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億人民八台戲」的年代,記憶深刻的有這兩台


《紅燈記》的火紅歲月。1965年第9期《人民畫報》封面是京劇《紅燈記》中的人物李鐵梅。《紅燈記》取材於電影《自有後來人》,是一部歌頌抗戰時期,中國人民與日寇不屈不撓鬥爭的現代京劇。該戲被選入全國“八個革命樣板戲”,當時各地京劇團紛紛排演。劇中人物李玉和、李鐵梅、李奶奶的唱腔,通過舞臺、廣播,傳遍大街小巷、邊塞村莊,成為當時最為普及的“流行歌曲”。

作為中國京劇院的優秀保留劇目,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錢浩梁、劉長瑜等眾多藝術家都曾先後參加演出,其中錢浩梁扮演的李玉和、劉長瑜扮演的李鐵梅、高玉倩扮演的李奶奶是最為經典和耳熟能詳的版本。攝影 常素琴/人民畫報

李鐵梅的扮演者劉長瑜為解放軍某部炊事班演唱《紅燈記》片段。

文革期間,中國京劇院在延安演出《紅燈記》選場“痛說革命家史”。

《智取威虎山》:特殊年代的文化大餐。1970年第2期《人民畫報》的封面人物是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童祥苓扮演的楊子榮。“穿林海,跨雪原,氣衝霄漢……”40多歲的人對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這首經典唱段幾乎都會哼上幾句。作為第一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可謂娛樂了整整一個時代。

《智取威虎山》取材於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最初由上海京劇院一團創演於1958年夏。1963年,為繁榮現代京劇創作,中宣部、文化部決定在北京舉辦“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全國各大京劇團體為此掀起了一股排演新劇目的熱潮。文革時期這部戲被列為“八部革命樣板戲”之一,並拍成了第一部樣板戲電影。特定時代的眾多英雄已逐漸被人淡忘,但楊子榮卻依舊清晰地活在人們心中,這不能不說有《智取威虎山》的功勞。

1970年10月1日,電影《智取威虎山》在全國公映,並在觀眾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那個特殊年代人們文化生活的一道不可多得的大餐。“文革”時期的革命樣板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是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的小演員正在學唱《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寶的唱段。


上海京劇團《智取威虎山》劇組組成了一個巡迴演出團,為工人們演出《智取威虎山》中的片段,很受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