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某天,年輕的小H同學突然跑到我們面前,期待的問:“小百科呀,有啥創業的書給推薦推薦嗎?”

我驚訝笑道:“你看創業的書幹啥,難不成想跑路?小心我告訴你老闆喲…”

小H尷尬一笑,說:“你別管,趕緊給我推薦就行!”

我略一思索,道:“很久以前倒是看過些,但我現在很忙很少看紙質書了,我平常在樊登讀書會、得到裡面聽書比較多,我聽過的關於創業比較好的書有….”

“沒想到你是這種人!”還沒等我講完,小H打斷道:“我看錯你了!沒想到你也是這些所謂的知識付費的庸俗信徒!”

“......”我一時說不出話來,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停頓了一會兒尷尬道:“啥情況,我覺得蠻好的呀...”

小H同學也不答話,轉而拿起手機倒騰了起來。

叮咚叮咚,我的微信裡接連收到了好多篇文章,分別是《知識付費:請放過咱爸媽、放過年輕人吧!》、《抱歉,知識付費真的治不了你的焦慮》等文章,其中兩篇《3個步驟,掏空普通女青年,順便毀掉她》、《3個步驟,殺死普通男青年,順便拯救他》還特別有意思,類似用小說的形式,通過李雷、韓梅梅的故事,直指當下困擾年輕人的“販賣焦慮、消費主義和成功學”。看完之後,頗有感覺知識付費簡直窮兇極惡,啥羅振羽、李哭去簡直就是迷惑普通男女青年的幕後推手…

在我仔細觀看的過程中,小H已然抱著不屑的態度走開了…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確實,我也關注到,近些日子好像各種媒體上關於知識付費的討論越演越烈,從剛開始的備受關注,到現在的紛紛質疑。2018年以來,知識付費的內容同質化、流量驟減,各種自媒體唱衰和質疑知識付費行業聲音不絕於耳。

當然,我自己接觸知識付費的各種形形色色的產品也不算久,算是一枚“輕度用戶”,但面對著小H對知識付費如此不屑的情況,我也簡單想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什麼是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要討論話題,還是先釐清下概念,網上具體的解釋很多,也都非常官方和科學。

我個人看法,講得大白話點,就是通過互聯網的的途徑,想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分享給跟多的人,目前大家對其定義更多有著“碎片化”、“定製化”、“有趣”等關鍵字。

我個人而言覺得知識付費的出現對我來說是福音,確實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去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而且種類繁多,我可以很精準找到最符合我需求的產品,題目可以小到“如何去幹XX事”,而且往往還頗有意思,學習門檻低,易於堅持。

對於提供方而言,我覺得某種程度上改變了過去“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知識變現困境,在除了通過出版書籍、教育培訓的方式,缺乏讓“書生”們通過便捷的途徑賺取收益,實現自我價值。

在各種媒體中,知識付費經常和“在線教育”出現,個人認為二者是密切聯繫又有區別的。知識付費的範圍比起在線教育更廣,在線教育比知識付費更系統化,一般目標群眾也不是具體抱著某個目的去“系統受教育”,而知識付費更多是單純的瞭解或者學習某個方面的知識技能。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是“天使”還是“惡魔”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近期,眾多媒體似乎認為知識付費是以售賣知識的名義透支網民消費,引起了很多的網民對此口誅筆伐,“你們這群人就是在收智商稅!在利用焦慮騙我們的錢!”

那麼知識付費是傳統渠道在互聯網新時期的積極轉型,還真的反而阻礙了我們的認知進步?

我看了下,網絡上質疑主要來源於幾方面:

1

“劣質內容”不少,這樣損耗消費者耐心。因為內容生產門檻的降低,以及互聯網傳播的途徑便利快捷,也沒有具體的官方組織進行審核。導致了很多消費者在消費了一些不好的產品之後深惡痛絕,認為知識付費就是垃圾。

2

濃縮就是精華?此前,大家討論知識付費的優勢在於它提供內容的濃縮和便利。我非常喜歡用得到的“聽書項目”,聽到結束基本會聽到“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但後來在知乎上,卻看到對此討論各種說“恭喜你智商又降低了一分”,感覺在被收智商稅等等。

事實上,讀一本書遠不止幾十分鐘,需要用心進行體驗和感知,而知識付費的捷徑是一種誤區,讓你覺得你懂了。俗話說:不懂裝懂,會變馬桶。懂一點不去追求真相,反而危害更大。

3

推廣途徑通常有誇大的手段。內容上就是“如何財富自由”,宣傳上經常利用焦慮,如果你不XX,那麼將導致XX。內容商想要用戶焦慮,因為焦慮才會對知識有渴望,才會轉化為付費。

對這些,我也都表示贊同。

有本書叫《知識的邊界》(我也是在得到裡面聽的)對很多人認為“互聯網讓人們不再能深度思考,網絡讓我們遠離真正的知識,而變得淺薄而又愚蠢”的觀點進行了反駁,我覺得講得非常好,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或者聽聽。

我們作為一枚信息爆炸的信息時代,其實沒有互聯網,過去的信息已經超載,無數的出版書籍,多得你根本看不過來。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知識付費的出現,同樣是知識的載體,是正在以傳統出版物的幾何速度倍數的方式出現,有一些問題是非常正常的。

難道出版的書籍就沒有“胡說八道”的?你過去看到的覺得浪費時間的書還少了?

你不知道本來就有很多專門的“濃縮版”“簡版”的書籍和教導去降低你學習的門檻?比如說如何讀聖經,就有N個版本的解讀小冊子,輔助初學者學習聖經。

至於營銷?賣任何產品不是用了很誇張的手段了呢?就像衛生巾廣告,用了某某寶,統統沒煩惱,那就真沒煩惱了?本來賣所有的產品其實都是在利用你的焦慮,或者說利用消費者的軟肋,換句話,那也是你的需求。

本來知識就沒有絕對的正確,有好也有壞,本來就需要我們去篩選,為何過去對傳統途徑寬容,卻對新形式的知識形態反而覺得是洪水猛獸?

我個人是很感激知識付費的產品的,他所解決的是,是我學不進去,或者根本沒有時間學的問題,我經常利用的是走在路上、交通工具上的時間聽,有些短短几分鐘的話,確實經常給我有所啟發的地方。

而且這些知識付費的APP真正PK掉的不是我看書的時間,只是佔用了我聽音樂和娛樂的時間。(自從我用知識付費的軟件之後,打開嗶哩嗶哩的APP時間指數下降,過去我可是B站的重度用戶)

多少人過去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沒學習了,就像是從0到1的區間,重點是實現了突破了你學習的“0”,而不是去質疑為何不是“1”…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天下誰人不焦慮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之前網上流傳甚廣的段子,說當下中國最好的生意,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向少年賣娛樂,向少婦賣仁波切,向老女人賣青春,向中年男人賣鄙視,向老男人賣健康,向上班族賣焦慮,向玩知乎的賣知識,向看微博的人賣無聊,向讀公共號的人賣雞湯,向玩遊戲的人賣裝備,以及向中產階級兜售生活方式。

好像裡面基本都和焦慮有關,焦慮好像是當下所有人的問題。

打開微信朋友圈:以前的同事小A都升總監了!以前班上的同學小B都創業融資到N輪了!小C同學都嫁入豪門了,兒子都會打醬油了!

好像別人的生活都在快進,自己遠遠被甩在身後。

房價瘋漲,A股暴跌,經濟形勢不好,咋整,好擔心有一天自己養不活自己….

經濟學意義上,有購買力的叫需求,沒有購買能力的叫慾望。

焦慮無非就是:想要得到太多,能得到的太少….

因為害怕現實中的自己比想象差距太大,其實都是慾望惹的禍。

知識付費之所以很火,可能也是寄託了人們對縮小需求與慾望之間的差距吧…

大家害怕對市場和職場的變化自己應接不暇,害怕行業和技術的變跌使自己被淘汰…

焦慮跟知識付費真的沒啥關係,焦慮加劇,更要怪那些傳播和擴大焦慮的自媒體平臺,天天都是你要被拋棄的危言聳聽。

但問題,這哪裡又是簡單買個課程,就不被“拋棄”了呢?

畢竟成功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

從認識到實踐之間本來就有鴻溝,哪裡是聽個知識付費課程就能解決。

其實,或許知識付費的營銷確實很多存在問題,但知識付費也不是“藥神”。

解決焦慮,唯一的辦法是慾望少一點,意識到自己缺陷在哪,就努力多一點,知足常樂。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知識付費是收“智商稅”?

在知識付費發展過程中,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論從未停止。

問題是,用戶的智商真的這麼低,低到要被收稅?

真的以為聽幾節課就能“百萬年薪”、“人生贏家”的課程,就可以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反而大多數用戶,都是有辨別能力的,畢竟大家都受過那麼多年的教育。

真正好的內容,不在於真的能夠想怎樣改變自己的人生。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即使一直都沒有發現什麼新的東西,但突然出現了某句話敲中了你的心房,這樣就足夠了。

為何在學校付了學費學了那麼久可以認識“知識的無用”,對於“知識付費”的容忍度就如此之低?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付費”值不值得?

也有人質疑:很多知識免費,我為什麼要用付費的方式?

而且很多人還質疑真正去做知識付費的老師未必是特別好的老師,好的老師是不願意去做知識付費的。

此前,在新聞媒體中也看到引用北大國發院的教授汪丁丁曾說過,“一流的知識都是免費的,收費的都是三流的”。

先不說,一流知識是不是真的免費這種,但我認可其實在目前的互聯網時代,確實可以做到“學習不用花錢”。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其實我覺得只要你會用檢索工具,就足夠自學近乎世界上近乎所有高深的知識。之前還聽說,利用谷歌你可以研究造出原子彈,當然不知道傳聞是否真實。但確實側面體現了“很多知識免費”的觀點。

但前面也提到了,我們這個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知識付費,通過研究別人研究的成果,很多隻是為了時間,為了便利。

確實你明明走路也可以到達終點,但你憑什麼嘲笑那些打車的人?

就像得到薛兆豐經濟專欄裡面說的,多少人買過曼昆的宏微觀經濟學,確實從來沒有認真的翻完過?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而我就是屬於這樣的人。薛老師的課程我聽得津津有味,我也不在乎像知乎和新聞媒體上的論戰那樣說薛老師的學術水平究竟如何,我只知道他確實把很多道理講得非常淺顯易懂,而且形成了體系循序漸進。

對於我這樣一個門外漢,我覺得很受用。

有啟發,有思考,一年199的專欄,我覺得值。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知識付費的未來:系統化與低門檻化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現在的知識付費約等於成功學的代名詞,基本上是理財、投資、思維升級、創業…

但知識付費是一直在發展的,我覺得主要會有兩個明顯的方向:

系統化:在線教育、助力出版等。

前面也提到了知識付費和在線教育概念交叉較大,其實在線教育本也不是應該簡單的將線下的東西搬到線上,因為線下的沉浸感終究是無法替代的。但是互聯網的價值,以及說知識付費的優勢,應該是變革內容和方式本身,形成比線下更有趣的知識內容和教授方式,同時輔之於更好的技術,才能讓在線教育真正超越在線教育的效果。至於出版,過去出版一本書有多難賺錢大家也是知道的,而且往往要和出版社做較多的交涉。如今你可以先選擇成為“網紅”,在獲取用戶流量認可和改進之後,再進行出版,這樣效果和價值都會大大提高。

低門檻化:人人都可以是導師。

之前在知乎搜東西,搜具體的關鍵字的時候都會看到“Live”裡面的內容,包括讀書、健身、旅遊、攝影、寫字等方面,甚至有非常“小”的題目都出現了,比如說“如何寫一篇論文”、“如何申請mba”等,滿足了更多需求。

在未來,知識付費成為了一種“技能分享平臺”,人人都可以是導師。在未來,真的你不會因為不懂某樣東西而煩惱,因為在網上都有著無數人教你做的教程。

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

不知為何,翻開知乎裡面的討論,不管是針對羅胖亦或是樊登,都有大量的負面的評價,說收智商稅,說只是內容的搬運工糊弄人什麼的。

就像我經常有看了覺得很好看的電影,上了豆瓣,發現很多人在說深度不夠,這不好那不好,甚至有的是比較早的評論還是電影沒上映之前的。

我不知道知乎大神為什麼那麼多,到處都是年入百萬,人生贏家。

做鍵盤俠總是容易的,難得是幾十年堅持如一日的學習。

對於知識付費,我反正是感激的…

我讀研那會兒確實每天保持著閱讀的習慣,三年下來kindle的日均閱讀時間兩小時麼,總數突破了兩萬本(較多是微信一鍵推送的文章,比較短)。進入工作崗位之後,確實很久沒有認真靜下來去學習了。有時間也是更多去研究新的政策和法規,或者是業務上的比較實用的信息。

如今我手機裡有各種知識付費的APP,得到、樊登讀書會、混沌大學、喜馬拉雅等,五顏六色。

我最開始經常用知識付費的內容是從“樊登讀書會”開始的,在裡面短時間在裡面聽了大量的書。不否認很多書是需要仔細品味的,有些書我聽完是真的有去買一本的衝動。但對我而言,短短一小時之內的總結提煉出來的精華觀點,有很多在聽的時候就讓我很震撼,因為我過去是切實有遇到過相關的問題的。現在用得到的聽書部分比較多,種類會更多一些。

像《窮查理寶典》所說的“多元思維模型”,你需要了解很多其他的學科的知識去幫助你的判斷。這是一件很高門檻的事情,感謝知識付費,讓我用比較低的成本瞭解到了很多其他學科的知識,畢竟讓我自己去讀,我是絕對看都看不下去的。

我只是花了一點點的錢,學到了一些我認為有用的東西。

——————————

作者介紹:金融小百科,一枚正能量段子手,誤入金融業的法科生。混跡過資管、投行和PE行業,熟悉金融行業求職規劃。小朋友們也可以在微博或知乎搜索同名找到他,可以私信他提問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