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澆頭面

照理說是北方人愛吃麵食。不光有面條,還有各式各樣的餅、包子、餃子,飯桌上的主食往往不是白米飯。而在上海,很多人是不能想象一日三餐裡沒有一頓白米飯的,不過這並不影響上海人發展出“本幫面”這一飲食種類,而且上海人對於麵條的喜愛和講究也是很值得細細體味。

結合幾家之長的上海面

上海面系統中有本幫面、蘇幫面、揚幫面和浙江面,後三者逐漸本地化而和本幫面結合創新變成上海面。其中蘇幫面是上海面的主幹。

陸文夫在《美食家》裡所講的蘇式麵館的切口在上海是用不到。上海不是寬湯就是拌麵,不喜蒜葉(直接免青了),蔥花不可少。上海大多數麵店直接把澆頭放在面上,少數店單獨裝盤讓客人自己過橋上澆頭或者分開吃。

1

麵條

上海面,浇头面

龍鬚麵

上海面分細面寬面,細面又叫龍鬚麵沸水中煮7秒鐘即可撈取,加上沸湯澆頭即可。比之北方面,寬面不寬,寬面煮的時間要略長,煮不好就糊掉,上海面是機軋面,不筋道,不耐久煮,其實也不可煮透,上海面要求熱碗熱湯,面到桌上的過程也是繼續被加熱的過程,吃上海面還要快,幾分鐘搞定,否則面和麵湯就糊了,不好吃。大多數喜歡上海面的人都練就一副熱湯吃快面的本事。

2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湯麵的湯頭分白湯、紅湯。白湯又分清湯、混湯。清湯老法用雞鴨骨架、大骨、鱔魚骨,有時加螺螄熬製而成。混湯色白,原因是骨架煸炒過,煨面多用混湯。紅湯是白清湯基礎上加鮮醬油和糖熬製成。事實上如此講究的麵湯現在多以不見,大多數麵湯無非開水味精加熟素油而已。不少人記憶裡,小辰光的上海多為白湯麵,現在隨著蘇幫面再度進入上海,紅湯又成主流。上海面裡有兩個特別用湯品種,咖喱牛肉湯和雞湯。

3

澆頭

上海面,浇头面

澆頭這個詞在字典裡的解釋是:方言,指加在盛好的麵條或米飯上的菜。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裡就有記載:“面有澆頭。以長魚、雞、豬為三鮮。”而從民間俗語來看,北方也有一個詞“折摞”,原本的意思是折而摞之,收拾,整理。之後便成為一種指代,指飯桌上的剩菜,或者把幾樣質地相似的剩菜,摻和後加熱形成一個“叫不上名”的新菜。上海面的澆頭有幾十種,葷素皆有。

人人愛吃的澆頭面

雪菜肉絲麵

上海面,浇头面

雪菜肉絲麵是名氣僅次於陽春麵的上海面,需要先煸炒肥肉絲,再抄雪裡蕻,最後加瘦肉絲炒成澆頭直接放在湯麵即成。舊時上海滄浪亭麵館最佳,許多老上海都最愛此面。

大排面

上海面,浇头面

大排面是真正的上海特色面,帶骨大排要用刀背把大排的肉質細細橫豎剁剁松,醃上一個小時,再拖上蛋清和澱粉下油鍋煎至兩面泛黃,然後加水加料紅燒,最後用紅燒的湯汁澆進另鍋煮好的麵條裡,蓋上大排和碧綠的青菜心,即成上海人最解饞的湯麵。

燜肉面

上海面,浇头面

燜肉面是蘇幫面的當家葷面。燜肉採用五花肋條肉,過水斷生的肉放回鍋中,加蔥結、姜塊(拍松)、蓋上鍋蓋,上旺火燒沸,去蓋,加入紹酒、醬油、精鹽,肉面上用3只圓盤蓋沒,再將鍋蓋密,燒開後轉微火燜約3小時(中間不能開蓋)至酥爛,揀去蔥姜,用笊籬撈出肉,抽去肋骨,即成燜肉,切成一釐米厚的肉塊,放入冰箱冷存,食時加入,此法也可做燜蹄。燜肉面也有紅白湯之分,蘇幫面以紅湯,上海本幫面以白湯,老上海以德興館和森義興最著名。

上海面,浇头面

德興館平均賣出每兩碗麵,其中就有一碗是燜蹄。麵條放進去之前,還要再加一勺高湯沖淡,這也是手藝,太多味淡,太少又嫌鹹,一定要正經主廚來操作,才恰到好處。德興館的高湯別人學不了,用料猛就是關鍵,只有他家拿得出大量髈骨與鱔骨吊湯,量足湯濃。

鱔絲面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本幫面有鱔糊面,用鱔絲、茭白絲,重油、重糖、重醬勾水澱粉炒成加上蔥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實就是小量的本幫名菜響油鱔糊。鱔絲面不是鱔糊面,炒鱔絲不用茭白絲,不勾芡或薄芡,南潯一帶鱔絲還是乾煸的。鱔魚在六七月份最佳,所以一旦過季,味道就沒有那麼嗲了。

辣肉面

上海面,浇头面

辣肉是上海特色澆頭,肉丁(先要裹上水澱粉)斷生後入鍋加醬油、自制辣椒粉和糖煸炒即成。以前是大富貴和沈大成比較著名,現在黃河路鳳陽路上有個“滬上一家辣肉麵館”,評價不錯。

上海面,浇头面

炸醬麵和辣醬面

上海面,浇头面

許多人包括上海小孩會混淆辣肉面和炸醬麵,老底子炸醬麵和辣醬面是一回事,現在分出來了。上海炸醬麵和北京炸醬麵不一樣,上海炸醬用肉糜加幹辣椒末、醬油、鹽和少許白糖叫紹酒翻炒而成澆頭。炸醬麵在上海有湯麵和拌麵,感覺還是拌麵比較香。

辣醬用土豆丁,豆腐乾丁,小筍丁還有少許肉糜, “幹辣椒”丁,分別入鍋,用少許油小炒在一起,少水但不要太乾即成。是比辣肉更經濟的麵食。炸醬麵現在不太好找,據說襄陽路上有一家小店“老地方”,炸醬麵賣相不錯。

八寶辣醬面

上海面,浇头面

八寶辣醬是在炒辣醬的原料(辣醬、豆瓣醬和甜麵醬)上用蝦仁、雞肉、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香菇、筍片等八樣主要原料烹製。是炸醬麵和辣醬面的高級版,一般小麵館不做的。

爆魚面

上海面,浇头面

爆魚面的澆頭爆魚,上海又叫燻魚,事實上爆魚和燻魚在製作工藝上有差別的。上海燻魚在青魚塊炸好後充分浸入醬汁,味重濃郁,口感有韌勁。蘇幫面的爆魚味淡,更突出爆魚的皮脆柔嫩。上海爆魚面是德興館,蘇幫面的爆魚面則在常熟。

滄浪亭的幾樣特色面

蔥油開洋麵

上海面,浇头面

蔥油開洋是澆頭,小盤奉上,食客自行過橋。滄浪亭原是上海第一蘇幫麵館,其滄浪亭三字舊日出自吳湖帆之手,現在的出自錢君匋。蔥油開洋麵是他家首創。

雪菜黃魚面

上海面,浇头面

現在人會把雪菜黃魚面和雪菜黃魚煨面混為一談,但是兩碼事。雪菜黃魚面是蘇幫面採用了寧波菜特色製作的澆頭。

蝦腰面

上海面,浇头面

用蝦仁和腰花同時爆炒做澆頭,吃其脆嫩鮮美,蘇州朱鴻興創制的名面。

大腸面

上海的澆頭面中,大腸面是不可或缺的一塊響噹噹牌子。總體來說,大腸面澆頭分兩類。

上海面,浇头面

一類用的是豬大腸的腸尖,是最嫩最脆的精華部分,腸味較淡。腸尖總是現澆,點了單,廚房裡立即濃油爆炒一下,裝一碟子端上來,讓你自己斟酌下多少到面裡。

上海面,浇头面

草頭圈子

另一類則是用了肥肥的直腸,直統統的,可以橫切成圓圈。著名的本幫菜草頭圈子,指得就是紅燒大腸切片。圈子重在粗壯豪邁的質感,特別肥碩柔韌,很有嚼頭。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灘有著名的“盧灣四碗麵”,這是曾經的“上只腳”盧灣區私營小麵館的榮譽,各自依著老闆有綽號。對此網上比較靠譜的版本是:“長腳面”、“炸彈面”、“縮頭面”、“大腸面”。這其中,“長腳面”是青菜肉絲湯麵,只有攤頭小推車,半夜擺出來,最具神秘色彩。“炸彈面”以素澆出名。“縮頭面”即香葛麗,麵條十分彈牙,王志文愛吃這裡的大腸面,於是拍成照片成了招牌。至於“大腸面”,名字說明一切。

上海面,浇头面上海面,浇头面

在黃浦區復興中路近東臺路這裡有家店,紅堂堂的招牌就仨大字——“大腸面”。這家店最厲害的一點,就是夏天關大門歇業,因為大腸易變質,十分牛氣。環境糟糕,食客如雲,午餐時樓上樓下店內店外都擠滿。

素澆頭

素雞面

上海面,浇头面

素雞是豆製品,上海素雞是用醬油,白糖等煨制而成。功德林的面不錯,素雞味精太重,有點遺憾。

羅漢上素面

上海面,浇头面

羅漢上素面是素面裡的勞斯萊斯,用料為水髮香菇﹑水發口蘑﹑水發發菜﹑水發腐竹 ﹑水發木耳﹑水發銀耳和冬筍﹑青椒﹑胡蘿蔔﹑油麵筋﹑炸馬鈴薯。用濃油赤醬燒成。玉佛寺素齋的羅漢上素面最好。

其它澆頭

上海面,浇头面

鎮江餚肉

所有小菜均可做澆頭,鎮江特色餚肉、炒豬肝、腰花、辣肉絲、青椒肉絲、鴨腿等等,素面則有香菇面、雙菇面等等不一而足。不同澆頭還可雙拼或三拼。素雞腰花面就是雙拼,而爆魚豬肝牛肉麵就是三拼。為增加鮮頭,小麵館提供額外鹹菜或鹹菜毛豆作為調料小菜添加,額外的小澆頭還有荷包蛋和醬煨蛋(北方人叫滷蛋,用料上有差別)。

上海面,浇头面

夏天吃碗拌麵最是爽口

冷麵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夏天第一位的麵食便是冷麵。現在的工藝創於上世紀50年代的四如春,麵條先蒸後煮,再用冷風吹涼的辦法加工,為上海獨有之制。冷麵的麵條用的是加了蛋的寬面,呈淡黃色,也更有彈性;面寬似韭葉,而且很薄。而醬料為2:1的花生醬和芝麻醬,此外加生抽、香醋和辣油。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面,浇头面

有一位市民說,他最愛清冷麵,不喜歡綠豆芽,雖然冷麵也可配澆頭,但他個人認為多此一舉:“上海人冷麵要配湯,老上海人喜歡咖喱牛肉湯,雞鴨血湯或油豆腐線粉湯,個人覺得油豆腐線粉湯更搭配些。年輕時火力壯的時候,喜歡赤豆刨冰配冷麵,時常為此鬧肚子,但樂此不疲。”

上海面,浇头面

說到澆頭的話,銀芽三絲、素什錦、辣醬、四喜烤麩、鱔絲、大排等五花八門,各有各愛,但基本上都是代表著地地道道的本幫風味小菜。

上海面,浇头面上海面,浇头面

而在很多本地老吃客看來,冷麵有兩種澆頭是必備的,一種是銀芽三絲,另一種辣醬。銀芽三絲澆頭,用的是茭白絲、青椒絲和肉絲,辣醬澆頭則是用豆腐乾、黃豆、洋山芋丁和肉丁,加上辣醬炒出來。

蔥油拌麵

上海面,浇头面

蔥、油、醬油、糖、面五樣即成上海另一著名特色麵食:蔥油拌麵。該面食關鍵在蔥油,將香蔥放入油鍋裡用小火慢慢的熬,待香蔥變成金黃色時放醬油和糖繼續熬,糖融化時就可以關火,如此蔥油就熬好了。

上海面,浇头面

高級點可以加入開洋,澆入煮好的乾麵上桌,此乃上海特色面。近年餐廳中有大蔥代替香蔥,不好吃,光明邨蔥油拌麵可以一試。

麻醬拌麵

上海面,浇头面

煮好的熱面不走湯,加上調好的芝麻醬、鮮醬油(加白糖兌水)、芝麻油、辣油、蔥花也有,再加肉汁的。上海德興館和味香齋專於此道。鼎泰豐也有,但面軟了點。

小辰光最愛吃兩面黃

兩面黃

上海面,浇头面

蔣經國在蘇州讀書的時候最喜歡吃的麵點是兩面黃。兩面黃有硬、軟“兩面黃”之分,硬“兩面黃”是生面油炸,軟“兩面黃”是熟的硬麵濾幹再炸,兩面都炸成金黃色,然後撈出放在盤子上,再將澆頭連滷澆在面上,吃時將面塊翻身,讓醬汁充分浸潤面塊,配蛋絲湯果腹,要脆滑。

上海面,浇头面

小時候媽媽會在家裡做的小吃

上海兩面黃原本最出名的是沈大成(蝦仁兩面黃為最,韭黃肉絲也不錯)和王家沙,不過時風以變,兩面黃一來工藝複雜,二來油大不合時尚,三來如今師傅一味求脆,失去軟的一層風味,還不如嚼乾脆面,捧場者日少。講究的老上海人會說,王家沙的兩面黃是生面在烤箱裡考成面盤再烹製的,“伐正宗了”。

還有一種上海炒麵

上海面,浇头面

上海本幫菜餐廳有時會提供上海炒麵,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街頭炒麵。上海炒麵的麵條很粗,約略筷子,用生煎饅頭的鐵鍋炒,配雞毛菜或青菜,醬油、少許糖,口味粗獷奔放,甚是過癮管飽,是上世紀80、90年代上海街頭的重要吃食。上海炒麵重油濃醬,容易學,幾乎每個早餐集中攤點都有,不過現在正宗的比較難找。

上海面,浇头面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