浪花。《廢都》正是描寫這種深刻變化的精神分析文本。莊之蝶這樣的作家,幾乎讓任何一個女人都頂禮膜拜,現在再看到這樣的情節,真是覺得離奇得可以了。但是回想一下八十年代,只有你是一名詩人,就可以四處混吃混喝,就知道這種事情是有可能發生的。但是如果脫離那個單純對文學崇拜的時代,我們就會覺得匪夷所思。

《廢都》在國外卻得到了很多國家讀者的認可。在素以文學聞名於世的法國,出版了賈平凹的《廢都》,該書一上市,立即得到了法國文學界的熱烈好評,法國的有些評論家把賈平凹稱為“當代中國最重要的作家"-位偉大的作家給了賈平凹極大的榮譽。在1997年11月,《廢都》獲得"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這也是賈平凹繼1988年憑藉《浮躁》獲得"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之後又一次獲得重要的國際文學獎。"費米娜文學獎"與"龔古爾文學獎"梅迪西文學獎“共為法國三大文學獎。

季羨林說:《廢都》20年後將大放光芒。

馬原認為:《廢都》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裡空前地把當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無聊狀態描寫到極致"。

02

陳忠實《白鹿原》

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在論及中國當代文學史時,多位評論家一致公認,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的陳忠實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學豐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說創作領域最重要的收穫。

長篇小說《白鹿原》堪稱是一本“黃”得夠嗆的中國名著,光憑作家陳忠實毫不羞羞答答,毫不遮遮掩掩直書六段,重現了西北原上那種原生態情慾,便足令人慾火焚燒。不過該書淫穢卻不低賤,相反《白鹿原》以香豔誘人的露骨情色,直面中國農村之惡“瘤”,足以跟賈平凹的《廢都》相提並論。

這部小說之所以轟動,當然與內中像《金瓶梅》那般可以說是大量的色情描寫有關。但是《金瓶梅》的格局、框架、時間的誇度,與及歷史的厚重感等,都遠在古代宋朝,《白鹿原》大背景則屹立當今,更貼近中國農村社會。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雄奇史詩,全書以陝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的恩怨紛爭,從而印證著當地的畸形和不詳。而書中眾多的人物,不僅走馬換燈般輪番登場,道盡時代的千瘡百孔,更展現了一軸恢宏的、動態的、極富縱深感的現實主義的畫卷。

假如說《金瓶梅》是由潘金蓮引發情慾悲劇,那麼貫穿《白鹿原》全書的,則是一個與金蓮類似的人物--田小娥。她是一個貧窮人家的女兒,她生得嫵媚動人,卻充滿了野性和慾望。可正是這樣一個弱女子,她誕生在舊中國社會,只能是一個“性”符號,先被賣到武舉人家作小妾,隨後雖然找到了心愛的男人黑娃,偏偏又被逐出家門。她遭受過一個女人所能遭受的全部痛苦,而一切凌辱和損害以後,又被她心愛的黑娃之父親手殺害,紅顏薄命到如此境界,頗令筆者痛心。另外,狠心的白嘉軒、狡詐的鹿子霖,此等多面性人物,被作者詮釋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可見深厚功力。

本書講述的白、鹿兩大家族爭鬥,故事時間跨度極大(從清末直至文化大革命),而祖孫三代人翻雲覆雨、冤冤相報,各色人物粉墨登場,更使批判性更為沉重,骨子裡也相當灰暗。《白鹿原》中巧取風水地、惡施美人計、孝子為匪、親翁殺媳、兄弟相煎等細節,又是如此的驚心動魄,充滿著陳忠實的神來之筆。尤以田小娥的悲劇宿命,大量露骨的“性”,更是對虛偽的、殘暴的舊時代,作出一次次深刻揭露,異常觸目驚心。

讀完《白鹿原》感覺很傷感,也許這充滿誘惑,充滿矛盾,又充滿苦難的日子,才是真真正正的生活。但書中白孝文跑到小蛾的窯院,再次用手拔土的時,由於前後鋪墊極佳,拋棄了矯柔造作的煽情,順理點中了讀者淚穴,催人淚下!有人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壞,然後呈現在你的面前,因此世人都不顧一切的追求“美好”,而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難得既有香豔露骨的情慾,還不乏對現實社會的痛斥,文筆質樸,亦透華麗,毫無疑問為華語文壇,建起一座撼人心魄的高峰。

03

餘華《活著》

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活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我認為,這是對“活著”這個無比深厚的詞語最中國化的詮釋。”

《活著》講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關於生命與死亡的鬥爭史。老人的親人相繼離去,直到他惟一的孫子也走了,他買了一頭垂危的老牛,從此二者相依為命,但老人依舊活著,彷彿比往日更加灑脫與堅強。他的活著是一個結局,也同樣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本身就很耐人尋味。餘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的,而不是為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活著》這篇長篇小說成書於1992年,曾經是牆裡開花牆外香,如今已名揚海內外,是作者餘華唯一一部兼有現實主義文學和先鋒文學特徵的作品。這是一部滿溢血淚,用死亡做腳印在冰冷中敘述殘酷的小說,翻閱《活著》,讓人尤感滯重,主人公福貴年輕時是一個百無一用的地主少爺,賭博輸光祖業後就從此一蹶不起,厄運頻頻。先是父親氣急攻心從糞缸上掉下來摔死,母親病死,接著兒子有慶被醫院抽血過多而死,女兒鳳霞產後大出血致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做工遇難橫死,外孫苦根吃豆子被撐死。福貴經歷了一重又一重猝不及防的苦難,生命裡難得的溫情總是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從地主變成貧民,被國民黨抓壯丁,土改,大躍進,文革,分田到戶,最後看著一個個親人相繼離他而去,到晚年,年邁孤苦的福貴與一頭通人性的老牛相依為命……福貴一生的苦難讓福貴懂得了擔當,學會了忍受,他以極強的承受能力,平靜接受苦難的命運,甚至是忍受苦難的命運,他堅強地活下來了。

有人說,《活著》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事實上,作者在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而又執著的敘述,卻使一種近乎含情脈脈的溫和侵入我們的閱讀,他引導我們思考活著的意義,是的,餘華給了苦苦追尋的我們一個看似簡單實則無比深刻的答案:活著是一種過程,生命只是活著,無論幸福或者不幸,都需要我們去經歷,去面對,活著,生命才有意義。有時候,苦難也是生命中的一種必然,不能輕易的放棄生命才是實質。

04

路遙《平凡的世界》

如果評選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你覺得是哪四本書?

1988年5月25日,在陝北甘泉縣一家招待所裡,路遙用熱水敷開痙攣的手,寫完了《平凡的世界》的最後一頁。隨後,他如釋重負般把那支用了幾年的圓珠筆扔出窗外。

《平凡的世界》從1982年開始構思,到1988年完稿,6年間,路遙下煤礦、走鄉村、絕浮華、處陋室,殫精竭慮。待《平凡的世界》完稿,這位40歲不到的原本壯實的漢子,形容枯槁,看起來完全像個老人。這是他的生命之作。小說完成後,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1992年11月17日,路遙因病醫治無效在西安逝世,年僅42歲。全書共103萬餘字,分一、二、三部,也是路遙文集中分量最重的一部長篇。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用生命寫成的書。在亙古的大地與蒼涼的宇宙間,有一種平凡的聲音,蕩氣迴腸。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人生的奮鬥與拼搏,人生的挫折與追求,紛繁地交織,讀來令人蕩氣迴腸。“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書中的這些語言,使人們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從這個意義上看,路遙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將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作品達到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對我們大學生具有鼓舞作用。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六卷。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一幕幕激動人心的愛情故事催人淚下,一次次苦難中展現出的頑強堅韌使人精神昇華,讀起來令人蕩氣迴腸,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平凡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和抗爭意識,它深情關注著普通勞動者的命運,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鉅著。

《平凡的世界》為中國當代掙脫極左的束縛開始改革開放的轉型期留下了史詩般的藝術畫卷。作者把國家大事、政治形勢、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了出來,構成了一幅中國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農村生活的全景式畫卷。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鮮活地表現了那一時期的人們的思想變化。小說“人物運動的河流”中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表現了一代青年農民奮鬥的艱難經歷,而人物活動的宏大背景則是改革開放初期整個社會的各種政策和人們的心態。讀《平凡的世界》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作者對那片黃土地深深地熱愛,對生活、對社會,對歷史、對人生富於哲理性的深刻思考與理解,讀來嚴峻悲壯、真切動人。

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倆在這個平凡的世界中不斷超越自身的侷限,最終獲得生活上的成功,譜寫了一曲充滿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們揭示了人生的自強與自信、奮鬥與拼搏、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並以一幕幕催人淚下的苦難所展現出的人物的頑強堅韌的信念告訴人們:苦難與挫折只是個軀殼,真正廣闊的生活意義在於我們對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誠與熱情中所體現的堅強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飛!”

p.s.你心中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一起來留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