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將3D印表機放到太空後,結果亮了

3D打印風頭正勁,在人工智能和新材料比翼齊飛的情況下,愈加呈現出“未來製造”的大趨勢。3D打印從最初的塑料、金屬打印,到現在的血管、皮膚等活體打印,面露崢嶸,成為時代科技的新寵。鏈科技小編今天的新聞雖是3D打印萬里長征的“一步”,但它解決了微重力環境下粉末材料不易有效控制這一世界難題。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組,最近在瑞士利用歐洲失重飛機,完成國際首次微重力環境下陶瓷材料立體光刻成型技術試驗和我國首次金屬材料鑄造技術試驗,獲得多件製造樣品及大量實驗數據。

科學家將3D打印機放到太空後,結果亮了

“微重力”是表述嚴謹的專業術語,如果說“失重”可能更直觀,更容易理解些。重力作為地球吸引力,它制約著人們,使人非但跳不高,而且跌得還重,但是,沒有重力是萬萬不可的,那樣人類將寸步難行,將無法生活。同樣,我們的3D打印,如果沒有重力,所有的材料將有可能四處飛散,成為真正的“一盤散沙”。因此,在3D打印領域,有不少科學家早已研究失重問題了。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本次試驗共進行了28次微重力、2次月球重力和2次火星重力飛行,搭載的兩套裝置分別對陶瓷材料和金屬材料做了操作,共獲得10件陶瓷樣品和8件金屬樣品。

科學家將3D打印機放到太空後,結果亮了

“太空製造”是新課題,“微重力環境”是新的研究背景,多年來,一批致力於太空環境研究的科學家將製造業同失重狀態連接起來。這無疑是尖端課題,將來太空中的製造業、採礦業,或許會成為極其重要的行當。就太空3D打印而言,國際上普遍採用絲狀材料作為太空製造的主要材料形態,但其一次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潔度較低。而本次實驗採用的是類固態陶瓷膏體材料。該材料特有的性能可有效保證製造過程中材料形態的穩定,確保高精度成型,有望在未來實現半導體、光學部件、MEMS(微機電系統)等產品在太空探索任務中的原位快速製造,也為月球資源的就位利用提供了新技術途徑。

科學家將3D打印機放到太空後,結果亮了

“太空製造”我國已經涉足,並邁出人跡罕至的一步,這是領跑的身位,是開拓者的狀態,今後的路可能會更加“人煙稀少”,只有耐住寂寞,苦心孤詣,才能有所建樹。最後,回到題目,“沒有重力,3D打印會成一盤散沙嗎?”當然不會。接下來,請關注中國的“太空製造”吧,一個個微重力環境的製造技術一定會被攻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