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遺餘力搶人的那些城市,是不是也該學學成都了?

近日,網上“北上廣深容不下我的肉體,三四線城市放不下我的靈魂,天津是可以兼顧的城市”這句話火了。

這是在天津辦理落戶的一位小哥對於自己落戶天津的回答。至此,天津成為繼西安之後,再度因人才爭奪大戰而紅的城市。

5月16日,天津發布人才引進新政,放寬對學歷型人才、資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創業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戶條件。根據新政,在津無工作、無房、無社保,年齡不超過40週歲的全日制高校畢業本科生可申請直接落戶。

截止5月17日中午,已有30萬人登錄並下載“天津公安”APP辦理落戶申請。

截止5月19日晚,天津引才新政經歷共四次變化。確定“三無人員要先調檔再遷戶”, “在外省市有工作單位的人員,不能按在津無工作單位申報落戶”。

截止5月21日,天津直接落戶共5800人,領取調檔函共27000多人。

在這期間,西安也在原本的“零門檻人才落戶”的政策上再度升級: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獎”、對高水平大學碩士生免筆試招聘、提高大學生創業貸款額度到100萬元......

人才落戶湧入,究竟為了什麼?

當然,除了天津、西安之外,搶人的城市早已有一打。從人才落戶的轟動效應來看,先前以西安、成都最為顯著,近日又輪到了天津。但是,這些人才爭相落戶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凌晨三四點排隊,是不是因為城市潛力大,要迫不及待地投入到該城市的建設當中呢?

以天津為例。據官方媒體報道,在隨機採訪的幾十個在天津落戶的人中,有超過四分之三是在北京工作或生活,落戶天津的原因主要是距離北京較近,且為了孩子能在天津高考。

不遺餘力搶人的那些城市,是不是也該學學成都了?

(網絡上關於天津高考錄取率的討論)

而天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口徑中,也稱據初步統計,拿到天津市準遷證的人員主要來自於山東、河南、河北和東北地區,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在北京工作的人。

房子的誘惑,樓市反應最大

無獨有偶,搶人的各個城市,對於新落戶的人才,購房均不受限購影響,即落戶就有了房票。個別城市更是以住房補貼、購房優惠吸引人才落戶。

伴隨著新落戶人口的增加,城市建設甚至新就業人數沒有明顯的數據增長,購房者與房價的反應在短時間內倒是立竿見影。

西安在人口爭奪攻堅戰打響幾天後,落戶30萬人,樓市就出現了“房荒”,房價也是蹭蹭地往上漲。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發佈,4月西安的新房房價環比漲幅居全國第四,僅次於丹東、海口和三亞。

而天津實施人才新政才幾天的時間,在新開樓盤門口的人數,也開始發生了變化。有媒體指出,在天津的部分新開的樓盤門口,也像落戶的地方一樣排起了上百米的隊伍。“天津樓市的確熱起來了,不過現在買房的人基本都是當地人,怕外地人來搶而恐慌性買房。”這是業內人士在天津看房的總結。

買了房,其他的公共資源呢?

除了樓市的火熱之外,在短時間內(比如一兩年),有限的公共配套資源或將是另一個讓人頭大的問題。

同樣以天津為例,對於很多衝著為孩子高考考慮而落戶天津這一現象。不少網友甚至部分本地市民,就擔心外來人口分享現有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比如,“先別說高考了,有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完全解決孩子上幼兒園、小學的問題。”

實際上,城市公共配套資源的完善,以及城市環境與實力的提升,對於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僅憑一紙毫無門檻的落戶新政,在短短几天幾個月時間內的搶奪。

對新落戶人口附加購房條件,成都已邁出第一步

與這些城市形成對比的,大概是學歷落戶同樣一度火爆的成都了。

在“大學本科生憑學歷證書即可落戶”的落戶政策下,疊加之前的樓市環境。讓整個城市陷入全民買房,不僅搶著買,而且不夠買。

近日,成都升級了樓市的限購,不僅限制了家庭的房屋套數,對新落戶成都的購房者也附加了社保要求(落戶未滿24個月,需連續繳納社保12個月)。

這一政策對於樓市的穩定效果如何?或許近日走訪幾個售樓部就知道有多明顯了。想必成都政府對於樓市調控的決心是相當大了。畢竟,在其他城市還在無門檻搶人之時,如今這樣的購房政策會讓不少人才止步。

新的政策出臺,不乏新落戶人才開始調侃抱怨。但對於大部分認定要在成都工作生活的“新成都人”,是理性看待的。12個月的時間,從去年7月到現在,只要在成都工作的,再過一兩個月就又有中心城區的房票了。

城市該有的態度:“搶人”不是“搶房”

當樓市穩定下來,人們不再一心想著房子。城市建設逐漸升級,公共配套讓人民樂有所居。這個城市還有什麼理由不吸引真正的人才呢?

對於部分搶人的城市,當搶人大戰變相成為“搶房大戰”,快速催漲房價之時,是否應該考慮學學成都?堅守人民安居的底線,真正的人才終將被吸引。

不遺餘力搶人的那些城市,是不是也該學學成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