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将3D打印机放到太空后,结果亮了

3D打印风头正劲,在人工智能和新材料比翼齐飞的情况下,愈加呈现出“未来制造”的大趋势。3D打印从最初的塑料、金属打印,到现在的血管、皮肤等活体打印,面露峥嵘,成为时代科技的新宠。链科技小编今天的新闻虽是3D打印万里长征的“一步”,但它解决了微重力环境下粉末材料不易有效控制这一世界难题。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组,最近在瑞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完成国际首次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型技术试验和我国首次金属材料铸造技术试验,获得多件制造样品及大量实验数据。

科学家将3D打印机放到太空后,结果亮了

“微重力”是表述严谨的专业术语,如果说“失重”可能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些。重力作为地球吸引力,它制约着人们,使人非但跳不高,而且跌得还重,但是,没有重力是万万不可的,那样人类将寸步难行,将无法生活。同样,我们的3D打印,如果没有重力,所有的材料将有可能四处飞散,成为真正的“一盘散沙”。因此,在3D打印领域,有不少科学家早已研究失重问题了。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本次试验共进行了28次微重力、2次月球重力和2次火星重力飞行,搭载的两套装置分别对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做了操作,共获得10件陶瓷样品和8件金属样品。

科学家将3D打印机放到太空后,结果亮了

“太空制造”是新课题,“微重力环境”是新的研究背景,多年来,一批致力于太空环境研究的科学家将制造业同失重状态连接起来。这无疑是尖端课题,将来太空中的制造业、采矿业,或许会成为极其重要的行当。就太空3D打印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丝状材料作为太空制造的主要材料形态,但其一次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低。而本次实验采用的是类固态陶瓷膏体材料。该材料特有的性能可有效保证制造过程中材料形态的稳定,确保高精度成型,有望在未来实现半导体、光学部件、MEMS(微机电系统)等产品在太空探索任务中的原位快速制造,也为月球资源的就位利用提供了新技术途径。

科学家将3D打印机放到太空后,结果亮了

“太空制造”我国已经涉足,并迈出人迹罕至的一步,这是领跑的身位,是开拓者的状态,今后的路可能会更加“人烟稀少”,只有耐住寂寞,苦心孤诣,才能有所建树。最后,回到题目,“没有重力,3D打印会成一盘散沙吗?”当然不会。接下来,请关注中国的“太空制造”吧,一个个微重力环境的制造技术一定会被攻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