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秦御道講解詞

從泰山天燭峰景區到山頂的後石塢景區,是泰山最早登山路線,也是自然景觀最集中、最優美的一條路線。這裡山峰險峻,山谷幽深,奇松怪石遍佈,山泉、溪流、瀑布隨處可見,充滿了自然的原生野趣,所以人們稱之為泰山的奧區。遊人置身其中如在畫中,所以又稱為泰山的“十里畫廊”。此路又為秦御道,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公元前219年東封泰山時,於此登山。

泰山天燭峰景區,因大、小天燭峰而得名,景區全程約5.4公里。沿途經封禪大典實景基地、拜山亭、升升亭、仙鶴灣、龍脊,好漢坡、山呼門、風魔澗、大、小天燭峰、九龍崗、元君廟、北天門等景點,直達玉皇頂。

下面讓我們沿著這條古御道,走進大山,去領略泰山的雄、秀、俊、險、俏。

天燭峪水庫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天燭峪水庫,水庫興修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水庫裡的水來自泰山深處,今人戲稱“天然礦泉水庫”。泰山山脈東西長,南北短,是一個橫向山脈,因此天燭峰的山泉水經過億萬年花崗岩巖體的層層漫滲,沒有任何汙染,並且富含對人體有益的鉀、鈉、鈣、鎂、鍶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2008年泰山管委專門開發推出了天燭峰礦泉水。漢代銅鏡銘曰:“上泰山,見神仙,食玉英,飲澧泉”。古人上泰山的目的除了見神仙,還要飲澧泉,所以各位不要錯過這個機會,一定要品嚐一下我們的天燭峰礦泉水。

拜山臺此處為秦御道最先可以望到天燭峰的地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時,至此見大、小天燭兩峰高聳,便躬身遙拜。後人也多在此拜山祈福。

聲聲亭此亭名為聲聲亭。此處三面臨澗,故風聲、水聲、鳥聲,聲聲入耳,使人怡然。且“聲聲”、諧音“升升”,言人到此處尚須躬身踐行,步步升高。也暗喻登山人事業“升升”,家庭興旺。

千尺瀑立於仙鶴橋,隔澗南望,眼前高聳的山叫馬山,每逢雨季,瀑布自天而降,高達百餘米,寬約20-60米,呈"之"字形,恰似一條舞動的白練懸掛山崖,這就是泰山最負盛名的“三折瀑”。每逢冬季,冰瀑布天然生成,正所謂“明燭天南照,冰寒凝玉瀑”,形成了獨特的“天燭冰瀑”景觀。

如果說松濤是後石塢的主旋律的話,那麼這裡的山澗水聲和飛瀑的轟鳴則融會成了天燭峰的交響曲。

仙鶴灣循著千尺瀑流的洩下,你俯瞰深澗,瀑布跌落處有碧水一灣,其形如鶴,自然天成,頭、項、身、腿均十分逼真,灣水澄清,四季不涸。山風吹過,波紋漣漪,如同仙鶴來儀,翩翩起舞。明代人據此稱其為仙鶴灣。這裡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和諧、優美,舊時常有仙鶴集憩於此。現在,我們雖然在泰山上看不到棲息、飛舞的仙鶴,然而仙鶴灣裡的這隻鶴卻永遠地留在了泰山上,永遠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人們吉祥、長壽、高雅和健美的象徵。

在仙鶴灣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仙九鶴青松結伉儷——仙鶴灣的傳說(仙鶴灣)

傳說玉皇大帝的小女兒,名字叫九鶴,主管天下百鳥。一天,九鶴到天柱峰下巡視。泰山青松久聞仙女的芳名,就變成一位年輕英俊的採藥人,化名十八公,與九鶴在天柱峰相遇。

九鶴與十八公一見鍾情,成了戀人,並接受了十八公的定情之物——一支泰山千年古松上的赤靈芝。山誓海盟,白頭偕老。自此遲遲逗留在泰山,樂不思歸。

玉帝見心愛的小女兒久而不返,即派遣二郎神前來打探。二郎神悄悄來到泰山,探得實情,迴天宮報告了玉帝。玉帝聞之大怒,責令二郎神即刻押回九鶴,速返天宮,不許她與山野俗子成婚,活活拆散了一對年輕的戀人。十八公痛不欲生。

碧霞元君聞聽此事,對兩個年輕人的愛情深表同情。即到天宮,央求玉帝,指名要九鶴做自己的信使。玉帝無奈,只得順手推舟,讓九鶴跟隨元君奶奶回到泰山。自此,破鏡重圓,松鶴喜結連理,得以終生相伴。

十八公在泰山遍植青松,使泰山變成齊魯大地青之未了的綠色海洋。九鶴召天下百鳥,來此定居。一時,泰山成了天下百鳥的天堂樂園。

夫妻恩愛,生下了三兒一女,這便是後來的泰山吉祥物——四喜童子。名字叫平平、安安、順順、噹噹。

r8U%t6好漢坡與山前的登山路不同,秦御道的盤路是在山脊之上,所以多有坡陡之處。此處坡度達到40度,令人生畏。因此登上陡坡,即堪稱好漢,故此處稱為好漢坡。

小十八盤 此處盤路陡升,有泰山小十八盤之稱。

龍脊這塊巨石稱龍脊,俗稱鯉魚背。因其山體巨大而光滑,色澤桔黃,勢如臥龍而得名,此石形成於25億年前,石中含有斜長石、石英等礦物成分,形成了黃色的縱橫石紋,錯綜複雜,猶如天書,非常的壯觀。

響水河這段石河稱為響水河,河床是由特殊的地質現象——石河構成,平日河中只見石不見水,每到雨季,水從巨石間穿過,或急或緩,叮咚作響,故有響水河之稱。

山呼門又稱“望天門”,相傳秦始皇登封泰山,文武大臣在此三呼萬歲,故俗名“三呼門”。此處兩山夾道,原為一天然隘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因石豁狹窄,且兩側十分陡峭,為方便遊人,世紀初,在此興建門樓以壯景觀。望天門是觀景的絕佳所在。玉皇頂遙遙在望,回首來路,山道隱於叢林中;泰山餘脈綿延起伏。

門北側危巖從深澗中高高拔起,人稱山呼臺。山呼臺下臨天燭大峽谷深淵萬丈,對面是拔地通天的大、小天燭峰。站在山呼臺上,望山勢累疊,如一幅大氣磅礴的山水畫屏。

天公開物站在山呼臺上,向東南望,峰頂奇石嶙峋,或人或物,形肖神備,尤若天公造化,萬物始出,此山因此得名天工開物。

一線瀑站在山呼臺上,向西北望,天燭峪大峽谷突然升起近百米,又一道巨流自天而降,形成三疊之瀑,最上端的一疊,由於岩石被水長期切割,形成深溝,瀑水從這一狹長的石溝中湧下,遠觀似一線,人稱“一線瀑”。

李斯妙喻秦始皇——秦始皇封禪泰山的故事(山呼門)

秦始皇在李斯等人的陪同下登封泰山,君臣一邊走一邊閒聊。至山呼門,臣民高呼萬歲之聲,在山間如春雷滾滾。

始皇帝高興異常。

李斯年長秦始皇21歲,登山已是力不從心。始皇帝問道:“愛卿61歲,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耳順之年,君臣一同登封泰山,可謂佳話。”

“以61歲之賤軀,奉陛下封禪,臣誠惶誠恐,不勝榮幸之至。”李斯說道。

又聽始皇帝故意問道:“愛卿是何屬相呢?”

李斯是屬龍的,聞聽一愣,面對真龍天子,他不敢如實回答,只好隨機應變答道:“臣下屬蛇。”

始皇帝笑道:“蛇有龍氣啊。不過,不怕蛇有龍氣,就怕龍有蛇氣。”

李斯說道:“龍蟲自有天壤之別,飛龍在天,志在騰飛萬里;而區區小蟲,只能流連塵埃,苟且性命。”

始皇帝越發得意,興致勃勃的說道:“寡人屬虎,愛卿可知道還有什麼比老虎更為兇猛?”

“有!”李斯脫口說道:“苛政猛於虎。此典就出自泰山。”

秦始皇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李斯老兒,竟敢以此教訓寡人。這不過是孔丘那個老傢伙的信口雌黃,你還當真?”

李斯納頭跪地:“臣罪該萬死。只是目今四海昇平,黎民百姓無不翹首以待陛下的仁政恩典啊。因此,在陛下封禪泰山之際,臣斗膽冒命衝犯陛下,為民請命。”

秦始皇多雲轉晴:“哈哈,開個玩笑,何必當真呢。起來、起來。”

一邊說著,一邊就過了望天門,站在大天柱峰翹首南望,壁立千仞,奇峰插天,松濤轟鳴,雲霧繚繞。真乃是山河壯麗,萬千氣象啊。而腳下,正好峰迴路轉,李斯緊隨身後,君臣二人又駐足賞景。

見始皇帝沉思不語,李斯開口說道:“陛下艱苦卓絕,畢統一之功於十年之間,如今大好河山盡在掌握之中,社稷有幸歸明主,斯民無虞享太平啊。”

秦始皇卻答非所問,對李斯說道:“都說這泰山是最大的山,故而又稱太山,愛卿覺得這泰山到底大在哪裡呢?”

李斯稍一沉思,答道:“臣以為,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皇帝又問:“古人云: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愛卿以為真諦何在?”

李斯回答道:“臣妾以為,如登,比喻難;如崩,比喻易。行仁政難,行苛政易。”

秦始皇又問道:“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愛卿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李斯又說道:“老子的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名利。最善良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秦始皇不禁點頭稱是:“寡人理解愛卿的良苦用心。愛卿放心,這些都是此次寡人封禪泰山的應有之意啊。”

李斯叩頭謝恩。

森林浴場現在我們進入了泰山森林浴場,森林浴場自山呼門至北天門,長3公里,佔地3萬餘畝。群山環繞,古松密佈,這裡的負氧離子濃度非常高。負氧離子被稱為“空氣維生素”、“長壽素”,對人體健康以及生態環境都有良好作用,現在已經成為評價環境和空氣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根據研究,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在1000個/立方厘米以上對人體就有保健作用,濃度在2000個/立方厘米以上即有益於祛病延年。經常年測定,泰山森林浴場的負氧離子濃度一般都在6000個/立方厘米以上,雨季(7月至9月)一般在12000個/立方厘米以上,雷電降雨後濃度更高,空氣非常清新,是極佳的養生勝地。

大天燭此處為觀賞大天燭的絕佳地,大天燭是天燭峰景區的主峰,此峰因其陡峭高拔似燭入天,並區別於西邊的“小天燭”而得名。又因遠看像一個碩大的牛心,故自古山民又把它同亦像牛心的小天燭相區別,呼之為“大牛心石”。其實,這座峰遠看確也幾乎就是一整塊巨石,峰南臨澗的石面,至少有兩個足球場大,十分壯觀,使人一下就想起了西嶽華山北坡那兀立千仞的石壁。

漢武帝巧遇黃眉公——漢武帝封禪泰山的故事(天柱峰)

漢武帝登封泰山,一心祈求長生之道。

站在天柱峰,俯視滄海桑田,忽然看見一位採桑的婦人,很像他故去的母親。他覺得非常奇怪。這時忽然有一位黃眉毛老人來到面前,對他說:“這婦人從前是我的妻子,是太白星神轉生到世上。現在,你也是太白星的精靈了。我食松花黃精,吸甘露瓊漿,吞氣修煉,已經好多好多年了,我兩隻眼睛的瞳孔裡可以射出青光,能看見陰暗地方隱藏的東西。我三千年換一次骨骼和骨髓,兩千年褪一次皮除一次毛髮,我生來已經三次換骨五次脫皮了。”

武帝不禁問道:“您老現在高壽啊?”

黃眉公回答:“萬歲有餘了。”

武帝又問:“您是否可把長壽的秘訣傳授給我?”

黃眉公說道:“當然可以。但這長壽只是一種個人行為,況且還需要上千年的閉門修煉才行。再說,你祈求長生秘訣,不過是為了長生不老,永遠貴為帝王,享受榮華富貴。這樣的長壽又有什麼意思呢?只能站在山頂上,看著天道循環,四季輪迴,看著天下蒼生在窮兵黷武、戰火兵燹的肆虐下,水深火熱,日不聊生……於心何忍?”

武帝聞聽,說道:“甚是有理,請您繼續指教。”

黃眉公說繼續說道:“你貴為天子,代天司命,與其浪費上千年,閉門修煉長生之道,不如利用你的才智和威望,鑄劍為犁,平息干戈,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這樣即便百年之後你死了,不是也可以流芳萬世嗎!”

漢武點頭稱是。

風魔峪燭峰下面的山峪叫溪裡峪。據清代《泰山道里記》記載:“巖穴深邃,湧泉不竭,昔有魔女地化此,又名風魔溪。”此處山深谷險,多生怪風。 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盧卡斯先生到此考察,曾盛讚此峪可與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相媲美。為方便遊人小憩,特在盤道旁建一六角亭,讓遊人在休息的同時又能欣賞到整個景區的美麗風光。

天燭靈龜由此南望,山嶺西側一怪石,其形似龜,揹負蒼穹,以觀滄海,與天地通靈。

小天燭 相較於大天燭,小天燭的形體雖小,但是它挺拔俊秀,景緻奇特,石峰從谷底拔起,直插雲霄。風頂的燭焰松,颯爽英姿,傲然而立,從遠處望去,宛如一支正在燃燒的天然巨燭。大小天燭兩峰雖然有大小差異,但形狀卻十分相似,更令人驚奇的是兩個峰頂都自然生長有一顆形狀相似的“天燭松”。小天燭之秀與大天燭之雄,相映生輝。

啖牛:在天燭峰景區如果留心,您可以看到許多用石塊壘起的石凳,您一定好奇這是做什麼用的,是用來休息的嗎?事實上這是當地人用來牧牛的。牧牛人會在石凳上定期撒鹽,便有牛羊前來舔食,稱作“啖牛”,這是泰山奇特的牧牛方法。遊人有時也會看到山崖上有牛形單影隻,悠哉悠哉,而附近並沒有牧牛人,還以為牛走丟了。其實不是的,平時牛在山上並無人管理,但只要定期“啖”之,牛們便都會聚攏來。這種牧牛的方法在泰山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天燭峰景觀如此壯麗,歷代文人墨客多有到此來一飽眼福、一抒情懷的,但是這裡卻沒有留下他們的片語隻字。因為這裡的大美,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人明白以白計黑的哲理,便只好“述而不作”了,正所謂“泰山有大美而不言”。

下面我們將進入泰山後石塢景區,自此至北天門總稱為後石塢,又因後石塢距南天門約十五里,故又名“後十五”。後石塢所轄面積123公頃,平均海拔1300米,為半高山型溼潤氣候。植被覆蓋率90%以上,植物種類豐富,以森林、灌叢及石質地稀疏植被為主,生態原始。內有九龍崗、元君廟、獨足盤等景點。數億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泰山後石塢秀麗的自然風貌。後石塢景區以奇松、怪石二絕著稱。奇峰突兀,挺拔萬狀。深谷絕澗,路隘林深,峭壁間倒掛古松,懸崖上飛瀑直瀉,雲海松濤,別具特色,被稱為岱北奧區。

後石塢的松是後石塢最突出的審美對象。它們是世所罕有的天然古油松林(共1118株),平均胸圍1.6米,樹齡300年以上,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油松群落。它們有的側身壁障;有的屈居深壑;有的橫空欲飛;有的直刺雲天;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倒掛懸垂。真是蒼松如龍,千姿百態。這裡的古油松雖經千百年寒暑而不凋不零,挺傲蒼健而不攀不附。大自然的風刀霜劍,鑄就了後石塢古松的偉岸身軀。它們鱗甲灼灼,銅幹鐵枝,狂風襲來,松濤陣陣。如姊妹松、臥虎松、飛龍松、英雄松、青龍松、白虎松、燭焰松、蟠龍松……無不風姿獨具,蕩人心胸。

九龍崗此崗為九龍崗,因“其數九,其狀龍”而得名。明人吳同春曾分別於萬曆十一年、十七年兩次遊泰山,第二次遊泰山時過此地,發現此嶺在大小天燭峰之間,而兩峰迴翔若鳳,就問山人,此嶺何名,山人回說尚無名,於是吳同春大書“雙鳳嶺”,在其《續遊泰山記》中,對此刻石來歷有詳細說明。九龍崗上有鑑池,傳為元君映容梳洗之地,俗稱玉女洗頭盆,盆為一天然橢圓形石窩,面積約6平方米,深50釐米。冬日“盆”內積冰,至夏水滿其中,藍天、群峰、古松倒映水中,白雲從水中飄過。置身“盆”邊,北瞰冰牢峪谷深萬丈,西望明月嶂秀列如屏,涼風習習,飄然若仙。北有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皆以水勝。

後石塢的雲後石塢海拔1300米,地勢複雜,正處於雲霧頻繁出現地帶。尤其是夏末秋初,這裡時雨時晴,時雲時霧。時而山風呼嘯,挾帶白雲繞山澗滾滾而上,在東南方形成壯觀的爬山雲。頃刻間,南面諸峰競相披上輕紗,只露出山頂一抹黛色,如同海浪中的幾頁小舟。有時雲瀑布由玉皇頂直瀉而下,伴著陣陣松濤,撞到石壁上,萬花迸濺,然後將整個後石塢籠罩。遠處的古松便會隱入霧中,僅露出凝重的剪影。如果是月夜,一輪明月從九龍崗古松枝椏間冉冉升起,恍如玉盤。古人有“風雲生足下,皓月擁胸前”的吟誦。

元君廟廟有東、西兩院。西院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萬松亭,後改為彌勒殿。寬闊的西院古松參天,泉水叮咚,元君廟建在院子的中央,殿前的青龍、白虎兩棵松樹挺拔高聳,冠蓋廟宇,整個院落顯示出一派神仙勝地的威風。沿石級而上是透天門,該門是後石塢最為完整的明代建築(建於1596年),由21塊石頭組成拱形門,門寬1.35米,精巧中不乏質樸。進透天門為東院,它雖然型制不大,但畢竟是建在高處,給人以高大之感。正殿為三官殿舊址,西舍上為蔚然閣,下為呂祖洞。三官殿門口臺階上有一山楂探出,下覆一巨石,石如老翁端坐,稱昊天上帝像,也叫三心地山,是古人有意保留下來的。更為獨特的是兩個配殿的正門都朝外,這在古建築中是獨一無二的。兩個正門處都是極佳的觀景點,站在蔚然閣西門處,元君廟、彌勒亭、黃花洞都在腳下了。廟東花果園內為清雍正年間建“元君墓”和“白猿墓”。

西院後有古洞,周圍多黃花菜,因名黃花洞,傳為元君修真處。石洞寬闊,天然而成,洞頂滲水滴珠,叮咚入池,名靈異泉,又名來鶴泉。洞內有盛夏尚存冰柱的奇觀,故清康熙年間巡撫蔣陳錫題“靈山玉柱”。清姚奎《遊石屋記》稱:“石竇涓涓,凝結玉柱大十圍,高丈餘,晶瑩可鑑。”趙國鱗有“洞名黃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堅玉柱”的詩句。東院後有蓮花洞,洞頂石瓣似蓮而名。洞內有石乳泉,懸流涓滴。

後石塢是泰山奶奶修真聖地,這裡有元君墓塔,是泰山奶奶真身所在地。《岱史》王之綱的《玉女傳》引《玉女卷》雲:“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天仙聖母本石口西牛國奉符縣人,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三年丹成,元精發而光顯,遂依於泰山焉。泰山以此有玉女神。”“天空山後石屋”就是後石塢的黃花洞,洞內至今仍有泰山奶奶修真時所留手印。後石塢元君廟是泰山奶奶信仰的祖庭。

後石塢元君廟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胙城大輔將軍睦 (木施)創建。

明萬曆十九年(1591)建聖母寢宮樓。後在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皆有增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修,至民國前期廟尚完整。日軍侵入泰安後,廟廢。廟開始為道教廟宇,後改為尼庵,加供佛像。同治間改稱青雲庵。嘉靖年間廟由道士主持,萬曆間易為比丘尼,故民間呼為姑子廟。明萬曆年間修寢宮樓時,曾納尼近百,皆由庵主單教雲、單教雨姊妹二人統轄,這裡成為泰山上最有特色的有尼姑住持的道教廟宇,是佛道合一的典型。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最後一任尼僧鴻遠、鴻盛後,則逐步敗落,廟外尚存比丘尼悟靜等墓碑,1993年修復該廟。

後石塢久為聞名勝地,自古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庶,並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如乾隆帝、文學家鍾惺、文淵閣大學士趙國麟等,都留下了題刻和詩文。後石塢又是民間元君信仰的聖地,因“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願”,影響遍及全國,人們大多到後石塢進香,尤其是在北方,“虔心一志,不約而同”。現正殿內所陳列的神龕、香案、神轎就為淄博大橋村香客團於2010年所捐贈的,全部為紅木,非常珍貴。淄博大橋村香客團作為當地群眾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長期保持著到泰山祈福的習俗,具有泰山信仰團體的典型特徵。近年來,香客團的規模逐年擴大,成為淄博市及周邊地區較為穩定的民俗信仰遊客群體

廟北為天空山,俗稱玉女山。其巔平坦,呼為堯觀臺。《岱史》雲“堯嘗登此”,意或因遙觀而誤之耶。

後石塢的石刻 “山深無客至,石古有人題”,說的正是後石塢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有42處,碑完整的12通,殘破的5通。石刻在內容上或敘事,或記遊,或點景,或抒懷,無一不顯示著先人的睿智火花。在書體上,真、草、篆、隸、行無所不備。後石塢的石刻與此處的古建一樣,內容與形式都達到了與自然的交融,讓人感嘆。

站在元君廟下院中,透過古松枝椏,可看到“華蓋”兩個楷書大字。“華”字高1.91米,寬1.25米,筆畫寬40釐米,此二字是泰山單字最大的石刻,與大殿正脊相映,更顯神靈威嚴。黃華洞處石刻活潑自然,有行、楷、篆各體。呂祖洞處,有魏碑體對聯“五夜慧燈山送月,一天仙籟水吟風,”字體古拙天趣。蓮花洞處石刻有7處。有乾隆御題:“乳竇融融迸石泉,細淙洞口注成川。漫言未是蓮花候,四面峰形豈不然”。洞口處又有“作出世想”、“忘機”等題刻。聽著洞內叮咚水聲,看著倒墜如蓮的洞口,時有白雲繚繞,真有一種置身世外的感覺,使人不覺想起陶淵明的“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在蓮花洞,可使人蕩心滌慮,物我兩忘。

沿獨足盤而行,峰迴路轉,石刻如“真境”、“玉女修真處”等,給人肅穆之感。向上不遠為“松籟雲壑”,如行雲流水,極有動感。“懸崖積翠”四字題於古松掩映之間。左下為明末著名文學家鍾惺題記,字體豐腴,其中“青松飾崖”之語,足為點景之筆。再上“岱嶽鍾靈”四字,線條渾厚,結體平穩,猶如蒼然古松。後石塢碑刻,字裡行間講述著此處的歷史演變和傳奇。……

獨足盤:古稱岱陰環道,舊時因其狹窄,僅容一足而得名,明萬曆年間開闢。山路盤亙在山腰,沿路而行,行愈遠,景愈勝。北側圭門清雅,松掛峭壁;南側大壑深邃,飛瀑濺沫;隔澗眺望,峰巒、奇石秀拔萬狀。此處每逢春夏之交,開滿黃花(即我們俗稱的黃花菜),故北崖上有林古度所題“黃花棧”題刻。

北天門坊1984年建,舊有石坊,額曰“元武”,清末圮。此處是岱頂通往後石塢的必經之路。坊北是摩雲嶺,摩雲嶺北為明月嶂,群峰秀列,儼若屏嶂。《泰山紀事》:“宋張景若結茅隱此,曾產紫芝一本,因名採芝庵。”旁有燕脂石,色如塗丹。又北為懶張石屋,相傳明張三丰煉真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