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給子孫留下的後路,爲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意採用?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處在即將滅亡的邊緣。對內有一浪高過一浪的農民起義,對外則有虎視眈眈的女真族,他們隨時準備攻破山海關問鼎中原。對於這種局面,天啟皇帝毫無解決辦法,只是吩咐朝臣們,在自己駕崩後把國家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朱由檢,沒過多久就撒手人寰,只留下剛剛登基的崇禎皇帝獨木難支。

崇禎皇帝從哥哥手中接下了這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心中滿腔熱血的想要大幹一場。為此,他先是雷厲風行的處置了魏忠賢以及魏忠賢背後的閹黨勢力。而後又啟用了袁崇煥抵抗關外的女真族。

統治前期的崇禎是非常有可能開創明朝新局面的,魏忠賢一黨下臺之後朱由檢勵精圖治,國內形勢一度好了起來。而袁崇煥也展現出超高的能力,將女真族死死地擋在山海關之外。

然而大明王朝真的是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了。雖然崇禎皇帝一心一意想要改變大明的頹勢,但是崇禎下達的命令沒有大臣去好好執行,那麼也就談不上改變局勢了。

明成祖給子孫留下的後路,為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意採用?

而且,崇禎還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聽信了小人的讒言誅殺了袁崇煥。女真族看到這個宿敵居然死在了自己人手裡,更加自信可以攻佔山海關。

不久之後,山海關告急,朝堂上的那些爭名奪利的大臣亂作一團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崇禎也是有心無力,思慮著如何才能守住江山。

其實,早在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時候,就給後代留下了一條後路,那就是陪都南京。雖然明成祖遷都到了北京城,但是南京作為大明之前的統治中心依然發揮著經濟與政治中心的作用。如果崇禎可以遷都南京,就不會有之後的南明朝廷爭權奪利,因為正統皇帝還在位,還不如先把外患解決掉。

而且,江南作為天下糧倉,還有天險可守。如果可以退守南京,不愁保不住半壁江山與後金對峙,說不定經過養精蓄銳還可以收復失地。

然而這樣好的計劃卻被朝中一群迂腐的人否定了。

明成祖給子孫留下的後路,為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意採用?

其一,在大明朝的骨子裡,所有人都認定了這個天子守國門的政策。你要退守南京,等於是告訴百姓明朝撐不住了。所以對於遷都,前朝的那群臣子一致反對。

其二,天啟皇帝的皇后張皇后聽說崇禎想要遷都南京的想法之後,第一時間就跑去勸諫。大明的祖宗都葬在了這裡,要遷都豈不是要放棄宗廟?

明成祖給子孫留下的後路,為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意採用?

崇禎一聽就知道遷都的計劃堅決實行不下去了。因為張皇后這是給自己扣上了一頂不孝的帽子。在古代,孝是當時最大的準則,如果一個人有不孝的行為,就等於給自己宣判了死刑。更何況崇禎是皇帝,天下誰都可以不孝,但是他不可以。

崇禎不得已,面對著朝臣與道德的施壓放棄了遷都的計劃,繼續有心無力做著無畏的抗爭。

明成祖給子孫留下的後路,為什麼崇禎寧願吊死也不願意採用?

崇禎17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上吊而死。他始終沒有做出遷都的行為,守住了大明朝最後一點尊嚴。

然而,當時極力反對遷都的各位大臣,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卻一個個的爭相奉承。他們曾經極力反對崇禎延續大明王朝生命的計劃,卻在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選擇了背叛。這就是崇禎死前說的:他不是亡國的君王,但是他的臣子卻是亡國的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