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關於館閣體,歷來頗有爭議:支持者認為其書有相當可觀之處,反對者以為館閣邯鄲學步,禁錮書法創新莫此為甚。到底應該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明清兩朝以科舉取士尤重字跡,在朝廷的推動下,明清初期都曾流行館閣體(明人稱臺閣體,清人稱館閣體)。兩朝初期都曾對士林進行過大清洗,禁錮了文人的思想,迫使人們保守謹慎亦步亦趨,緊跟朝廷的風向而行,不敢妄越雷池一步。這也使得藝術家們普遍只能表現作品上的“好”,而無法達到“妙”的高度。直至明朝中期,文徵明的藝術達到了“好”的巔峰,他將書法的精微一路寫到了極致,如果能夠在思想上再有突破,成就應該不止於此。對於館閣,後人反思之餘,卻是有些矯枉過正,陷入了全盤否定的一元性論調。

誠然,過度地追求法度上的精細嚴謹束縛了書法創作的自由度,扼殺了藝術的豐富性。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何嘗不是書法史上“尚法”傳統精神的一次復興?館閣體崇尚法度,用筆與結體嚴謹細緻,絲絲入扣精緻耐觀,也成就了一些書法家,“三宋二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沈度像

沈度字民則,號自樂。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寫各體,其書婉麗飄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對二沈頗推崇,稱“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時之標,然欲突過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書,李紹《皇朝世說新語》載:“太宗徵善書者試而官之,最喜雲間二沈學士,尤重度書,每稱曰:我朝王羲之。” 沈度官至侍講學士,與其弟粲名重一時,並稱“二沈先生”、“大小學士”。另有“三宋”,宋克、宋遂和宋廣,亦善臺閣書,五人合稱為“三宋二沈”。

當時朝廷很多金版玉冊、重要制誥都出自沈度的手筆,讀書人紛紛效仿,成為流行一時的“臺閣體”。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楷書四箴頁》 紙本,縱29cm,橫1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楷書四箴頁》

“四箴”是宋代理學大師程頤根據孔子《論語·顏淵第十二》中“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發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錄》卷五《克治》載:“伊川先生曰顏淵問克己復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顏淵請事斯語,所以進於聖人。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作品楷法緊結遒麗,具唐人法度,又不過分甜潤,是沈度“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作。

此帖曾經清代乾隆、嘉慶、宣統御府鑑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將其“賞溥傑”,遂被攜出皇宮。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所編《故宮已佚書籍書畫目錄四種》對此事有所記載。1965年由故宮博物院出資購回。 (本段選自華寧文章)

釋文

言箴:人心之動,因言以宣,髮禁躁妄,內斯靜專,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凶榮辱,惟其所召,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忤,出悖來違,非法不道,欽哉訓辭。

動箴:哲人知幾,誠之於思,志士勵行,守之於為,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視箴: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於前,其中則遷。制之於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

聽箴:人有秉彝,本子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閒邪存誠,非禮勿聽。(資料來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如何看待館閣體書法呢

《行書七律詩》 紙本,縱24.5cm,橫29.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行書七律詩》

此帖筆法仍以“臺閣體”為基調,端妍潤麗,亦仿米芾筆意,結字欹斜,遂成緊勁清健之勢。

釋文

伯也馳駐歷歲年,阿咸來省意何專。儒林共說多才藝, 鄉里從知有俊賢。舟艤石城青嶂月,帆開楊子白漚天。到家已是春將半,應念當時蠟鳳圓。雲間沈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