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失蹤」引發七七事變,被孫立人血刃緬甸

一般認為,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就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起點,其實這是日寇蓄謀已久的計劃,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便開始連續舉行軍事演習。。。

直到7月7日晚,野心勃勃的日寇終於可以找到了一個扯淡的理由:有一名日軍士兵於演習時失蹤,要求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要求,七七事變由此爆發:

那名士兵是剛剛參軍幾個月的年僅20歲志村菊次郎,因為這件事,他成為抗日戰爭中除了日軍政治權謀人物、戰爭指揮將領之外的另一個焦點人物:

他的“失蹤”引發七七事變,被孫立人血刃緬甸

因為接受了日本傳統軍國主義的洗腦,13歲的志村菊次郎立下了心中的惡念:"支那是我們的!我要上戰場,去征服支那人!",二十歲時他如願以償,理論上來說新兵應該是在日本本土接受三個月的訓練後才能正式到部隊參加實戰的,不過因為兵力睏乏,志村菊次郎一行的新兵被拉到戰場,“在實戰中訓練”。。。

志村菊次郎身體上有個毛病,“我的腸胃一定要爭氣,不能犯貪吃拉肚子的臭毛病”,七月七日晚他的肚子果然不爭氣了,演習將近尾聲沒有上報長官便上廁所了;演習結束後,隊長清查人數,唯獨少了志村菊次郎!

機會就在眼前,這正是攻進北平的最佳時機,日軍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國守軍自然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七七事變爆發:

他的“失蹤”引發七七事變,被孫立人血刃緬甸

其實,僅僅20分鐘後,志村菊次郎便歸隊了,當時的日軍的前線指揮官大隊長一木清直在東京《朝日新聞》1938年6月30日發表的採訪,“當時接到報告士兵(志村)已經回來了”,不過日軍並沒有退兵認錯的樣子,戰爭早已經變了性質,不僅如此,為了隱瞞真相,日軍志村菊次郎退出現役,遣送回國,使得日本的出兵有一個“正當”的理由:

回到日本,志村菊次郎過上了穩定的生活,可是幾個月的刀尖生活還有日本當局的野心,他始終沒有任何的懺悔與反思,依然妄想著,"支那是我們的!我要上戰場,去征服支那人!"——

1944年,他再次參軍,奔赴滇緬戰場!

他的“失蹤”引發七七事變,被孫立人血刃緬甸

滇緬戰場也是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為了守住當時的唯一一個對外通道滇緬公路,國民政府先後兩次派遣中國遠征軍反攻戰鬥,包括中國軍隊最精銳的力量——21個美械師的兵力(其中駐印軍5個師,遠征軍16個師)!!!

孫立人將軍便是其中最傑出的將領,先後擔任38師師長、新一軍軍長,共殲滅日軍5.5萬人,是抗戰中軍級單位將領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有"叢林之狐"、"東方隆美爾"的美稱,鑑於日寇的兇殘行為,孫立人也是以牙還牙,宣稱:“抓到的俘虜凡是去過中國的,就地正法。

志村菊次郎便是死在了孫立人部下的手中:

他的“失蹤”引發七七事變,被孫立人血刃緬甸

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