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

中國養老問題面臨巨大壓力, 你做好心理準備了嗎? 如果你想指望你的養老金,你就要失望了! 據華夏時報報道,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活著,錢沒了!而這句笑話,恰恰就是中國養老即將面臨的問題。

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2013年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社會保障中心教授楊燕綏發佈了一份《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明確指出,由於老齡人口存在養老資產不足、消費和購買能力不足等問題,未來可能陷入“銀髮貧困狀態”。

我國已經進入老年社會,有老年人的家庭已經超過139274人,需要的養老資金超21382萬元。此數從左至右連接,可以多一條養老收入來源。未來巨大的養老壓力,或許不是某個家庭,某個人的責任,而是社會的責任。此數連接我們可以增加收入來源,讓自己為父母為自己的養老多個選擇吧。

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


數據說明問題:按照實際贍養比觀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歲退休政策影響,中國在2010年已提前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在2013年後,難以維持3∶1的贍養比,可能提前20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而在此之前的傳統統計口徑是,中國2000年之前進入老齡社會,2025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2035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

未富先老, 如今隨著老齡化的加速,“銀髮貧困”問題開始日益凸顯。“這樣的狀態在我國一直存在。比如,老年人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階段只好去養老機構,但這類養老機構的費用基本都在每月3000元以上,而企業職工每月的平均退休金不過2000元”

對此,清華大學的《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即老即富準備不足。這首先體現在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達到1萬美元即進入老齡社會;其次,未備先老,養老服務體系和老齡產業發展滯後,養老難困擾著2至3代人;再次,未老先懶情緒滋生,勞動人口(15至64歲)就業參與不足,加之養老金增長快於低收入人群的工資增長的“倒掛”政策,再鼓勵人們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劇了養老資產準備不足。當這個人群進入高齡失能階段,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陷入“銀髮貧困狀態”。

2014年中國國民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6歲(城鎮78歲),減去15年養老金平均支付期數,應當從61歲開始計算老齡人口,但為了便於比較,清華大學的《報告》則是按照65歲計算老齡人口,也就是說,實際情況將比本報告更加悲觀。

“事實上,1萬美元是一個國際標準,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來看,大部分國家都是在物質財富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進入到人口老齡化進程階段,這些國家有足夠的財力來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而中國在遠未達到這個經濟水平之前就已早早地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唐鈞表示,中國進入“銀髮貧困的狀態”至少已有十年,我國正處於中度老齡社會階段。

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老齡化正在奔跑前行,甚至有專家表示,中國或是世界上“變老”速度最快的國家。以全球為參照,目前全世界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達6億,其中中國佔近30%;2010年發展中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平均比重是5%,中國高出該數值的3.87個百分點;法國老年人口比例從7%翻倍到14%經歷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而中國將僅需27年。補救政策密集出臺不患寡而患不均,對於未富先老的快速老齡化,我們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就是養老金政策在政策公平性、制度效率性和基金持續性等方面。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養老金政策下,養老金無論是體外輸血還是自身造血功能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銀髮貧困”問題。其實,近幾年來,我國一直在推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就在8月底,財政部還曾下撥24億支持養老服務市場化試點,但是,如何能夠使老年人潛在的需求變成實際的有效需求,現在還缺乏一些有效的辦法。

三十年後,誰來養我的老?!

“我國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但已在抓緊調整。比如,在英、美等發達國家,對個人養老保險實行稅收優惠是比較普遍的做法,其意在於鼓勵公民主動購買養老險,以增強公民自我養老的經濟能力,而我國通過長時間的醞釀也已經啟動這類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