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十條科學飼養雛雞的實用經驗匯總

養殖戶要如何成功培育雛雞呢?育雛工作的重點就在於雛雞的科學飼養,做好雛雞的科學飼養工作,不僅可以提高雛雞成活率,還有益於培育優質雞種,從而增大養殖戶的經濟收益,為了幫助養殖戶更好的進行雛雞的科學飼養工作,小編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十條科學飼養雛雞的實用經驗彙總。

不可不知!十條科學飼養雛雞的實用經驗彙總

不可不知!十條科學飼養雛雞的實用經驗彙總

  1. 在出殼後先飲口服補液鹽

口服補液鹽,其成分為:氯化鈉3.5g、碳酸氫納2.5g、氯化鉀1.5g及葡萄糖25g,同時加冷開水1000ml配成。先飲口服補液鹽可補充雛雞出殼時體內所耗去的水分,防止脫水。初次飲水,最好在水中加入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可起到對腸道的消毒作用。

  2. 在出殼後24h左右開食

雛雞在出殼24h內,絨毛未乾,身體軟弱,活動能力差,也沒有飢餓感,因為這時雛雞腹內還有胚胎髮育後期未吸收完的蛋黃,可以滿足其生活需要的能量。24h後,絨毛乾燥蓬鬆,活潑好動,常“嘰嘰”叫,有找食的動作,這時開食為好。

  3. 喂配合料

雛雞生長髮育快,1個月的體重就能達初生重的7倍左右,如單純喂小米,不能滿足其營養需要。雛雞日糧要求高能量、高蛋白,所以只有喂配合料才能滿足其需要。

  4. 少喂多餐

雛雞的消化道很短,消化機能還未健全,如飼餵過飽會造成消化不良或積食。最好每次喂7、8成飽。雛雞雖然食量小,但消化速度快,在1周齡時每日喂7~8次,逐漸減少日喂次數,到第7周後改為日喂4次。

  5. 補砂礫

雞磨碎飼料靠肌胃中的砂礫,一般4日齡開始補砂礫,在每次喂飼將要結束時,向飼槽中撒給少許砂礫,也可設置專用補砂礫槽,1周補1~2次。每100只雞補0.45kg。還可把砂礫按飼料的1%混入飼料中。

  6. 注意雞舍內溫度

溫度與雛雞的活力、採食、飲水、飼料消化吸收、抗病能力和生長髮育等都密切相關。必須滿足雛雞生長的溫度適宜,一般0~1周齡雞舍內溫度為31~32℃,以後每週降低2~3℃。

  7. 注意通風換氣

一方面雛雞新陳代謝旺盛,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雛雞腸道較短,糞便中尚有20%~25%未被利用的營養物質,在微生物和水分作用下,產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氫,所以,在保溫的同時要注意通風。一般每天需打開部分窗戶數分鐘,以保持雞舍內空氣新鮮。

  8. 注意雞舍內光照時間

出雛後頭1周,雛雞視力弱,為了使雛雞儘快熟悉環境,識別水槽、食槽位置,應給予較強的光照(10~20lx),較長的光照時間(23h)。8~42日齡光照強度為10lx,每週遞減3~4h光照時間,直至每天8h為止。光照採用一般的燈泡即可。紅綠光使雞群安靜,不易發生啄癖,而青光、黃光及燈瓦數過大,雞群不安靜,易發生啄癖。

  9. 注意飼養密度

飼養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所容納的雞數。密度過大,雞舍容易潮溼,雞群發育不整齊。密度過小,房舍及設備利用率低,育雛成本高。適宜的密度為每平方米地面可容納40~50只雞,隨日齡增長,可適當減少只數。

  10. 分批管理

每批雛雞總有大、中、小或強、中、弱等情況。如果不分群管理,就容易造成吃食不均勻、大的吃食多、小的搶不到等不良現象。所以,要根據雛雞大小或強弱分群管理,區別對待,保持發育基本一致。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十條科學飼養雛雞實用經驗彙總的相關知識,養殖戶可以結合這些經驗知識有效進行雛雞科學飼養工作,以保證育雛的成功,這也是養殖戶最終獲取可觀養殖收益的有利條件。

不可不知!十條科學飼養雛雞的實用經驗彙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