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希望更多普通人能夠走進劇場,感受藝術的溫暖與美好;不僅是觀看戲劇,也創作戲劇;不僅是結構戲劇,更重要的是像結構戲劇那樣結構自己的人生,使其達到無限豐富的可能性。——王翔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說起當代中國戲劇,總有一個詞和一個地點是無法繞過、也無法避而不談的,那就是——蓬蒿劇場。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民間投資並獲得社會公演資格的劇場,蓬蒿劇場除了常規的演出之外,起著遠比想象中巨大的作用——有人稱蓬蒿劇場是“衚衕裡的戲劇前沿陣地”。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蓬蒿劇場 · 簡介

2008年8月,蓬蒿劇場成立於北京東棉花衚衕35號;迄今上演劇目200餘部,演出場次逾1500場,平均每年演出300場左右,觀眾人數逾13,500人。其中國內中文演出佔50%,兩岸三地及國際交流演出佔20%,策劃組織國際藝術節佔30%。以跨文化國際交流、藝術節、出品劇目為主要活動內容。

蓬蒿劇場是國際性劇場。常駐劇團包括北京極具知名度的“北京演員工作坊”、“北京IMPROV”、“北京國際戲劇體驗機構”。常年上演歐洲、北美最新劇目。保留劇目有:《孤兒》( Orphans)、《靈》(Wit)、《一個人的莎士比亞》(Revel’s World of Shakespeare)等。並與德國、法國、瑞典、瑞士、以色列、英國、美國、日本、意大利、捷克、波蘭、丹麥等國家的劇團、劇場長期保持交流合作項目。


蓬蒿劇場獨立承辦的戲劇節有:“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北京東城青年戲劇演出季”、“北京-上海雙城記戲劇交流活動”、“北京國際獨角戲戲劇節”“亞洲文化視野-旅程藝術節”“中日舞蹈論壇”“丹麥兒童戲劇節”。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蓬蒿著名的劇場門牌

從2008年到2018年,蓬蒿劇場走過了整整十個年頭。從小劇場的活躍期到低谷期,從快速發展到分崩離析,蓬蒿劇場走出了一條小劇場的新路——在中外之間不斷搭建橋樑,在知識和信息大量堆砌,浮躁盲目的的當下為所有渴望找回精神歸屬的人們建立了一個家園。

除此之外,蓬蒿將大部分關注點擴展到我們所處的生存空間之外。“戲劇和表演的創作源頭除了自我表述之外,更是對人的關懷以及對現實社會的感受”——蓬蒿秉承著這樣的理念,鼓勵所有創作者和觀眾一道打開劇場的大門,走到城市的街頭巷尾,重新審視作為公眾風景的劇場。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蓬蒿劇場過往部分戲劇活動海報

“因為成本高而數量少,因為數量少而被遺忘”。作為勇於探索的先行者,王翔和他的蓬蒿劇場也有著困難的一面。但不管怎樣,蓬蒿劇場也算走到了第十個年頭,這座從李白的名句“我輩豈是蓬蒿人”中得名的民間非營利小劇場,依舊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我押上全部身家性命,保住這個發生過、留有無限溫暖記憶的空間,讓它可以永續經營,讓後人永遠可以觸摸到。”這大概就是王翔正在做這件事情的意義。

7月8日下午3點,讓我們一起走進蓬蒿劇場和它過去的十年,走進一個懷揣著藝術夢想的牙醫,走進王翔老師。

一個人,

最高的生命表達,是藝術表達;

最後收穫,是付出;

最大的資源,是他的周圍(他的母語國家)更好。

王翔,蓬蒿劇場創始人

嘉賓簡介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王翔

王翔,牙科醫生,中國第一位從事人工種植牙課題的研究生,早年移民加拿大又回國,創辦中國最早的私人牙科診所連鎖企業——今日齒科。2008年,投資120萬元,創辦中國第一家民間獨立劇場——蓬蒿劇場,九年來,用自己三個牙科診所的收入,累計虧損補貼1000多萬人民幣,維持蓬蒿劇場運營,上演500多部、3000多場戲劇,發起和連續承辦七屆中國最大的國際戲劇節——“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

當初人們問王翔,為什麼創辦蓬蒿劇場,他回答是為了抗拒恐懼,現在知道,是在把世界的意義渡過河。

他(王翔)不是一個高大威武的人,但是又做著這麼一件烏托邦的事情。所以一切的戲劇性都在他身上。

賴慧慧,前蓬蒿劇場工作人員

特邀主持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斯年

斯年,編劇/舞臺劇導演。2008年在廈門創立獨立劇團貓劇團。劇團成立至今,始終堅持以優質劇目演出和戲劇分享活動為戲劇文化在廈門的推廣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曾師從著名作家女性主義學者林丹婭,作品多蘊含獨特的女性主義視角來審視社會人心,其中原創作品《美人計》曾頗受知名學者艾曉明老師的好評,《第二次遷徙》入選中國婦女發展網絡基金項目。近年來,也涉足兒童劇及影視創作領域,開始了更多角度的作品嚐試。

劇本朗讀

藝術不是生命的副產品,生命是藝術的副產品。

—— 布羅茨基

本次劇本朗讀的作品是《塞納河少女的面模》《尋找劇作家》《三姐妹》。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塞納河少女的面模》

出品:蓬蒿劇場

出品人:王翔

編劇:童道明

導演及舞美設計:張子一

劇本介紹:

《塞納河少女的面模》是為了紀念馮至先生的一部原創話劇。該劇的創作起源於馮至先生的真實故事,及他的大量詩作,其中也有馮至和季羨林長達一生的友誼和晚年時刻最動人的交往。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尋找劇作家》

藝術顧問:藍天野

藝術指導:劉立濱

劇本指導:黃維若劇本工作室

編劇:陳小玲

導演:王曉凡

舞美、燈光設計:呂波

劇本介紹:

劇本截選了曹禺先生創作(《雷雨》《日出》《北京人》)的幾個片斷。採用現實和創作生活相交織的結構方式。

此劇所要探討的不僅僅是曹禺一個人的創作困境,也是整個社會和國家在對待文藝工作者,特別是有才華的創作者的個性與社會需要之間存在的許多困擾。希望藉著對"中國第一劇作家"創作走向枯竭的思考梳理時代對藝術的全新觀念:寬容、真實、現實主義下的理想主義境界追求。

“蓬蒿十年戲劇藝術·生命美學大展”開幕沙龍

《三姐妹》

導演:裡馬斯·圖米納

編劇:契訶夫

語言:立陶宛語

劇本介紹:

《三姐妹》是俄國作家安東尼·巴普洛維奇·契訶夫與1901年創作的話劇。三姊妹一直渴望著回到他們少年時生長的莫斯科去生活。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精神家園、最嚮往的地方。在三姊妹心中,這個精神家園就是莫斯科。然而生活在悄悄地變化著,在她們的美好理想與現實庸俗的衝突中,理想似乎距離她們越來越遠,而對於精神家園的渴望、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卻從來沒有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