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甄嬛傳》到《那年花開》,大女主戲是否已到盡頭?

從《甄嬛傳》到《那年花開》,大女主戲是否已到盡頭?

圖:趙又廷版夜華

電視機屏幕上的大女主戲越來越多,從《甄嬛傳》、《羋月傳》到《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楚喬傳》、《歡樂頌》、《我的前半生》、《那年花開月正圓》等,大女主戲數量成倍增長,電視機屏幕完全被女人佔滿,明年大女主戲更多,陰盛陽衰到了極致。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大女主作品呢?為什麼這麼多大女主作品會走紅呢?

本質是因為中國電視劇的主體觀眾是女性。

廣大女性更願意把時間奉獻給影視劇,特別是電視劇,看完電視劇刷刷微博發發微信,與婆婆媽媽閒話長短頗有幾分本質上的相似。既然主體觀眾還是女性觀眾,多拍大女主電視劇,成功率就會比拍大男主電視劇高,各大影視公司自然更願投資這類大女主作品。

確定了受眾主體,就要看菜下碟了。一般影視公司投拍電視劇肯定不是來做慈善的,終極目的必然是寓教於樂以鼓錢包。要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在內容上苦下功夫,說白一點就是故事要好,要爽到觀眾,稍專業一點的說法,寫小說的人稱之為爽點,寫劇本的人稱之為戲點。

首先,角色代入感必須強,宅鬥宮鬥職場鬥,劇中女性為了生存,從第一集鬥到最後一集,爽感不亞於男人代入遊戲角色大殺四方。能爽到受眾就爽到了投資者,有量便有錢,放哪個經濟領域都是一個道理。

其次,大女主作品的女主自帶瑪麗蘇屬性,這個特點在早些年的大女主作品中尤其明顯!霸道總裁愛上我、霸道君王愛上我、溫柔王爺愛上我、臥槽,恨不得連太監總管都要愛上我,恨恨恨不得連雄性動物首領都要愛上我。總之這些總裁、君王、王爺成天沒事幹,就圍著女主當痴漢了。

那為什麼瑪麗蘇這麼受歡迎?刨根問底是大多數女性觀眾心中都有著被愛的慾望,誰沒一個被寵被愛的夢呢,不管是嬌滴滴女主做的夢,還是女漢子女主做的夢,都逃不出這個瑪麗蘇套路。近些年的瑪麗蘇風稍收斂了些,但瑪麗蘇核心精神還是被保留了下來,這是市場決定的,異見人士再吐槽,畢竟是少數人,絕大多數的主流觀眾還是愛看瑪麗蘇。少數孤傲清流也不用煩惱,你們可以去看擬人化的動物動畫片,那裡還保留著一片小清新天地。

既然受眾主體這麼明顯,為什麼早些年國內屏幕上並沒有這麼多明顯的以女主為核心的作品呢?

首先是IP因素。這幾年電視劇內容多數從IP來,而廣大網文網站將男女性別區分得特別明顯,男頻只收以男人為核心的書,女頻只收以女人為核心的書,這也加劇了大女主戲瘋狂霸屏的節奏。

其次是受益因素。當紅小花們的粉絲們以自己愛豆接上大女主戲為傲,積極鼓勵愛豆及經紀公司為愛豆選挑大女主戲。男藝人的經紀公司也很樂意接大女主戲裡的男主,大女主裡的男主爆紅的可能性比純演大男主要高,因為大女主戲裡面的男主多為夢中情人式的男子,尤其是古裝劇,人設幾乎完美,就算不完美,缺點也能蘇倒一片女觀眾。一部成功的大女主戲熱播下來,最紅最受益的未必是女主,而是男主,因為受眾主體是女人啊,異性相吸。這些年因大女主戲而爆炸式走紅的男藝人不少,去年最顯眼的應該是《三生》的趙又廷與《楚喬》的林更新了。

從《甄嬛傳》到《那年花開》,大女主戲是否已到盡頭?

圖:趙又廷版夜華 &林更新版玥公子

寫到這兒,可能有不少人要跳出來說哪部哪部大男主紅得一塌糊塗,當然有特例,例如去年的大熱劇《人民的名義》,像這種劇恐怕五六年甚至十來年都難出一部。當年的《亮劍》、《士兵突擊》、《仙劍》,再追遠一點《上海灘》、《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劇也曾是爆紅的大男主劇,不過它們都是在網文全面大爆發之前走紅的。

為什麼網文大爆發後,純男頻電視劇鮮少崛起?即便像《琅琊榜》這種知名度高、口碑爆棚的電視劇,當年收視率也很撲,根本無法與大女主戲的收視率相比。但另一方面IP男頻文的作家收入遠遠高於女頻作家,或許是因為遊戲大爆發吧,男頻文與男受眾傾到了遊戲。

女頻文與女受眾則因IP大爆發極大化地傾到了電視領域!不過,凡事行到極致必反覆,女頻劇已多到氾濫的地步,相關影視製作單位該思考轉轉風向了,個人覺得那些以男主為核心,文類卻歸在女頻的IP,或許是下一個不錯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