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关于馆阁体,历来颇有争议:支持者认为其书有相当可观之处,反对者以为馆阁邯郸学步,禁锢书法创新莫此为甚。到底应该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尤重字迹,在朝廷的推动下,明清初期都曾流行馆阁体(明人称台阁体,清人称馆阁体)。两朝初期都曾对士林进行过大清洗,禁锢了文人的思想,迫使人们保守谨慎亦步亦趋,紧跟朝廷的风向而行,不敢妄越雷池一步。这也使得艺术家们普遍只能表现作品上的“好”,而无法达到“妙”的高度。直至明朝中期,文徵明的艺术达到了“好”的巅峰,他将书法的精微一路写到了极致,如果能够在思想上再有突破,成就应该不止于此。对于馆阁,后人反思之余,却是有些矫枉过正,陷入了全盘否定的一元性论调。

诚然,过度地追求法度上的精细严谨束缚了书法创作的自由度,扼杀了艺术的丰富性。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何尝不是书法史上“尚法”传统精神的一次复兴?馆阁体崇尚法度,用笔与结体严谨细致,丝丝入扣精致耐观,也成就了一些书法家,“三宋二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沈度像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欲突过二沈,未能也。”明太宗尤重度书,李绍《皇朝世说新语》载:“太宗徵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 沈度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并称“二沈先生”、“大小学士”。另有“三宋”,宋克、宋遂和宋广,亦善台阁书,五人合称为“三宋二沈”。

当时朝廷很多金版玉册、重要制诰都出自沈度的手笔,读书人纷纷效仿,成为流行一时的“台阁体”。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楷书四箴页》 纸本,纵29cm,横14.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楷书四箴页》

“四箴”是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根据孔子《论语·颜渊第十二》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发展而成的道德戒律。朱熹《近思录》卷五《克治》载:“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

作品楷法紧结遒丽,具唐人法度,又不过分甜润,是沈度“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作。

此帖曾经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御府鉴藏。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将其“赏溥杰”,遂被携出皇宫。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所编《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对此事有所记载。1965年由故宫博物院出资购回。 (本段选自华宁文章)

释文

言箴: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动箴: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视箴: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听箴:人有秉彝,本子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资料来自故宫博物院网站)

如何看待馆阁体书法呢

《行书七律诗》 纸本,纵24.5cm,横2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行书七律诗》

此帖笔法仍以“台阁体”为基调,端妍润丽,亦仿米芾笔意,结字欹斜,遂成紧劲清健之势。

释文

伯也驰驻历岁年,阿咸来省意何专。儒林共说多才艺, 乡里从知有俊贤。舟舣石城青嶂月,帆开杨子白沤天。到家已是春将半,应念当时蜡凤圆。云间沈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