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考「狀元」成功的共同點,探討如何讓你的孩子站在「巨人

觀看了很多高考狀元的相關採訪及話題,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成功,不約而同的會提到一個問題,父母對自己學習的態度,以及父母和自己的相處模式。如何讓你的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這裡所說的“巨人”,其實就是孩子自己的父母,世界上再沒有人能比父母,能帶給孩子更大的影響了。我們來說一個詞,叫做“家教”或者說家庭影響力,但家教是什麼,很多人卻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家教更多的是指你給孩子的成長環境以及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日常行為給孩子的行為以及價值觀所帶來的影響和行為烙印。

解析高考“狀元”成功的共同點,探討如何讓你的孩子站在“巨人

很多高考狀元這樣形容自己和父母的關係:我們 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什麼話和問題是不能溝通的。他們也共同的會提起自己的學習方式,幾乎沒有人會做大量的習題和繁重的作業,更多的是會總結每個章節的知識點,掌握透徹從而去思考出題者會如何出題。他們更注重時間的管理和安排,有強烈的自控能力。他們更務實,有良好的心態,能夠靜下心來去腳踏實地的自主學習。

看過以上總結的家長們,相信會有所感悟。很多家長從孩子幼兒時期開始,就會教孩子讀書,認字,書寫,注重每次的考試分數。這樣的家長自己的心態就是完全急功近利的,打著我是為了孩子好的藉口,追求每次的成功。但是,任何可以通過學習練習就能快速達到效果的學習,都是能夠輕易被超越的,除非你能保持拼命狀態到永久。而且,並不是每次的考試成績就能代表一切。高考的作文所佔的考試比重很大,包括閱讀題,越來越傾向於對孩子綜合能力的考察。你的孩子只會做題,會談鋼琴,有特長,真的就會在考思想的題目下拿高分嗎?

孩子的成績,在小學初中考知識點的時候,確實是依賴於老師的,但孩子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更多的是來源於父母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的父母,我們真的需要去靜下心來,分析一下自己和自己的童年。在孩子的知識體系構建中,老師在某個方面,甚至扮演者比老師更重要的角色。

在網文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大家一起欣賞一下。

“英語有那麼難嗎?”車開到家門口停下,還握著方向盤的我有點生氣,語調裡還帶了一些責備,忍不住出聲問小魚。女兒紅著眼睛,咬著嘴唇,小拳頭握緊了裙子,顯得很委屈“爸爸、、、、、、”小魚從幼兒園大班就開始學習英語,到現在已經有四五年了,上三年級還給她報了興趣班,用著號稱是海外名校的教材,每週兩個小時的課程一直堅持,從沒間斷過。我希望自己的女兒可以擁有和外國人正常的對話能力,即便知識簡單的交流也行。可剛才在和朋友吃飯的席間,朋友問我的孩子有什麼特長,我說是英語。他便笑著問小魚“Hou are you?”結果小魚低著頭,半天沒吭聲。朋友有些尷尬,藉著給女兒添果汁的時候圓場說,他的小孩也這樣,花了不少錢給他請家教,結果老師一走,他在家從來不主動講英語,也從來不主動說。我看著哭泣的小魚,輕聲說了句抱歉。

解析高考“狀元”成功的共同點,探討如何讓你的孩子站在“巨人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不理想,首先想到的是去指責老師,指責孩子,但事後想想,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去解決問題。我們總是有太多的工作,不注重和孩子去溝通,不去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態,只是一味的去追求成績。成績不理想卻從來不去主動和孩子交流,只是一味的責怪甚至去打罵孩子。這都是不可取的。和孩子保持長期穩定的交流,建議愉悅的親子關係,帶著孩子出去看看這個世界,多參加戶外運動,減少學習給孩子帶來壓力的同時,也開闊了孩子的眼界。何樂而不為?

你經常抱怨,就不能怪孩子沉默或充滿攻擊性;你經常說工作繁重壓力大,就不能怪孩子不願意去嘗試新事物;你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自己的孩子不如他,就不能怪孩子自卑。一切有因才有果。

成人的世界,是複雜的;商場如戰場,追求效益和利潤的。但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卻不是如此。各位家長們,是不是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