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拜嘯霖 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1月21日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早期的哈日蘇力德-黑纛

信仰體系的形成有三大要件,即物化形態、規則和語言、觀念思想[1]。

木華黎信仰的物化形態,即形態化的文化符號,就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木華黎察干蘇力德”、“金肯蘇力德”的形狀、霍洛、祭壇、祭祀所用的各種器皿、用具,如夜明燭、蘇力德矛、色蘇木、銅鏡、香爐、燻爐、燃油壺、灑祭桶、燈爐、法螺、灑勺、檫日給響板、招福桶、銅鑼、火爐、銅大瓢、弓箭、洋槍、皮鞭、銅勺、藏文書、經文、玉龍、玉璽、書箱子、大鐵鍋、瓷罐子等[2]。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內蒙古烏審旗烏蘭陶勒蓋蘇木(鎮)巴音敖包嘎查(村)祭祀地的“金肯蘇力德”(即木華黎哈日蘇力德)

木華黎信仰的規則和語言文字,包括一系列的祭祀程序、祭祀規則,語言文字就是表意的文化符號,包括流傳至今的《成吉思汗小祭文》、《伊金蘇力德桑》、《聖主成吉思汗長生天察干蘇力德祭祀經文》、《聖潔經》、《敬獻供品經》、《七鬥星祭祀經文》、《成吉思汗祭詞》、《察干蘇力德桑》、《蘇力德祭文》、《金肯信仰祭文》、《吉祥威嚴煥發經文》、《哈達祈詞》、《佛燈祈詞》、《羊背祈詞》、《金飲禱詞》、《斯日吉姆祈詞》、《白佛桑》等等,以及達爾扈特吟誦《伊金蘇力德桑》的頌詞、祭詞、祈願詞及其聲音,喇嘛唸經的聲音,喇嘛樂隊的鼓聲、銅羅聲、紅號聲等語音符號,甚至包括在蘇力德祭壇前的煨桑、燃燒柏樹葉子的香味、馨香的香味兒等氣味,祭祀過程中的行為符號等[3];

木華黎信仰的觀念思想,就是蒙古人骨子裡的“崇尚英雄、敬重英雄、敬畏英雄、敬仰英雄”思想,以及“忠勇擔當、自主自強、不畏艱險、胸懷寬廣”的個性特點與人格魅力。

後世對木華黎的祭祀,影響較大的地方或地域現有十個,各個祭祀地祭祀的形式、內容、程序各有特點。

(一)內蒙古烏審旗——木華黎“金肯蘇力德” 祭祀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丁酉年(2017年)農曆五月十一日大雨中的“金肯蘇力德"祭祀地

”金肯蘇力德“祭祀地點——

內蒙古烏審旗烏蘭陶勒蓋蘇木(鎮)巴音敖包嘎查(村)二組烏丹柴達木。

祭祀分為公祭和民祭兩種,有日供、月祭、季祭、年祭等。年祭為公祭,即大祭,季祭、月祭、日祭為民祭,即小祭。年度大祭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一日。

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祭祀”,已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金肯蘇力德每天有小朱穆(即祭祀者,引者注)專人看管和祭祀,香火不斷。

每天祭祀之外,每年有若干次大祭,分別為鄂爾多斯曆法正月初三、八月(漢族農曆五月)十一至十五日、前柯露爾(漢族農曆八月)十四日、斡額勒津月(漢族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祭祀大殿內景

其中鄂爾多斯曆法八月(漢族農曆五月)十一至十五日的祭祀最為隆重。初九喇嘛就到祭祀地念經,十一日在當地祭祀,十二日攜帶'金肯蘇力德"出發,馬隊前往陝西榆林榆陽區小紀汗鎮井克梁村的國王木華黎“金肯敖包”祭祀,十五日返回現在的祭祀地烏丹柴達木(大朱穆札•格日勒•朝克圖家西側的沙梁半坡上)。

"金肯蘇力德",包括一枚大(主)蘇力德,兩枚小(副)蘇力德,上有色斯姆(三叉形的金屬物),其古呼勒由黑馬鬃製作,旗杆高13尺。兩枚小蘇力德均略小於大蘇力德,其中一枚是大蘇力德形狀的縮小版,另一枚蘇力德的頂端的金屬主件是利劍形狀。

在烏審旗烏蘭陶勒蓋蘇木(鎮)巴音敖包嘎查(村),——木華黎金肯蘇力德,也稱京肯蘇力德。每逢農曆五月十一,這裡就變得格外熱鬧,人們不遠千里萬里趕來祭祀,頂禮膜拜蘇力德,認為它是蒙古帝國傑出統帥國王木華黎的化身。

關於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的來歷,經各方考證為大蒙古國時期成吉思汗的左手萬戶、太師國王木華黎的“軍旗”,是戰無不勝的象徵。

1223年木華黎病故後,其陵寢葬於“京肯敖包”(原榆林市榆陽縣,現榆林市榆陽區小紀汗鎮井克梁村),“金肯蘇力德”矗立於“金肯敖包”前,由烏審旗畏兀兒津爾津部世代守護、供奉、祭祀,“他們認為,只要跟這枚蘇力德在一起,就能夠帶來勝利,帶來平安,帶來吉祥”[4]。

清末順治十六年(公元1649年),清庭實行分封制,將北元時期的鄂爾多斯分封為六個旗,“木華黎金肯敖包”所在地——伊和琪琪日嘎納西梁,位於鄂爾多斯右翼前旗——烏審旗東南,長城以北,離特莫額圖(即今陝西省榆林市)西北大約五十華里。

關於木華黎金肯蘇力德北遷的原因或背景,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清末烏審旗王爺賣地所致。據民間傳說,因烏審旗的蒙古王爺為了抽鴉片或是給慈禧太后送禮,多次將長城以北的地盤向當時的陝西農民租放或賣掉,開荒種田,旗內的蒙古族牧民不得不向北遷移。

一說是朝廷墾牧所致。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十七年(1902年),山西巡撫岑春煊奏請放墾伊克昭盟和烏蘭察布盟,得到慈禧太后的批准,世代供奉”金肯蘇力德“的畏兀兒津哈然被迫北遷(娜米亞:《京肯蘇力德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清光緒三十年(1905年),由於木華黎陵寢所在地開墾,象徵木華黎“軍魂”的“金肯蘇力德”北遷,“文革期間”又送往成陵供奉,1984年烏審旗畏兀兒津部後裔將其請回烏蘭陶勒蓋鎮巴音敖包供奉。 “金肯蘇力德”祭祀,已歷800年餘年。

"金肯蘇力德"以前由祭祀傳承人札•格日勒•朝克圖一家為主進行日常管理和祭祀。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後,金肯蘇力德祭祀活動由烏審旗木華黎金肯蘇力德供奉管理協會、木華黎祭祀文化旅遊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主辦,蘇力德文化牧家樂承辦。

"金肯蘇力德"祭祀現有內蒙古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祭祀地大殿外景

呼格吉勒,隨父朋蘇克學習木華黎祭祀禮儀,從1997年起主持祭祀活動,已成功舉辦大型祭祀活動30餘次,編輯出版《木華黎神像祭祀》;

格日勒朝克圖,隨父學習木華黎祭祀禮儀,完整保存下來黑纛等聖物,從1991年起主持祭祀活動。

還有 鄂爾多斯市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

巴達仁貴,蒙古族,木華黎祭祀新一代傳承人,從2006年起隨爺爺和叔叔學習祭祀禮儀和研究祭祀文化,現已能夠獨立主持祭祀活動。

以上三人均為烏蘭陶勒蓋鎮人。另外還有烏審旗級代表性傳承人。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木華黎”金肯蘇力德“祭祀地遠景

金肯蘇力德祭祀的基本程序為:由烏審旗木華黎金肯蘇力德供奉管理協會負責人主持,舉行頌禱儀式,隨後敬獻羊背子、酥油、酸奶、磚茶等祭品。

木華黎信仰的祭祀地及基本內容(一)——“金肯蘇力德”祭祀

朱穆誦經祭祀

祭祀的經文有:《聖主祭文》、《伊金蘇力德桑》、《成吉思汗祭詞》、《蘇力德祭文》、《金肯蘇力德祭詞》。

木華黎金肯蘇力德信仰的信眾,主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木華黎後裔和蒙古族信徒,他們身著精美的民族服飾,紛紛向金肯蘇力德敬獻哈達和祭品,祈禱膜拜,祈求人丁興旺、風調雨順、草場肥美、五畜昌盛。與莊嚴神聖的祭祀活動一起進行的,還有蒙古族傳統那達慕大會、商業交流大會等活動項目。

【本文源自 全球拜氏文化研究會會刊】


[1]那仁敖其爾:《蘇立德信仰的本質及其魅力》,《成吉思汗廉政文化論文集》,2013

[2]據內蒙古烏審旗蘇力德蘇木塔賴烏素嘎查伊克薩柴達木毛布拉格察干蘇力德祭祀區“蘇力德展廳”介紹

[3]包塞吉拉夫:《試論蒙古族蘇力德文化符號》,《鄂爾多斯研究專刊》

[4]娜米亞:《京肯信仰研究》,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4,第23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