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鉢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十三世紀的南宋版圖上出現了一個神秘的國家,這個國家地處南宋與大理國之間,直接與南宋做生意,賺取差價,賺得盤滿缽滿,一度與朝廷分庭抗禮。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這個國家就是名不見經傳的自杞國。自杞國位於滇東、黔西南一帶,由彝族先民烏蠻建立。“烏蠻”是古代中國西南一帶諸族的泛稱,居住偏僻,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烏蠻在歷史上幾乎與中原王朝隔絕,少有聯繫,直到漢代夜郎和古滇國被滅後,烏蠻諸族開始臣服於中原王朝。由於距離交通等原因,這種臣服,也僅限政治上的。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原王朝混戰不斷,自顧不暇,烏蠻人自然也就脫離了。公元七世紀,洱海周邊有6個勢力較大的邦國,史稱“六詔”,後來“六詔”又形成統一的南詔國。兩百多年後,南詔國四分五裂,形成諸多小國,其中就包括宋代演化成的自杞國。自杞國形成之時,西南的諸多小國又歸於統一,形成大理國,鎮居雲南。自杞國地理上與宋接壤,後又納土稱臣,成為宋朝的藩屬,儼然宋朝的“國中之國”。

自杞國原本是很貧窮的,可是到了後半期卻突然之間變的很富有。秘密就在於他們利用地理之便,做中間商,賺取差價。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我們知道,有宋一代積貧積弱,外患不斷。北宋的第一個對手是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在與遼國的戰爭中,趙匡胤次數無功而返;北宋的另一個外患在西北,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遼滅亡後,金兵南下攻宋,汴梁城破人亡,皇帝被俘。南宋時,以岳飛為主的抗金派屢屢與金兵交戰,阻止了金兵繼續南下的勢頭。

綜合來看,宋的外患全在北方。無論是遼、西夏,還是後來的金,都以騎兵為主,宋代與他們交戰必須需要大量的戰馬。戰馬多產自北方草原之地。北宋時,北方部分養馬之地還在,勉強可以應戰;到南宋時,北方之地盡失,戰馬只能從南方解決了。南方有大理國,大理國往西,可經由緬甸、印度直通中亞,而中亞又是富產戰馬的地方,到現在也一直如此。宋朝就委託廣西一帶的官吏去大理國買馬。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大理國地處雲貴高原,山高林密,氣候多變,而且毒蛇瘴氣橫行,買馬的官吏既不願意去,也不大可能到達。夾在中間的自杞國,看到了商機,便從大理國買馬,然後將馬牽到廣西一帶,提價賣給宋人,從中賺取高額的中介費和差價。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南宋初期,宋金戰事不斷,戰馬需求旺盛,一時間水漲船高,販馬利益十分可觀。自杞國舉國做起了中間商,販馬成為他們的主要營生。經過不斷積累,自杞國很快賺得盆滿缽,自杞國王也開始自大起來,不僅自立年號,還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南宋的“國中之國”,做中間商賺得盆滿缽滿,叫囂與宋平起平坐

當然,自杞國的這種“自大”並沒有持續多久,後來在販馬一事上與南宋起了衝突,看到了南宋的強大,便又向宋臣服。及至蒙古經由大理滅南宋時,自杞國憑藉“天斃以瘴,兵扼於險”等地理優勢愣是將蒙古大軍擋在雲南長達六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