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本文據《李德生回憶錄》整理,李德生時任中國人民志願軍12軍35師師長。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1951年,12軍35師師首長抗美援朝出國前在鳳凰車站(靠近丹東的一個小站)留影。右起:劉昌政委、李德生師長、魯之沫政治部主任、張鐮斧參謀長。

我軍在朝鮮戰場上第五次戰役後,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敵我雙方形成對峙局面。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指導方針。軍事上則實行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戰略,以削弱敵人,壯大自己,改變敵我力量對比,最後戰勝敵人。

1951年7月10日,敵人被迫與我進行停戰談判,當其無理要求遭我拒絕後,中斷談判,向我發動“夏秋季攻勢”。

11月3日至8日,12軍奉命接替67軍在金城地區的防務。

我師上陣地之初,正趕上敵人“秋季攻勢”後的所謂“餘威”,敵人不斷以一個排到兩個營的兵力對我進行騷擾和進攻。我師在第一線的指戰員依託野戰工事,在上級各種火力的支援下,英勇機智地進行戰鬥,殲滅了大量的敵人,守住了陣地。

在粉碎敵人的進攻中,我一直在一線陣地上指揮。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就是兩個團在前、一個團在後的後三角部署,每個團防禦正面太寬,一線14.9公里的正面只有4個營防守,兵力太少,通信手段落後,電話線經常被敵人炮火摧毀,團的機動力量少,敵人很容易從某一點突破。此時,電話聯繫不上,彈藥送不上去,傷員運不下來,師預備隊遠在10多公里之外,被敵飛機、炮火攔阻,不能及時趕到,就是趕到了,因地形敵情不熟悉,也難以發揮戰鬥力。比如11月17日,南朝鮮軍6師2團以兩個營向我104團狹長陣地發起進攻,我6連堅決抗擊,經4小時激戰,殲敵360餘人,但敵我力量相差太懸殊,地形又對我不利,工事被毀,陣地被敵佔領。後我投入兩個連的兵力反擊,才收復了陣地,但付出了很大的傷亡。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我前沿陣地多次出現丟失後再反擊收復的情況,說明我們防禦陣地的韌性較差。我們決定打破常規,改變後三角兵力配置,把3個團全部部署在一線。我向軍長曾紹山作了請示並陳述了理由:3個團投入一線,每個團的防禦正面從7.5公里減少為5公里;兵力集中,空隙減小,縱深增加,韌性加強,各團一線部隊和預備隊之間距離短,後面和前面聯繫方便,平時可以輪番到前沿鍛鍊,熟悉敵情地形,戰時能迅速增援前沿,充分發揮戰鬥力;起伏的山地,敵人能展開兵力的地方少,不可能集結部隊進行大規模的進攻,我們佔據幾個主要制高點,以點制面,多控制預備隊,對敵團以下兵力的進攻,各團投入預備隊營,就能解決問題;我側翼有友鄰部隊防禦,防禦縱深沒有後顧之憂;更有利戰鬥勤務保障。曾紹山軍長經過分析研究,在電話裡又跟我進行了討論,批准了我們的方案。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1978年,李德生(左四)、許世友(左三)、曾紹山(左二)、江擁輝(左五)等合影

實踐證明這種並列部署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從1951年12月到1952年3月這4個月時間內,敵人向我發動了大大小小的進攻達40多次,都被我擊退,沒有丟失一個陣地,並殲滅了大量的敵人。

我軍接受防務之初,陣地上工事少,只有簡單的掩蔽洞。開始,部隊在這個基礎上構築開掘式加掩蓋的工事,雖然也考慮到了敵人的重型炸彈、炮彈的破壞力,但僅僅強調頂蓋的厚度,所謂“堅不堅、一丈三”。戰鬥實踐證明加掩蓋的土木工事,經不起敵人重型炸彈和炮彈的襲擊。746.5高地105團3連前沿排一個頂厚4米多,被複直徑20釐米以上木料6層的土木質掩蔽部,被敵人兩發8英寸重炮彈擊毀,在掩蔽部內的12名同志全部犧牲。這一血的教訓,迫使我們深思一個問題:構築什麼樣的工事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

11月中旬,天降大雪,我和作戰科長狄循爬山越嶺,到前沿陣地尋找答案。戰士的創造給了我有益的啟示。剛上陣地,103團7連2班將原來的“貓耳洞”向裡再挖進六七米,構成一個坑道掩蔽部;104團4連副指導員鄧從寬同志,帶領3班戰士也挖了同樣的坑道掩蔽部。這兩個坑道掩蔽部都經受住了敵人重型炮彈的轟擊。以後,守衛在746.5高地上的104團3營指揮所更向前發展一步,他們把坑道挖通,並且加了被複,敵人每日上千發的炮擊都安然無事。這充分說明,坑道是適合朝鮮戰爭這樣現代化條件下戰爭的工事。我組織各團領導在前沿陣地召開了“築城”會議。大家參觀了前沿陣地的雛型坑道,一致認為這是一線官兵摸索實戰經驗的結晶,可以在全師各陣地上推廣。

剛開始構築坑道時因沒有經驗,加上每日還要與敵人戰鬥,進展較慢,特別是在堅石上作業進展更慢,每日只能掘進10幾釐米。怎樣才能提高速度?我帶一名作訓參謀到一線陣地查看“築城”情況。當我們來到600高地時,發現103團5連2班礦工出身的副班長王鎖昌同志創造的“分組作業法”,全班40天時間,打穿了一條長90米,高1.3米,寬1.4米,並有4個坑道口的坑道。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志願軍依託坑道作戰

我問王鎖昌:“你怎麼想起分組作業法?”

王鎖昌回答說:“人多工具少,坑道里轉不過身來,你碰我,我碰你,我覺得這樣下去又累人又誤工,就把全班分成3個組,每組3個人,8個小時換一次,日夜不停工,人不疲倦了,進度也快多了。”

我又參觀了他們的坑道,發現他們還搞了3個鐵匠爐,自修鋼釺等工具。我覺得王鎖昌這個班不等不靠,想辦法,動腦筋,創造了“築城”的好經驗。我給這個坑道取名叫“紅旗洞”。我們在這裡又開了一次現場會,推廣他們的經驗,並給王鎖昌同志記一等功一次,5連2班記集體二等功一次。全師上下很快行動起來,工具缺乏時像王鎖昌班那樣搞鐵匠爐,自制和修理工具;爆破缺乏炸藥時,拆除沒爆炸的炸彈、炮彈掏炸藥。同時,我們還把二線部隊和各後勤分隊組成強大的運輸隊,不停地給前沿陣地送工具器材和炸藥。10幾公里長的前沿陣地,錘擊聲叮噹,爆破聲隆隆,展開了熱火朝天的“築城”競賽,開展了立功運動和給坑道命名活動。短短几個月,共挖成坑道675條,全長21065米,各種掩體7172個,交通壕217020米,屯兵、屯糧、屯彈有了可靠的保障,人員傷亡大大減少,為進一步穩固陣地,戰勝具有優勢裝備的敵人,創造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在兩軍相持、戰線較為穩定時期,毛主席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積小勝為大勝”的作戰指導思想。為了貫徹執行這一重要指示,我們要求部隊,大力開展冷槍冷炮狙擊敵人的活動,積小勝為大勝,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為了把這個活動開展好,師裡辦了教導隊,組織班、排骨幹集訓各營連的神槍手們努力掌握敵人活動規律,認真總結冷槍冷炮消滅敵人的經驗,在幾百米距離內,敵人一露頭,就把他消滅,搞得敵人心驚肉跳,白天不敢隨便出來。

在以冷槍冷炮狙擊敵人的同時,我們還主動出擊,積極殲滅敵人,把鬥爭焦點推向敵人前沿。我師一線上的作戰分隊,廣泛採取偷襲、強襲、伏擊、反伏擊等作戰手段,積極殲滅和消耗敵人,搞得敵人不得安寧。12月9日夜,103團5連李漢章等7人,組成戰鬥小分隊,深入敵轎巖山主陣地,連續打掉5個地堡,殲敵5個班。敵人誤以為我軍發動反擊了,整個陣地一片混亂。敵人連遭我小分隊的襲擊後,十分惶恐,日夜龜縮陣地,有些美軍到夜間都不敢出來大小便。後來,敵為防我偷襲,在陣地前沿安放了許多微型無線電偵聽器材,我軍很難再摸入敵陣地。

敵人龜縮在工事裡對我築城是好事,但也使我們對當面敵情變化了解少了。我向幾個團長交代,能不能在近期內抓幾個“舌頭”來。正巧105團陣地746.5高地前一個石洞裡原住著一戶朝鮮人家,只有姑嫂倆,最近搬走了。團長譚笑林與偵察股長陳德平、偵察排長姜興福反覆研究,決定選兩名偵察兵巧裝這朝鮮姑嫂倆,將敵誘出陣地。12月22日至30日,“姑嫂倆”每天在石洞裡出沒,偵察排在石洞附近的雪地裡設伏7晝8夜,終於引出美軍一個排,被我殺傷20多人,活捉2人,經過審問,弄清了當面敵情。這一成功戰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嘉獎。

我前沿部隊越打越聰明,採取各種手段打擊敵人。1952年1月22日夜,103團5連連長李閻貴率領兩個排摸入敵陣時與敵巡邏隊遭遇,他們搶佔有利地形,採取攔頭、截尾、擊腰的戰術手段殲敵39名,俘敵4名。104團、105團偵察也連續設伏成功,殲敵50多人,俘敵3人。我們還經常組織一線分隊前出陣地,採取抵近爆破、發射槍榴彈和埋設反坦克地雷等方法,與敵坦克周旋,打擊“烏龜殼"的威風。103團4連張再雲班,根據敵人坦克外出活動的特點,巧布地雷陣,在中芳坪附近,一次就炸燬美軍坦克6輛。

1952年5月31日,南朝鮮軍6師19團兩個連兵力向我105團4連1排陣地發起進攻。激戰3小時,殲敵一部。因敵我力量太懸殊,為減少傷亡,1排各班分別轉入坑道堅守,表面陣地遂為敵人佔領。這時我主陣地集中20餘門火炮,對陣地上敵人轟擊,坑道內我軍向坑道口附近敵人射擊,內外夾擊下,敵遭重大殺傷。戰鬥中,敵人曾向坑道內投擲了一個約30公斤的炸藥包,共產黨員、排長常國華衝至坑道口,拔下導火索,保護了全排人員及坑道安全。這次戰鬥持續8個多小時,殲敵150餘名。常國華榮立一等功。

7月7日23時55分開始,南朝鮮首都師1團3營,在飛機和大量火炮的配合下,向孤峴西南我105團9連2排陣地猛攻,1小時內陣地落彈1萬餘發,我野戰工事大部被毀,經4小時激烈戰鬥後,2排轉人坑道作戰。當晚,105團7連進行反擊,在炮火支援和我轉人坑道人員的配合下,僅24分鐘就奪回全部陣地,並連續擊退敵一個排至兩個連兵力的10餘次反撲。戰鬥至9日結束,共斃傷敵450餘名,使敵完全喪失戰鬥力。我7連榮立集體一等功一次。

經過鞏固與擴大陣地的鬥爭,我大量消滅了敵人有生力量,陣地更加鞏固,部隊士氣越來越高。而敵人在這3個多月的時間內向我師陣地發動的13次大的進攻都以失敗告終,士氣更為低落。我軍大規模向敵出擊的時機已經成熟。按軍要求,我們衝定選擇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與690.1東北無名高地,作為主動出擊的目標。

8月5日,我104團兩個連,一舉攻佔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敵稱“京畿山”,因守敵是南朝鮮軍“京畿師"部隊),全殲守敵。接著我與敵展開了連續兩晝夜的爭奪戰,殲敵500餘名。在這次激烈的爭奪戰中,我104團4連出現了捨身殺敵的英雄楊春增。8月6日,4連3排副排長楊春增,率一個班打退敵人7次反撲,陣地上只剩他和衛生員牟元禮時,敵人又開始反撲,他命令牟元禮去找彈藥,自己待敵接近後,手持最後一個手雷沖人敵群,壯烈犧牲。戰後,志司給他追記特等功,授“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共和國英雄”稱號。我軍廣泛開展“向楊春增烈士學習,做楊春增式英雄”的活動。為了紀念楊春增烈士的英雄業績,他的家鄉河北省沙河縣為他修建了紀念碑。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楊春增

9月6日,軍決定由我統一指揮34師101團和35師104團,同時出擊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690.1東北無名高地和618高地。敵先後投入南朝鮮首都師第1團、機甲團及南朝鮮第3師10團等部,在航空兵、炮兵掩護下,不惜代價,輪番攻擊,妄圖奪回陣地。我101團與敵反覆爭奪54個晝夜,先後與敵約150個連的兵力激戰197次,共殲敵3954人。

經過座首洞東南無名高地和690.1東北無名高地的6次爭奪戰,南朝鮮“京畿師”受到了沉重的打擊。我取得多次爭奪戰的勝利後,士氣更加高漲,戰鬥經驗更加豐富。為了擴大防禦陣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我又向慄洞東山611高地之敵發起攻擊。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志願軍搶佔高地

慄洞東山地勢較高,面積約1平方公里,是敵防禦前沿較突出的一個支撐點,因其形似圈椅,故名椅子山,為南朝鮮“京畿師”機甲團2營6連、5連兩個排、兩個營屬火器排,共8個排兵力防守。為了迅速佔領陣地,減少我方傷亡,大量消滅敵人,我們攻打611高地時,準備工作做得非常充分。我帶作戰科長狄循和103團團長王西軍等,到離敵陣地最近的龍鶴山上觀察敵人陣地,看了整整兩天,並派103團3連試攻一次,敵火力點暴露後,3連立即撒回。摸清了敵火力點,我們就想對策,決心發揮直瞄火炮的威力,迅速有效地摧毀敵人的工事和火力點。我決定把配備我師的坦克、自行火炮全部運到龍鶴山我陣地前沿。為了不被敵人發覺,一到夜晚,要求炮兵火力掩護,在隆隆的炮聲中我們組織大家連推帶拖,硬是把4輛坦克、4門自行火炮開到了山上,挖好掩體,對坦克、火炮進行充分偽裝。火炮到位後,我們採用解放戰爭中打襄陽西門的辦法,把敵陣地上的火力點編號,各門火炮打擊的目標都明確分工。主攻分隊103團2營還選擇相似地形進行了演習。

10月6日16時15分,我坦克、自行火炮、迫擊炮等大小60多門火炮一起開火,摧毀了敵人的火力點,配屬我師的12門卡秋莎火箭炮打兩個齊放,敵陣裡一片火海。我103團2營6連僅以4分鐘時間就奪取了主峰。18時,611高地被我全部佔領,共斃敵300餘名,俘敵63名。在以後的4天中,敵人以一個營的兵力向我反撲21次,均被我擊退。此次戰鬥,共斃傷俘敵營長以下1000餘名。

經過此次戰鬥,進一步擴大了我方陣地,改善了我們的防禦態勢,同時,使部隊得到了更大的鍛鍊,特別是豐富了對敵堅固設防陣地進行攻擊的經驗。這次戰鬥,後來被軍事科學院編為抗美援朝作戰經驗戰例之一。

攻佔慄洞東山主峰戰鬥中,我師屢建戰功的著名英雄、103團6連1排長劉鳳勇同志,為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為表彰劉鳳勇同志的功績,志願軍領導機關,給他追記了特等功,並授予他“二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他所在的6連1排也榮立集體一等功。

遭到多次打擊後,南朝鮮首都師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不得不倉皇撤離陣地。該師師長也因“作戰不力”,被李承晚撤了職。

朝鮮金城防禦一年,什麼戰術讓美軍夜間不敢出來大小便?

1952年,時任12軍副軍長的李德生在朝鮮戰場前線指揮所坑道口

9月間,我被任命為第12軍副軍長,仍在師前線指揮所繼續指揮戰鬥。11月1日,我師勝利完成陣地防禦任務,後把陣地交給67軍防守。

金城防禦一年,我師先後與美軍24師,南朝鮮3師、6師、8師、首都師進行大小戰鬥421次,共殲敵19000餘人,勝利地完成了上級賦予的防禦作戰任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