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次下西洋,那些你不知道的內幕

民間有種說法,講鄭和下西洋是受明成祖朱棣之命,暗地搜尋焚燒皇宮而失蹤不見的建文帝朱允炆,事實真的這麼簡單嗎?鄭和是何許人?他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都經歷過哪些磨難?朱棣又為何會派他去?今天,讓我們將目光轉向15世紀的大明帝國,探尋答案……

眾所周知,中國有條重要的內陸貿易交通線——絲綢之路。宋代之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曾源源不斷的運往歐洲,並換回大量的金銀,可宋代之後,這條重要通道就被西北的遊牧民族給切斷了。明朝後來雖然推翻了元政權,但蒙古依舊有些汗國盤踞在中國的北、西北、西南一帶,控制著古老的絲綢之路,阻隔著東西方貿易,因此中亞各國很久也沒向天朝入貢,英明神武的朱棣皇帝認為這是我泱泱上國的一種威信衰弱,為了表現明朝的強大,體現世界之“中”的國體天威,重振四夷來朝的輝煌,他果斷下詔,以“四夷順則中國寧”為口號,令鄭和率一支巨大船隊去巡遊西洋各國。

鄭和七次下西洋,那些你不知道的內幕

鄭和原名馬和,小名三寶,原是西域回族人,打小隨父定居於雲南。明朝平定雲南後,12歲的馬三寶被虜到南京,後被賞賜給燕王,由此成為朱棣身邊的宦官,並賜姓為“鄭”。由於西洋各國大多信奉伊斯蘭教與佛教,身為回族的鄭和深知其風俗禮儀和語言,方便同這些國家溝通,所以他就便被定為“下西洋”的首選官員。

公元1405年,即永樂三年七月十一日,鄭和手捧皇帝聖旨,伴隨江蘇太倉劉家港外五十六門紅衣禮炮驚天動地的轟鳴,親率兩百艘巨大海船和兩萬七千人組成的龐大艦隊,揚帆出海。

事實上,鄭和七下西洋,絕非閒庭信步般飽覽世界風光一般灑脫,除了要經受大海狂風巨浪的侵襲,更要時刻面對西洋各國突如其來的軍事鬥爭,這裡試舉兩個例子。

一次,船隊途經錫蘭山,即今天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奈兒為表示與大明修好,便向鄭和進獻許多當地特產,鄭和自然也向對方回敬了不少禮物。可亞烈苦奈兒一見鄭和船隊裝載著大量金銀珠寶,不由升起貪念,便假意邀請鄭和入他宮殿賞光,一番盛宴招待後,亞烈苦奈兒再次向鄭和索要金銀,暗地卻又發兵到港口搶劫鄭和的船隊。

鄭和七次下西洋,那些你不知道的內幕

當鄭和得到密報後,十分沉著冷靜,他暗暗分析,既然對方已派大部分士兵去攻打船隊,那麼京都顯然空虛,於是他讓護衛調來兩千明軍,出其不意的攻下錫蘭山都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國王及其家眷、官員,接著回軍攻擊打劫船隊的敵兵,敵人群龍無首,只好投降。鄭和下令釋放俘虜,只將亞烈苦奈兒和幾個重要大臣扣押在船上,然後繼續航行。

還有一次,鄭和船隊到達南洋的蘇門答臘,遭遇上一場重大動亂。

原來,蘇門答臘的西面有個孤兒國,雙方有爭端,便發生惡戰,而蘇門答臘國王在這次戰役中箭身亡,當時王子還小,王后極想復仇,她曉諭臣民,誰能帶兵打敗孤兒國,替國王報仇,便可繼任王位,自己也嫁給他。一個本領高強的漁夫自告奮勇領命,並率軍隊打敗了孤兒國,殺了那裡的國王。回國後,漁夫娶了王后,當了蘇門答臘國王,一時顯貴至極。後來老國王的兒子漸漸長大後,很不甘心,他暗地招兵買馬,尋個機會刺死了漁夫國王,自己登上王位。

正這時,鄭和來到蘇門答臘,向新國王稱賀,同時饋贈不少金銀。怎知漁夫國王也有個兒子名喚蘇幹剌,他要替父親報仇,因此聚集人馬攻打蘇門答臘,企圖爭搶王位。新國王便率兵平叛,雙方大戰一場,蘇幹剌戰敗,逃到鄰山稱王,這時有人向他報告說:明軍船隊向蘇門答臘國王進獻許多金銀。蘇幹剌一聽又嫉又恨,便帶著幾萬殘部偷襲鄭和的船隊,鄭和一面向新國王請求支援,一面帶兵奮力抵抗,後來兩方聯軍一鼓作氣將蘇幹剌軍打得慘敗,乘勝追擊到南渤利,最終活捉了蘇幹剌,平定了蘇門答臘的內亂。

鄭和前六次下西洋,一般間隔都在一二年間,但在公元1424年時,明成祖朱棣駕崩,仁宗朱高熾繼位,仁宗不喜歡航海,便以國庫空虛為名,禁止鄭和再下西洋。鄭和由此在國內閒居了十年光陰,直到仁宗駕崩後,才再次領宣宗命第七次出海下西洋,但這時鄭和已過壯年,加上勞累過度,船隊行進到印度西海岸古裡時,鄭和一病不起,死於途中,這一年是公元1433年,船隊只好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七月,宣宗賜鄭和葬於南京牛首山南麓。

鄭和七次下西洋,那些你不知道的內幕

公元1473年間,明憲宗意欲派人繼續下西洋彰顯國威,他向兵部調閱鄭和往昔下西洋的檔案資料,兵部尚書項忠領旨後向庫吏索要,庫吏尋三日無果,無奈只好回覆“已丟失”,項忠一時慌了,怒而轉問兵部侍郎劉大夏,劉大夏道“丟了便是丟了,何況下西洋耗資巨大,於國無益!”項忠無奈,只好上奏憲宗:檔案已散失!後因朝廷當權保守派強烈反對下西洋,明朝自此放棄遠洋航海。

實際上,下西洋的案卷丟失全是劉大夏在搗鬼,此人是個十足的保守派,他一向反對大明與西洋各國交往,一聽說憲宗要查閱下西洋檔案,便搶先利用職務之便,從庫房提出資料,燒了個灰飛煙滅,造成無法彌補的千古遺憾,從而導致明朝“寸板不得入海”,開啟日後清朝閉關鎖國之先河。

話說回來,在15世紀,東方在尋找西方,西方卻也在尋找著東方。幾乎在鄭和下西洋同時,葡萄牙人也開始了從海上向東方進發,而他們這次航海,充滿著掠奪性,也就釀成日後奴隸貿易、殖民世界等系列惡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