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陷入鮮血淋漓的價格戰

“自從2014年亞馬遜發佈Echo,智能音箱已成為國內科技圈最熱門的風口之一。國內頂尖互聯網公司悉數加入到這場智能音箱的狂歡盛宴之中,而中國智能音箱市場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

崛起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陷入鮮血淋漓的價格戰

根據調研公司 Canalys 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到 2018 年年底,全球智能音箱的數量將會達到1億臺,而去年僅有4000萬。2025年,這個數字可能還會進一步增長至2.25億臺。

按地區劃分,美國目前是全球智能音箱的最大市場,截至2017年底的市場份額約為73%。Canalys預計,今年年底美國的市場份額將跌至64%。

與此同時,中國市場正在崛起。Canalys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的智能音箱市場份額約為3%,但今年將增加到10%。

崛起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陷入鮮血淋漓的價格戰

Canalys在報告中稱:“對於智能音箱產品,中國目前還是個小市場,但她卻是一位即將睡醒的巨人。阿里巴巴和小米等本土廠商正在該領域投入巨資,中國市場的潛力極大。”

從 2017 年 7 月開始,隨著百度正式發佈 DuerOS 以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出天貓精靈,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開始起步,並在隨後半年多的時間內影響到全球智能音箱市場的格局。

在市場研究公司 Strategy 的一份統計裡,2018 年第一季度,來自中國的智能音箱玩家,如阿里巴巴、小米已經成為影響這個新興市場的重要力量。

崛起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陷入鮮血淋漓的價格戰

國內智能音箱市場的價格戰

論市場發展潛力,中國無疑還有大量的目標用戶資源在等待被髮掘。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智能音箱市場,那麼國內實際出貨情況到底如何呢?

根據GFK中國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分析》報告,國內的智能音箱銷量在整個2015年只有1000臺左右,到2016年增長到了6萬臺左右。在2017年的1月到10月,整個國內的智能音箱銷量總共也剛剛超過10萬臺。

直到雙十一,智能音箱在銷量上獲得了突破達到了150萬臺。但相比較智能音箱市場領頭羊——亞馬遜的3000萬數據,仍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相對於國外,中國的智能家居產業整體起步較晚。到現在,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需求以及購買意識還處於初級階段,對智能家居的依賴度較低。

為了打入智能音箱市場,自 2018 年 3 月之後,中國智能音箱市場的玩家和玩法也越來越多:

2018 年 3 月,小米推出小愛 mini 音箱,售價 169 元,隨後價格被調整到 99 元;

2018 年 3 月,百度和小魚在家聯合發佈 599 元的帶屏智能音箱;

2018 年 4 月,騰訊發佈騰訊聽聽音箱,售價 699 元;

2018 年 5 月,阿里巴巴新款智能音箱方糖,售價只有 89 元;

2018 年 6 月,百度發佈小度智能音箱,定價 249 元,嚐鮮價 89 元。

針對人工智能音箱還在培育市場的階段,也就是所謂的“燒錢時期”:成本高、售價低,仍處於搶佔賽道的入場節點,互聯網企業又開啟了鮮血淋漓的燒錢和補貼大戰。

暴風集團董事長兼CEO馮鑫曾對此表示:要想佔有智能音箱這個市場,首先要準備好3年燒掉15億。

去年,阿里巴巴AI Lab負責人淺雪曾在接受採訪時曾直言道:“目前人工智能的音箱市場,還在處於開荒的狀態。以阿里對智能音箱的投入補貼為例,其首要的目的還是先拿到進軍智能音箱的‘入場券’。”

最為現實的例子,是百度去年11月推出售價1699元的渡鴉H智能音箱,這款被《華爾街日報》譽為2018 CES最好的產品最終被百度放棄。

最新的消息稱,渡鴉創始人、百度智能生活事業群組(SLG)旗下Raven Studio工作室負責人呂騁已經離職,而百度也在這半年時間先後發佈了兩款智能音箱,尤其是最新發布的小度智能音箱,直接將將價格降到了 89 元。

崛起的中國智能音箱市場,陷入鮮血淋漓的價格戰

這也意味著,智能音箱作為一款全新的品類,只有價格足夠親民,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關注,進而購買。至少在現階段,智能音箱迭代週期還沒有完全形成,從價位上做出區分,也成為促進智能音箱市場爆發的重要舉措。

國內智能音箱市場待普及 尚需突破產能和技術的瓶頸

國內智能音箱市場看似火爆,源自巨頭尋找新入口的“焦慮症”,很多人把“語音識別+喚醒萬物”作為下一代人機交互入口,智能音箱充當了排頭兵。

從盈利模式上看,目前業界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以阿里為典型的巨頭公司,其目的主要還是在提高企業的GMV(成交總額)上,意在AI時代的流量入口。尤其是在線上流量獲取越來越難也越來越貴的行業背景下,爭奪線下流量入口的戰爭也將愈發激烈,前兩年的共享出行盛況也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正在發生的智能音箱之爭,整個行業也不可避免地進入到價格戰、補貼戰之中。

另外一種是以小米、出門問問等切入智能家居的場景,通過硬件售賣來賺錢。具體來說,就通過智能音箱來掌控家庭娛樂和智能中樞,類似於消費者的虛擬個人助理,打通其用戶的穿戴設備、車載、以及智能家居等,起到一個智能中樞的作用。

雖然互聯網廠商對智能音箱熱情高漲,但是目前用戶對產品的接受度並不高。其主要的問題,除了用戶對智能音箱這個新品類的認知還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中國智能家居的產能落後,在產能上難以供應一定體量的產品,給智能音箱的產出增加了難度。

有媒體指出,從去年的雙十一便可以看出智能音箱在產能方面的問題。雙十一開始,天貓精靈到當天9時的總銷量便達到100萬臺,但隨後頁面就是售罄的狀態。直到晚上8點,天貓又以“One more thing”的形式拋售2萬臺做收尾。

用戶發現,購買智能音箱後的發貨日期延時較長,大多數為11月30日前和12月31日前。連阿里都在智能音箱的產能上力不從心,更不用說其他剛剛入局的新手了。

二是智能音箱在漢語的語音識別和語義識別等對話式交互技術上還尚未成熟,嚴重影響著用戶體驗。

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分析師Tracy Tsai曾針對智能音箱做出相關分析表示:在對話方式上,一些中國製造商生產的設備語音識別準確率低,中文自然語言的整體理解和反應依舊不夠成熟,這是阻礙普及的一個關鍵原因。

自然語言處理的主要問題在於中國複雜的語言環境。在中國,根據教育部的數據,中國有多達 130 多種語言(方言),書面文字 30 種。

由於智能音箱是一個非常依賴對話的產品,從語音識別到語義理解,機器都需要對語言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這些是全球企業都暫時無法克服的障礙,即便是深耕中國多年的蘋果,Siri 目前能聽懂的方言也僅僅只有上海話和四川話。

因此,只有當語言交互界面技術成型,並發展為標準服務時,智能音箱在有可能在中國市場真正普及起來。

智能音箱已經變成一個大產業,全球市場規模達到147億美元,雖然它暫時被亞馬遜Alex和Echo、谷歌Home、蘋果HomePod統治著,但是這個市場屬於“英語世界”。至於中文市場,還沒有誰敢說自己是領導者,有100多家公司正在競爭,都想成為引路人。以此來看,與其說這是一場關於國內智能音箱的價格大戰,其背後比拼的是入局公司的資金背景、AI技術背景、資源整合、以及市場開拓等諸多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